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自從美國有了97種性別 出現好多奇觀…

北京時間3月14日晚上9點25分,SpaceX第三次試射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箭,起飛重量5000噸的星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美國再一次在宏觀層面宣告自己是科技大國。

但從微觀層面上看,我們是學習強國,美國是魔法強國。

現在在美國,政治正確就是社交硬通貨,不懂點魔法出不了門。

最強魔法,就是「黑命貴」,新時代的點金術。

從2020年文藝復興的「黑命貴」開始,黑人打砸搶掀起了一次針對資本主義的十字軍東征。

時至今日,「零元購」儼然成為產業鏈,進店搶完就擺攤。

你可以質疑黑哥的人品,但不能質疑他的產品。

商家皮膚越黑,貨品越保真。

你問他保真不保真,他直接讓你看商場監控。

再次級的魔法,就是環保主義和動物保護,跟《群星》裡的墮落帝國一樣。

你要研發科技,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動保和環保就迎面殺出來了,堪稱資本主義的魔法減速帶。

圖片來自網絡

馬斯克要在加州范德堡發射火箭,當地環保部門擔心火箭的音爆會嚇壞海豹,於是馬斯克只好綁架了一頭海豹,給它戴上耳機,然後播放音爆,看它會不會痛苦。

類似的還有,星艦第二次試飛之前,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擔憂星艦落在海里,會砸到鯊魚。另一個環保組織則擔心落下來,會撞到鯨魚

所以這次星艦試飛計劃,遲遲沒有通過安全評審。

星艦基地

除了黑人、環保之外,現在甚囂塵上的魔法,自然是LGBT平權。

根據官方資料,美國已經劃分了97種性別,並且這個數字還會持續增加,其創新力度,不亞於加密貨幣市場發行新幣或者A股打新。

在美國,沒人能知道你的性別是直升機、迫擊炮,還是北洋政府。

將1912年的北洋政府國旗貼在校園牆上,lgbt群體在這周內,一直以為這是某種他們不認識的多性別驕傲旗

由於以lgbt為首的政治正確像樂高積木一樣即插即用,飽受電影、遊戲、食品等公司青睞。

這讓許多用戶苦不堪言、迷惑不解,時至今日,這些公司隨手扔出的迴旋鏢,終於飛回了他們的財報里。

01

曾經靠著政治正確瘋狂吸引眼球的資本們,終於迎來了當頭一棒。

首先,是好萊塢片方終於發現了一個事實,在電影裡加政治正確並不能讓票房更好,讓製片方不得不回歸主流敘事。

漫威2021年上映的《永恆族》裡,梭哈了一把政治正確。

先是電影中,黑人同性戀、殘疾人、亞裔白人黑人相互戀愛,湊成了一份多人種、性別戀愛大拼盤。然後是黑人神明在1945年的廣島核爆廢墟里懺悔給老百姓的傷害。

電影如此正確,票房加起來4億美元,成本是3億,撲街十分徹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漫威就像lgbt的韭菜一樣,每次暴跌都在抄底。最後抄了一泡大的 ——《驚奇隊長2 》。

《驚奇隊長2》試圖告訴大家自己的政治正確有多徹底。

女英雄的數量是上作的三倍,就連反派也是女的,主角年齡覆蓋老中青,白人、黑人、印度裔實現了完美的種族融合。

在打鬥的過程中參雜著女性權益、種族平等、世代困境等議題,這些微妙的設計形成了一套立體機動防禦體系。

可以說,除了不好看,這部電影做得面面俱到。

最後一算,《驚奇隊長2》票房一共2億,製作成本是3億。就好像一個無良賣家在用100元的售價出售一款有著4090包裝的盲盒,或者是愛馬仕神秘福袋。

你買了後打開一看,不僅貨不對板,而且是泡稀的。

連續的虧損之下,漫威選擇割肉,知道「政治正確」並不是獲得票房的捷徑,漫威選擇回歸主流敘事,老實做內容。

最後,漫威的老闆迪士尼終於宣布:「將回歸以男性為核心」。

並非說男的就比女的更厲害。

而是這些超級英雄類打打殺殺的科幻動作電影,主要的受眾面就是男性群體。

就跟一個口紅店搞了幾年男性口紅髮現根本沒有市場後,宣稱回歸「女性用戶」為核心的思路如出一轍,本質就是一次市場決策。

某位迪士尼高管是這樣說的:

