新聞 > 網聞 > 正文

這場價格戰讓消費者樂得嘴都合不上

小米汽車發布會已經過去2個多月了,江湖上依然還沒有小米新車SU7的報價。

但最近網上,卻到處都是喊雷軍小名的視頻。

別管原本是帶貨博主、做飯博主還是萌寵博主,統統變成了勸退博主——

苦口婆心,勸雷軍別再賣車了。

原因無他,當初雷軍放出了「小米SU7不可能低於19.9萬」的豪言,似乎一門心思本著品牌高端化使勁兒。

誰知這幾天,國內新能源車企們突然掀起了「骨折大拍賣」式的降價潮,原本10多萬的平民車降到了7萬9,原本30多萬的SUV邁入了20萬大關。

這就好比你豪氣干雲地出門擺攤,剛剛掛上了「網紅烤冷麵每份15塊」的照片。

轉臉發現旁邊的持證快餐店把價格打到了6元一份,裡面還加蛋加烤腸。

「雷總收手吧,外面全是價格屠夫!」

01電動車集體大降價,老車主和雷軍都哭了

新能源車企們的價格戰其實從去年就已經打響,但當時大家普遍覺得小米如果想走高端化路線,也不是完全沒戲。

直到今年開年這一波集體降價——可以說是直接擊穿了大眾認知中的新能源定價底線。

最先出牌的比亞迪,把自家賣最好的車型秦PLUS直接降到了7.98萬元,還打出了「電比油低」的標語。

要知道燃油車因為動力系統成本遠低於新能源車,價格上一般也比新能源更有優勢。

比亞迪相當于田忌賽馬中用最差的馬比燃油車的好馬,結果還贏了。

而且,比亞迪之前就已經有過一次「驚天大降價」。

去年2月份推出的秦PLUS DM-i冠軍版,把起售價從11.38萬打到了9.98萬。

現在又降到了7.98萬——考慮到這些「冠軍版」「榮耀版」之間的配置差距其實非常小,相當於三年前還要賣12萬的車,如今不到8萬就能入手。

這還沒算上門店自己的優惠政策。

秦PLUS降價當天有博主去探訪4S店,發現門店為了衝量,在7.98萬的基礎上還額外減5000塊。

@南哥說車

難怪網友們紛紛調侃:「去年準備花15萬買比亞迪秦,一激動把15萬扔股市了,今天剛把剩下的9萬賣了,正好能買輛比亞迪秦。」

@不惑老梁

比亞迪出招之後,其他車企也立刻跟上。

第一招,是把手中10萬出頭的車型紛紛降到了10萬以下。

五菱迅速把自己的星光進階版降到了9.98萬元,長安啟源A05降到7.89萬元起……

其中哪吒汽車更是大手筆,原本賣11萬多的哪吒X直降2.2萬元,硬是把擠進了10萬元以下的隊伍。

緊接著,中高端車型也加入了內卷。

這兩天最受關注的,是吉利旗下的極氪001推出新車型,價格從30萬降到了26.9萬。

這款車此前一直被視為小米新車的主要競爭對手,結果這下不僅大降價,還把高壓系統從400V升級到了800V——而小米SU7的低配車型採用的還是充電慢400V架構。

「定價比極氪貴多半沒人買,太便宜又要虧本,雷軍這下頭要撓禿了。」

如果說去年新能源車企的價格戰,還只是用短暫、局部的低價來賺吆喝,那麼今年更像是整體的定價調整。

之前車企總喜歡用的降價名頭「限時搶購」,不用了。

要麼是直降,要麼推出更低價格的新車型。

不少比亞迪車主說自己去年底剛剛為了5000塊錢的折扣,趕在「優惠期」買了車——

結果牌子還沒上完呢,價格硬生生降到比優惠期還低。

「只降低價款車型賺吆喝」的手段,也放棄了。

比亞迪在用秦PLUS把市場打懵之後,這兩天又把整個系列的漢、宋、唐都降了一波。

哪吒汽車也是「全系降價」,這一波可以說是雨露均沾。

正如一些汽車博主評價的,這輪降價潮里最難受的大概是雷軍。

眼看著友商們那些性能硬體比自己強、車內空間比自己大的產品,紛紛把價格壓到了20萬以下。

其次難受的則是老車主。

「我已經不恨我前任了,因為我當初推薦他買了經濟款SUV比亞迪宋,現在這些錢已經能買豪華款的比亞迪唐了。」

@峰哥車行記

02價格戰,肉疼但好用

一般來說,車企想要通過某款低價車型打響名頭的時候,往往會在車輛配置上打一些折扣。

這類產品被車圈調侃為「丐中丐」:便宜能開,但沒什麼體驗可言。

就像去奧萊買奢侈品,雖然價格便宜,但大概率買不到門店的同款。

但這回更令老車主們破防的是,降價後的新能源車型們不僅沒減配,甚至還增配了。「比你的新,還比你的好。」

比亞迪秦PLUS的榮耀款新加了智能上下電功能,升級了智能語音連續通話功能。

雖然改動不大,但也算是提升了體驗——畢竟人家降了2萬塊啊!

