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7萬億!史上美元最強晶片戰

矛頭直指英偉達,史上最強晶片戰,來了!

半導體產業,從來不缺故事。

1993年,當韓國人傾盡全力,想要打敗日本半導體產業霸主地位時,美國密蘇里州,一對年輕的夫婦,給自己8歲大的兒子,買了一台蘋果電腦。

30年後,這個小男孩發起一個7萬億美元的晶片計劃,震驚了世界。

01

晶片新戰

7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它比整個晶片產業歷史上所有投資加起來,還要多一個數量級,大概相當於英國GDP的兩倍。

事實上,把整個美國聯邦預算投進去,都不夠填補窟窿。

提出這個驚人計劃的,正是當年那個8歲小男孩,如今已成為賈伯斯之後,全球科技產業標杆人物的山姆·奧特曼。

短短兩年時間,這個年輕人,就用ChatGPT和Sora,兩次改寫人工智慧的歷史,讓世人驚呼:

AI恐怖的疊代速度。

然而,這種疊代是有代價的。ChatGPT背後,是暴力計算,是10000塊GPU晶片為其提供算力。

最新上線的Sora,從文本到視頻,對算力的需求更是堪稱恐怖。

這還只是OpenAI一家。這幾年,人工智慧大熱,對算力的需求飆升,但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廠商,全球屈指可數。

英偉達一家,占了80%以上。

於是,過去一年,英偉達晶片,成為這個星球上最稀缺的商品,以致馬斯克驚呼:比毒品還難搞到!

如果說AI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戰爭,那英偉達就是最最最重要的軍火商。

面對這樣的格局,神通廣大如山姆·奧特曼,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一直在私下和公開場合抱怨:

AI晶片短缺,阻礙了ChatGPT的進步。

或許是認為,不打破這種格局,就無法實現自己心中,乃至整個AI產業的終極目標——強人工智慧(AGI),所以,他決定拼了,也直接把矛頭指向了英偉達。

過去幾個月,山姆·奧特曼馬不停蹄,先後會見了阿聯大金主、日本軟銀孫正義,以及台積電負責人。

「我們相信,世界需要更多的晶片產能,比人們目前計劃建設的更多。」

山姆·奧特曼的設想是,從全球最有錢的中東大財主那裡籌集資金,然後交給最有經驗的台積電去建廠並營運。

最終,投資7萬億美元,建成數十家晶片製造廠。

這個計劃之大膽,令科學界建一座圍繞太陽系一周的粒子加速器的設想都相形見絀,以致很多人認為,山姆·奧特曼瘋了。

包括被針對的AI界最敢想的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也驚呼:

這個數字,可以買下全世界所有的GPU晶片!

一個想要守住優勢,一個渴望打破英偉達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這場發生在美國、火星撞地球般的鬥爭,只是一個縮影。

歐洲計劃投資430億美元,擴大晶片生產,日本極力拉攏台積電,進軍先進位程,希望重現昔日霸主輝煌。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正在尋求1000億美元資金,資助一家晶片合資企業,同英偉達爭奪AI晶片霸權。

英特爾也計劃投產1nm晶片,致力於在未來創建完全自主的AI晶片晶圓廠。

正如《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經濟史學家克里斯·米勒所言:

在當前的大國角力中,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以AI為代表)的先進晶片已成為一種戰略商品。

以美國人內訌為標誌,下一場晶片戰爭已經打響。

02

風雲變幻

過去半個世紀,全球半導體產業,在一輪又一輪戰爭中,不斷疊代升級。

上世紀70年代,在電晶體之父肖克利、摩爾定律之父戈登·摩爾等幾代人努力下,美國半導體產業突飛猛進,推動美國經濟高速增長,

遠在大洋彼岸的日本,深受震動,也加入了戰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日本人憑藉成本和規模優勢,逐漸趕上美國。

到80年代中期,以東芝、NEC、日立為代表,日本廠商坐擁全球一半以上市場份額,逼得英特爾退出了記憶體晶片市場。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開創者,美國人自然不甘心失敗,一方面糾集全球力量,逼日本簽下屈辱的半導體協定。

另一方面,在韓國和台灣地區扶植新生力量,轉移產能。

一位名叫張忠謀並曾領導當時全球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半導體戰爭的華人,從中嗅到了商機。1987年,他前往台灣,創辦台積電,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晶片代工廠模式,即只做晶片製造,不做晶片設計,也由此催生了晶片設計、製造兩個細分產業。

但在那之前,大多數晶片廠商,都自己設計、自己生產晶片。業界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真正的男人,要有晶圓廠。

受此影響,張忠謀的台積電,一開始門庭冷落。

關鍵時刻,美國人大力扶植,英特爾等大廠第一時間拋出大單,救了台積電。

野心勃勃的韓國人,也不甘心落後。

1989年,趁著到台灣出差的機會,三星會長李健熙,請張忠謀吃了一頓早飯,力邀其加盟三星。

在被拒絕後,李健熙轉身對世界晶片霸主日本,發動了慘烈的肉搏戰,並下定決心:

要孤注一擲,發展先進位程技術,擠上世界牌桌!