「觀眾不會說《驚奇隊長2》或《星球大戰》中的女權令人反感,他們會直接說不喜歡這些電影,因為它們拍得太爛。」

類似的還有黑美人魚,黑蜘蛛俠,女同性黑人在一艘破船上大戰拉丁美洲的瑪雅人的《黑豹2》,這些靠著政治正確投機取巧的電影,最終拋棄「是否好看」的唯一競爭標準,淪為一場失敗的投機。

除了電影產業,近幾年,美國實體經濟中的政治正確大旗,也在歐美消費者的反噬中漸漸被撕碎。

最牛逼的是塔吉特百貨(Target)公司。

聽說LGBT火了,樂壞了,連續推出了2000多款LGBT主題商品。其中包括給小孩看的lgbt童書「再見,二元」、「驕傲 1,2,3」和「我不是女孩」等等。

結果就是,商品一推出,全美家長在社交平台狂噴。

2023年,在全美股票市場牛市的期間,塔吉特這家公司市值,在事件發生的10天內損失了100億美元的市值,股價跌出年內新低。

無獨有偶,GUCCI為了吸引更多的lgbt群體的購買力,推出了一系列同性親嘴的宣傳廣告。

但是有許多人不買帳,紛紛打出了差評。

類似投機政治正確而最後慘遭惡評的公司,並不少。

顏色和lgbt相同的彩虹糖,做了lgbt系列,最後導致保守派家庭抵制。

保守派老鐵們在各大平台紛紛表示憤怒,聲稱不會再給小孩吃這個東西。

2023年二季度,百威淡啤,請了一位LGBT的性轉明星代言產品,很明顯與百威的面向用戶背道而馳。

卡車司機、全美步槍協會、紅脖子紛紛抵制。到了6月初,墨西哥啤酒Modelo Especial取代了百威淡啤,成了全美最暢銷啤酒。

最後一看報告,二季度在美國收入同比下降了10%以上。百威的營銷主管不得不宣布在2023年底引咎辭職。

政治正確的投機愈發無利可圖,就像在地雷區表演踢踏舞,雖能吸引目光,但也前途堪憂。

各行各業多點開花,反噬最為嚴重的,則是全球的遊戲產業,這裡已經開啟了一場圍繞政治正確的世界大戰。

02

遊戲行業是政治正確的「重災區」,原因十分簡單,生成方便。

在其他領域裡,你要植入政治正確的元素,你需要請演員,做campaign,甚至要做一整條生產鏈。但遊戲簡單多了。

如果政治正確組織說你男性角色多了,你就多加點女性角色。說你女性角色太好看了,物化女性了,你就弄醜點。

遊戲《消逝的光芒2》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員現實中挺好看的,在遊戲中被捏成鬼了

《地平線|西之絕境》主角長這樣

遊戲主角的真人臉模演員,長這樣

要是說你遊戲裡沒同性戀,那咱們就生成幾個,然後再寫點同性戀、變性人的劇情。

《最後生還者2》中,由於遊戲主創信奉猶太教,所以在遊戲中有一些猶太教元素,而且你不能摧毀它

由於遊戲政治正確之風愈演愈烈,有玩家甚至調侃,如果日本人做的《最終幻想7重生》,交給歐美人做。

那麼他們會把主角的長相政治正確成這樣: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要歸因於一些信奉政治正確的遊戲行業組織。

推特用戶PeterOvo5發現,許多包含大量政治正確內容以至於摧毀了本身樂趣的遊戲,背後都與一家叫做Sweet Baby的公司有關。

比如經典操作,把《神鬼寓言4》原本挺好看的臉模演員,硬生生變醜。

而這家Sweet Baby,還參與過《心靈殺手2》《漫威蜘蛛俠2》《戰神:諸神黃昏》等等遊戲,把大半個歐美遊戲圈都感染了一遍。

比如說《戰神:諸神黃昏》裡面,黑人女角色安格博達,就是Sweet Baby參與合作的產物。(For God of War: Ragnarok, Sweet Baby specifically worked on making Angrboda, depicted as a Black character)

