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兩會前瞻:經濟怎麼救?

作者:

上一屆兩會,中國把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訂為「5%左右」,最後官方稱實際增長5.2%。不過,專家向DW表示,去年真實的經濟成長恐怕不到1%。這一次兩會,中共總理李強將首度發表政府工作報告,他會喊出多高的增長目標,又將提出什麼樣的經濟措施?

「兩會」(全國人大、政協會議)前夕,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1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2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1,連續第5個月低於50的景氣指標。

2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政治局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稿,再度強調「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等說法。3月4日至5日,被形容為黨中央「橡皮圖章」的兩會將登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將首度發表工作報告,成為本屆的重頭戲。

事實上,中共中央去年12月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及「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已決定今年兩會的基調。會上也將公布眾所矚目的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但無論這個數字是多少,可能都難以扭轉外界近幾年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低迷。

經濟增長目標

GDP能否「保五」,是判斷中國經濟表現的常見基準。據北京清大、中國科學院等中國的機構研判,今年中國GDP可增長約5%以上;北大國發院經濟學家姚洋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更主張,「今年經濟增速目標要訂得比去年高一些,建議訂到5.5%,釋放積極信號」。

海外學者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多半較低。位於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專家王國臣向DW表示,今年估計中國經濟成長大約4.6%。「消費不會像去年這麼好,因為去年是在一個比較低的基期上反彈……進出口貿易的部分可能會稍微好轉,可是不會到明顯的反彈。」

對於投資能否「撐得住今年的GDP」,王國臣亦表示存疑。「如果政府的投資沒有大幅提升,外商也就會更趨保守,因為你的5%事實上是喊出來的……設在5%之後沒有實際的作為,那麼這個5%就是空的,所以我們會希望看到,在兩會的時候更大刀闊斧的一些財政支出。」

中共總理李強將在今年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圖為他去年出席全國人大會議。

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學者許成鋼更不看好今年的經濟成長,因為過去幾年的狀況並不容樂觀。「官方的報告是,2022年增長率是百分之3點幾,2023年是百分之5點幾;實際的情況是,2022年的增長是負的,2023年的增長几乎是零……不到1%。」

許成鋼預期,今年北京會訂超過5%的GDP增長目標,但真實增長會低於3%。他向DW解釋,在中國經濟遭遇嚴峻困難之際,北京期盼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新三樣」,再加上人工智慧、半導體、生物醫藥領域,能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然而,在他看來,「依靠這些東西來改變中國經濟的整體,是沒可能的」,因為即使高科技產業前景可期,當前對GDP的貢獻卻不高。相較之下,占中國GDP比例大的房地產業,一直在走下坡。

替房地產業「開藥方」?

房地產業原本是中國經濟支柱,一般估計其上下游產業鏈總計占中國GDP約兩成至三成。經歷了20年的擴張,中國房地產業如今債台高築,各地出現大量「爛尾樓」與賣不掉的空屋,房企在債務危機里越陷越深。自2021年起,房企接連爆發違約,且今年恐怕會再有新一波「暴雷」潮。

這次兩會前夕,先是恆大集團1月底遭香港法院勒令清盤,接著碧桂園也在2月收到債權人的清盤呈請,這兩起重大事件進一步對產業前景蒙上陰影。本屆兩會的觀察重點之一,正在於官方針對房地產業將提出何種新的政策解藥,來「治療」中國經濟問題的一大源頭。

近期各地「房企白名單」陸續公布,碧桂園亦稱有上百個建案項目名列其上。據官方規劃,「白名單」由地方政府擬定,提供給銀行,最後是否發放貸款仍交由銀行評估;有分析指,企業不保證能獲得融資,且即使得到資金,對於其龐大債務而言也是杯水車薪。另一方面,政府也透過降低首購的抵押貸款利率等措施,來降低買房門檻,但對房市的刺激效果亦不大。

台灣學者王國臣主張,政府應出手終結房地產業的惡性循環,因此他關注北京會否加大印鈔或發國債,「把房地產的負債全部收歸國有」,並且「由國家承諾把爛尾樓全部蓋完,否則現在誰敢買房子?」

海外中國經濟學家許成鋼則不認為這次兩會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而此前北京開出的「藥方」,不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反而有如「癌症」一樣讓問題惡化。他認為,北京「很害怕金融危機」,因此以各種補貼方式替企業注資,阻止企業「資不抵債」而破產,但這只能起暫時作用,最後甚至「把企業的危機積累變成全經濟的危機」。

「面對這個病怎麼辦?是你拖著,一直把它拖下去呢,還是說你一次性把它解決了?」許成鋼指出,政府雖設法用行政手段暫時「凍結」了房地產的價格,阻止其大幅下降;但產品不降價更加賣不掉,企業沒有收入,「整個行業遇到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

能否提振外資信心?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經濟學家曾林(Max J. Zenglein)向DW表示,今年的兩會預料是相當「乏味」的。「基本上他們會嘗試重新強調重回務實主義」,並提到私營部門、消費等面向,「就是大家想聽的那些話」;至於實際措施,可能不會跟過去有重大差異。

對外國企業來說,去年中國走出新冠疫情封控,很多公司對於在中國的業務前景相對樂觀,結果卻讓他們失望了。曾林認為,今年外企很可能再一次期待落空;除了要面對中國經濟成長的結構問題,當前中國的市場環境以本土企業優先的情形,都讓外企面臨更多挑戰。

國際媒體分析今年2月中國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數據指出,外國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降到了30年來的低點。北京近期頻頻釋出欲加大力道吸引外資的信號,強調「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但這些口號並未顯著收效。

許多海外專家認為,今年的兩會不會推出重大的經濟措施,可能難以說服外商重振信心。圖為安徽省的一座工廠。(資料照)

台灣學者王國臣認為,從今年1月至今,中國政府的作為「並不足以讓外資覺得中國可以支撐住5%的經濟成長率」。換言之,他認為現階段還看不到中國政府的政策「決心」,要提振外商信心並不容易。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4/202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