極氪001更是在高壓系統、智能底盤自動駕駛等核心性能方面都做了升級優化。

以至於發布會直播公布價格的時候,彈幕里一片驚嘆。

表面看來,這些新能源車企們確實是卷價格卷「瘋」了。

但一個看似反常的事實是,價格降了、配置升了,車企的利潤反而在提高。

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比亞迪,去年搞了整整一年價格戰。

結果相比於2022年,毛利率甚至還提高了3.9個百分點。

越降價越賺,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越來越低。

如今電池級碳酸鋰材料價格已經從近60萬元/噸下探到10萬元/噸以下,目測還有降價空間。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造車產業目前已經達到了規模效應,足以靠產量規模攤薄製造成本。

這也就形成了一個滾雪球般的效果——車賣的越多,成本就越低,利潤空間也就越大。

在這個邏輯下,國產新能源車企們看似在卷價格,實則是在拼銷量。

最近紛紛喊出「電比油低」,明顯不僅要從友商的手裡搶人,也從燃油車的手裡搶人。

但續航、安全、品牌效應這些牌打到今天,各家車企的定位已經基本定型,競品之間的差別也微乎其微。

續航差不多、系統體驗差不多、服務差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手中這筆錢是花給比亞迪還是哪吒,極氪還是理想?

最關鍵的因素只剩下一個,還是比誰價格低。

一年前比亞迪將秦PLUS降到了10萬元以內,直接把這款車送上了A級轎車年度銷冠的寶座。

曾經同級別燃油車三巨頭,軒逸、朗逸和卡羅拉年銷量分別下滑15%、6%和31%。

在絕對的低價面前,沒人再去為油車和電車的鄙視鏈爭吵不休。

「11萬的比亞迪秦缺點滿滿,9.98萬的秦馬馬虎虎,7.98萬的秦全是優點。」

如果用餐飲業來打比方,新能源車企早已越過了搞降價大促銷、只為了從隔壁飯店那兒搶走幾個顧客的「小店」階段。

而是在爭當車圈麥當勞。

先是瘋狂「開店」,通過擴大地盤把自己的採購成本攤薄。

最後再用更低的價格,「卷死對手」。

03都在降價,家底厚的才能撐到最後

在旁觀者看來,新能源車企們滿口「未來」「科技」之類的大詞,商戰起來卻只能拼降價,看似有點不上檯面。

但這恰恰也意味著,車企們已經進入到高手拼內功的環節了。

2018年國內的電動車製造商有400多家,而到去年,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已經僅剩下40多家。

現在還能坐在桌上的,都是從血海中拼殺出來的。

汽車博主評價比亞迪的降價。@漂移走四方

「降價-擴大市場-攤薄成本-再降價」的賣車循環看似爽翻,但都基於一個前提,車企的家底得夠厚。

就像那個樸素的物理學原理:物體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前提是必須先推它一把,給它一個初始的力。

這個「力」,要麼就是企業本身銷量夠大、產業鏈夠完善,才能在大家都降價的環境裡給出更「震撼」的價格。

要麼就是背靠家大業大的母公司,俗稱就是「不差錢」。

最近敢參與這波降價的車企,大多都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又或者兩個都符合。

比亞迪去年賺了300億,銷量也在國產新能源中遙遙領先。

前兩天有汽車博主去店裡諮詢新款秦PLUS,發現連兩三個月之前生產的車,都已經算是「庫存車」了。

 

 

@南哥說車

極氪的背後是吉利,五菱背靠上汽通用,啟源屬於長安汽車……都是財大氣粗的老牌車企。

只有哪吒是個例外,2023年後因為沒有推出爆款車型,銷量一直下滑,甚至成為了幾大新勢力中唯一銷量負成長的車企。

這輪咬牙跟著降價,更像是背水一戰。

有業內人士曾對當下的國產新能源市場做出很精準的評價:有點像當年的外賣大戰。

各家不斷跑馬圈地、擴大市場,終於到了必須爭個高下的時候。

今年過年假期後,曾經被視為「豪華純電天花板」的高合汽車宣布停工停產。

一周前創始人還稱「拼盡全力活下來」,昨天卻已經被傳在制定「離職員工補償方案」。

有員工談到公司的勢頭從2022年就開始出問題,當年一款重磅新車在交付前夕被公司卡了營銷預算,導致推出後完全沒引起討論,迅速失去了熱度。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投資沒到位,導致缺錢。

而跟當年的外賣大戰一樣,在巨頭們爭當「價格屠夫」的廝殺中,最先被甩出去的也一定是那些市場占有率小、成本壓不下來的小企業。

面臨要麼賣不出去,要麼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怪圈。

最近大家紛紛勸雷軍別造車了,依我看倒不全然是嘲諷。

@董老廝來了

如果把國內新能源車企的廝殺比作一場武林大會,目前大概已經進展到了華山論劍。

剩下的都是身經百戰的高手,而且什麼刀槍劍戟都已經比完了,到了拼內力的階段。

這邊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打到最後一掌,那邊歐陽鋒蛤蟆功的大招也已經擺出了姿勢。

突然一個毛頭小子衝上台,對著幾位宗師就揮了兩劍——

這得是什麼樣的天賦異稟,才能不被高手們的掌風當場彈飛啊!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指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2/202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