圖片來自原文

看到原本熟悉的遊戲環境變得越來越陌生,海外玩家們紛紛開始了反擊。

先是組織起了一個叫做 Sweet Baby inc detected的遊戲鑑賞小組,把與這個組織有合作的遊戲通通打上不推薦,避免大家觸雷。

然後,他們又隨之捍衛起了一款叫做《星刃》的遊戲。

《星刃》這款遊戲,其實不論從遊戲性還是劇情上來看,都中規中矩,不能算作非常炸裂的牛逼遊戲。

其中最吸睛的點,自然就是遊戲中性感火辣的女主角了。

而這款遊戲的韓國工作室Shift Up,其核心人物——美術總監金亨泰,之前還參與做過一個名號很響的遊戲,叫《劍靈》。

遊戲內性感火辣的角色,養活了不少以換皮為生的中國頁游,網絡名句「油膩的師姐到底在哪」,就出自其中。

這個遊戲預告發布之後,伴隨著持續開發的信息越來越多,苦政治正確久矣的歐美玩家,立馬坐不住了,紛紛說要下單預購這個遊戲。

與此同時,他們也告誡遊戲工作室,不要讓索尼入股這款遊戲,否則就會變成政治正確版。

順帶給你按一個BLM標誌,拉滿了

更逆天的是,不僅有著許多遊戲玩家支持,遊戲工作室內部也「整頓」政治正確,魔法對轟,徹底拉滿了。

有海外博主發消息稱,星刃的開發商Shift Up開除了兩位有著極端女權主義的女員工。

當有lgbt組織開始聲討這款遊戲時,遊戲美術總監金亨泰卻說:「 老實說,當我玩一款遊戲時,很願意看到比自己更漂亮的遊戲角色,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想看到普通的東西,我想看到更理想的東西,我認為這很重要。畢竟,《星刃》是一部面向成年人的娛樂遊戲。」

海外玩家一聽,支持的聲音更大了:「那這下不得不買了」。

其實,這款遊戲要是放在10年前,15年前,只能說是一款中規中矩的遊戲,玩法一般,要說真的追求角色帥氣美麗,也有大量同水平的打把遊戲可以與《星刃》抗衡。

但恰恰是現在這個節點,玩家苦政治正確久矣,希望遊戲回歸初心的時候,這款「不正確」的遊戲,反而成為了一個捍衛的旗幟。開始了玩家對遊戲正統的反擊。

03

問題來了,遊戲玩家反抗如此劇烈,難道歐美遊戲廠商不懂得這一點嗎?

或者說,他們追求政治正確,究竟能獲得什麼利益呢?

通過調查,我發現,除了sweet Baby組織之外,還有一個叫做GLAAD的組織,也就是同性戀者反詆毀聯盟。

該組織在2024年1月13日出了一個研究報告,可以更好地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遊戲產業一定要搞政治正確。

報告的名字,叫做《LGBTQ在電子遊戲中的地位》。

據GLAAD調查,在美國,有20%的遊戲玩家自我認知為LGBTQ,但只有2%的遊戲角色或者故事與LGBTQ有關。

而且,GLAAD還發現,LGBTQ的重度玩家比例,明顯比非LGBTQ玩家的比例高很多。

雖然LGBTQ 玩家多是年輕人,但他們消費力並不遜色於普通玩家。

在每個月消費5~60美元這個檔位上,兩者的人數占比差距不大。

LGBTQ玩家,對遊戲產業這麼重要,那麼他們有什麼需求呢?