經過1997年和2008年,兩次自殺式反周期投資,韓國人最終笑到了最後。此後,全球半導體產業,逐漸演變為三星和台積電的雙星爭耀,曾經的半導體霸主英特爾則日漸落寞。

尤其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高通、聯發科等手機晶片廠商,對半導體工藝製程的要求越來越高。

從65nm,到28nm,再到10nm,5nm,2nm……

資本支出也隨著飆升,建一個晶圓廠的成本,從80年代不到1億美元,飆升至如今200多億美元。

再加上半導體產業慘烈的周期波動,大量廠商跟不上節奏,被淘汰出局。新世紀初,90nm工藝,全球有近20個玩家。

到了5nm時代,只剩下三星和台積電。

在這場慘烈的晶片大戰中,美國人看似吃了大虧,80年代的產能轉移,導致其後來在先進位程上掉了隊。

但也正是這種戰略大撤退,讓美國企業可以專注於晶片設計領域。

2006年,當台積電、三星在65nm製程上激戰正酣時,做顯卡出身的英偉達老闆黃仁勛突發奇想:

要讓GPU可編程,使得用戶能夠直接調用它的算力。

那一年,英偉達推出CUBA可編程架構,為GPU用於科學研究和AI領域鋪平了道路。

與CPU相比,GPU結構簡單,擅長並行計算,這非常契合AI的需求,也因此成為很多研究機構的搶手貨。

2012年,AlexNet神經網絡在圖像識別中大放異彩,引發新一輪AI革命。

英偉達GPU為其提供了算力,這引起了黃仁勛的關注。經過一年多深思熟慮,在某個周五的深夜,他給全公司發了一封郵件:

從下周一開始,我們不再是一家圖形公司,我們是一家AI公司。

All In AI的英偉達,在三年後,重金打造了全球第一台AI超算DGX-1,並將它捐贈給了當時初出茅廬的OpenAI公司。

山姆·奧特曼感激涕零,但他沒想到的是,OpenAI也由此患上英偉達依賴症。

被捆綁上英偉達戰車的不止OpenAI,20來年過去,AI時代來臨,曾經是全球半導體標杆的英特爾進一步淪落,但眼睜睜看著英特爾落寞的美國,卻依然執掌著晶片的權杖。

03

引領之秘

過去半個世紀,全球半導體產業總共爆發了三次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PC時代,美日、日韓之間,在記憶體晶片領域,先後爆發了產能大戰。

第二次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台積電和三星,圍繞先進位程,展開殊死搏殺。

第三次是AI時代,正在醞釀的山姆·奧特曼等與英偉達的戰爭。

作為整個行業的開創者,美國在這三次晶片戰爭中,並非一直順風順水,與日本、韓國的記憶體、先進位程大戰,甚至被打得落花流水。

但它卻,一次又一次引領了潮水方向。

1947年,世界上第一顆電晶體,由美國科學家肖克利等人發明,由此拉開了半導體產業的序幕。

之後,基爾比、諾伊斯發明了積體電路,將半導體產業推進到摩爾定律時代。

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又是摩托羅拉、高通等公司,率先推出移動處理器,讓智慧型手機行業得以繁榮。

AI時代,英偉達橫空出世,再次執掌浪潮。

一輪一輪下來,美國人是怎麼做到的?有人說是資本,有人說是已經有領先技術基礎的先發優勢,還有人說是政府的扶持,這些或許都是原因,但都不是重要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代又一代天才人物,前仆後繼的努力,以及自由飛翔。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徵:

擁有近乎瘋狂的改變世界的夢想,並且不計功利得失的瘋狂投入。

肖克利發明電晶體、基爾比發明積體電路,最初的驅動力,並非賺錢,而是仰望星空,想要改變世界。

2016年8月,當黃仁勛將世界上第一台AI超算,捐給OpenAI時,他拿出記號筆,在機箱上激動地寫下一句話:

「為了計算和人類的未來,我捐出世界上第一台DGX-1。」

OpenAI創始人山姆·奧特曼,在世界巡演中,一直將自己與奧本海默相提並論。

他說,「在OpenAI工作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我,社會經濟變革的規模和速度,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快。」

對未來的思考,讓山姆·奧特曼一度擔心,谷歌的人工智慧會變成至高無上的獨裁者,這也是他跟馬斯克,聯手創辦OpenAI的原因,他們的目標是:

建立一個友好的人工智慧,永遠改變人類與計算機的交互方式。

然而,改變世界的夢想,不止是天馬行空,更需要大膽的押注,不計成本的投入,有時還要面對巨大的非議。

2013年,當英偉達All In AI時,人工智慧還不是熱門技術。

英偉達深度學習副總裁布萊恩·卡坦扎羅事後回憶稱,當時他曾反覆勸說黃仁勛,不希望他陷入人工智慧行業過去所遇到的陷阱。

「但是,十年後,他是對的。」對於老闆的遠見,卡坦扎羅讚不絕口。

同樣,2015年,當山姆·奧特曼創辦在OpenAI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但他是那種外界越不看好,反彈越是兇猛的人。

曾有著名投資人這樣評價他:

「你可以把他空降到一個充滿食人族的島嶼上,五年後回來,他將成為國王。」

最終,山姆·奧特曼賭對了,他成為賈伯斯之後,全球科技產業又一個標誌性人物。

對此,微軟CEO納德拉感慨:

「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企業家,他下大賭注,押對了,OpenAI的成功讓人難以反駁。」

今天,目睹大洋彼岸席捲全球的AI風暴,從ChatGPT、Sora到7萬億美元計劃……我們既要有信心走自己的道路,也應該思考:

如何讓更多的才華和夢想,更加海闊天空地生長。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華商韜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4/202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