GLAAD在詢問之後,發現有72%的LGBTQ玩家表示,如果遊戲中有和他們性別認同一樣的角色、故事,他們會更加為這款遊戲買單。

這份調查,也充滿了遊戲產業對政治正確定位的底色。

如果看政治正確組織對遊戲產業對遊說或者報告,可以看出幾點共性:

1、 LGBT玩家很多

2、 LGBT玩家很忠誠

3、 LGBT玩家很會花錢

以淺層的統計學來看,只要滿足了LGBT玩家的定製化需求,就能讓財報水漲船高。這也是促成歐美遊戲廠商大搞政治正確的底氣,一點小小的改動,既安撫了政治正確愛好者,又不會傷及遊戲性,何樂而不為?

淺層分析,看似正確,可一旦落地到營運層面,你會發現難度十分高。

就好像一個村子裡有人頭七了,整了個流水大席。每個桌子都吃梅菜扣肉、紅燒獅子頭、滷雞腿、韭菜花啥的。配點五糧液、中華香菸。

然後有批人是海外留學回來的,一看這流水席菜色也不愛吃啊。就整了個報告,說我們海外留學生啊,外面消費可高了,吃的都是麥當勞、星巴克,你們得服務好我們這些少數群體。

於是他們就叫了外賣,自己搞了兩張大桌子,吃麥當勞星巴克,整了個JBL音響,放起了Travis的Fe!n跳起來了,看起來特別熱鬧。

看似不影響別人吃席,但實際上原本肅穆的大席徹底變了味。

這個「頭七隱喻」,折射在遊戲產業上,首先是統計誤區。

一、統計誤區:

這則LGBT報告看似統計了很多玩家,但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你一個lgbt的組織,發放了海量的報告覆蓋各種玩家群體,那麼哪一類玩家會更願意去填一個lgbt的報告呢?

其次,LGBT的群體以年輕人為主,那麼調查LGBT和調查處於喜歡玩樂的年紀的年輕人之間,中間有很多因子無法分割開來,導致擾動項很多。

接著,一個問卷,問的問題是如何讓遊戲更具有LGBT,但是這個問卷卻忽視了一個空白地區,為什麼不問玩家是否抗拒政治正確。

這種問卷和A股的賣方報告沒啥區別,一味地看多做多,沒有任何反面意見供大家客觀看待。

無限子彈,無腦做多,誰不會呢?

最後,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去吃一家餐館,你吃飽了覺得味道還不錯,你會特意寫個300字好評嗎?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吃到一根頭髮、一隻蟑螂,你會不會特意寫個100字差評呢?

遊戲亦是如此,享受遊戲的玩家,十有七八的人都不會去詳細地打好評,因為他們已經在忙著玩遊戲了。

但一個強烈的自我認同lgbt或者強烈喜好政治正確的玩家,看到一個遊戲竟然沒有一點點政治正確?他會不會搖旗吶喊呢?

依我看,這則報告,從商業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二、供需錯配和矛盾轉移:

適逢政治正確的話題興起,儼然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流量池。任何一個流量主去裡面撈一批,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一旦有一個玩家他喜歡政治正確,他一定會喊兩句。

就好像一個小學生購置了一款全新的小天才電話手錶後,他每節課下課都得看下手表現在幾點了。

那麼,一些遊戲廠商很天然的反應就是,現在遊戲做也做不過中日韓,不如直接整點政治正確,是不是能吸引到更多流量,引發更大的曝光?

因為一個遊戲要是有了大量曝光,自然就會有更多玩家看到並選擇購買加入。

可問題來了,政治正確喊喊就喊完了啊,他們不玩你遊戲啊,遊戲不好玩誰玩啊。

就好像一個黑人吶喊著Black Lives matter,一邊衝進愛馬仕店鋪,你作為一個黃種人十分高興,也搖旗助威,結果自己也被搶了。

飯里有屎,上面貼張彩虹旗,不會讓屎沒掉。

一個男的每天不捯飭自己,不上班,爆家裡人金幣,天天宅在家裡鹿管吃外賣,把微信名改成「女權主義者」,也不會改變自己是個社交歧視鏈底層的事實。

遊戲的本質就是好玩,一個遊戲廠商所信奉的長期主義的投資,就是在不違背人類公有道德的基礎上,把自己的遊戲做到最好玩,僅此而已。

依我看,改改遊戲角色,把女的改丑,男的改孬,gay愛上gay,然後自我認知變成原子彈,不僅是一次短期的流量賭博式投機,而且是一次劇毒的矛盾轉移。

現在網絡上有兩種聲音在激烈對抗:一方面是「哎呀lgbt啥的都是傻逼」,另一方面是「你們也太腐朽了,腦袋裹小腳了是吧」。

要我看,這是原本兩類能聯合的群體,被資本分化成相互歧視的對象。

首先是遊戲產業,真的是lgbt害了遊戲嗎?其實並不然。

是舉著lgbt旗號的盈利組織,和想靠lgbt短期博眼球的遊戲資本,聯合起來給本來就沒那麼好玩的遊戲植入大量政治正確的內容博眼球。卻將火藥桶扔給了那些本來就是lgbt的群體。「你們看,你們讓我搞政治正確的呀。」

遊戲性本質就一般,然後做了點lgbt內容,遊戲性就能好玩了還是垃圾了?

遊戲應該是藝術品,而不是寫在廁紙上的政治宣言。

要我看,垃圾遊戲不進行認真更迭,就該去垃圾堆。

《賽博龐克 2077》在2023年拿了TGA 最佳持續營運獎。這遊戲由於架空在未來,內容里有著大量的政治正確和政治不正確。

但是大家並不討論正確與否,而是遊戲剛出來就bug就滿天飛了呀。

可《賽博龐克2077》並沒有選擇多加點政治正確議題,整點賽博黑人大遊行,而是不斷地打補丁,修復遊戲。

就像當時BLM特別火熱的時候,有人採訪《賽博龐克2077》的人物設計師Pawel Sasko,會不會在遊戲裡加點黑人運動任務來讓遊戲更火。

設計師的回答是:

「最重要的是我們現階段已經有了一個成型的遊戲,實際上已經成型很久了。當前是最後階段,我們不會更改故事的任何東西,也不會加入或刪掉任何東西。你知道,BLM運動是在最近才發生的。」

在遊戲產業,不應該是遊戲玩家分化成正確的和不正確的,而是把遊戲分成垃圾和好玩,就這麼簡單。

尾聲

總結而言,lgbt,從電影到遊戲到產品,並不算一種合格的商業號召力。

確實,輿論十分強大,各種組織打得全網暈頭轉向,但輿論力不能等價於購買力。

依我看,一個產業什麼時候轉型、去迎合一類新的群體,是最為合理的呢?

就是當社會生產關係變化,群體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階層的時候。市場上的形態轉換本質是生產力的升級和生產關係變革的衍生產物。

當工業革命催生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興起的時候,希望追求更高科技體驗的中產階層,開始選擇了默片電影這種新型體驗方式。

1927年的科幻電影《大都會》

工人們作為一批新興的群體,獲取了城市化發展的超額回報之後,同樣也會選擇電影這種體驗方式。卓別林的出現,《摩登時代》、《發薪日》這類黑色幽默電影,與工人們產生了共鳴,用影票推動卓別林成為全球大明星。

類似的還有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城市化的進程之下,農民進入城市並組建家庭,城市的議題、生活的煩惱超越了宏大的敘事,這時候就成為了新興城市階層所重點關注的對象。

調侃家庭生活的《家有兒女》、訴說成長煩惱的《快樂星球》、解構社會現象的《武林外傳》甚至復刻青年困境的《愛情公寓》這種罐頭喜劇便是最好的映照。

那LGBT呢,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LGBT政治正確運動,確實占據了輿論高地。

美國多達97種的性別,並沒有徹底實現生產力,生產方式的任何改革。

那麼可以知道,任何試圖靠著微操討好lgbt的資本,並沒有真正的抓住時代的脈搏。

作為個體,我認為,你可以支持lgbt,參與lgbt,這是個人自由。

但資本沒有自由,資本得為自己最大基數的用戶服務。用戶是誰,就得服務誰,顧客是上帝。星巴克沒有驢肉火燒,驢肉火燒配手沖咖啡同樣也不會在長期實現正回報。

供需錯配的結果,除了是個跳樑小丑,就只剩下失敗。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酷玩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22/203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