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曾經雄心勃勃的他們 如今也絕望了

彭博報導說,5年前,在內地企業的IPO大潮中,擁有中國專業知識的金融專業人士備受金融機構追捧。現在,隨著內地經濟低迷,各種金融交易枯竭,他們的工作崗位正在消失,很多人生活陷入了困難。

當埃里克·李( Eric Li)工作的家族企業搬離香港後,他失業了,但不知道未來會有多難。

17個月過去了,李仍在尋找工作。帳單堆積如山,每月房租將近6萬港元(7700美元),孩子的教育費用每年100萬港元。但最糟糕的是,他擔心並逐漸接受了一個事實:現在還不是最難的時候。

就在五年前,像李這樣擁有中國專業知識的金融業專業人士,還是瑞銀集團和花旗集團和花旗集團等機構追捧的人才。小米公司和美團等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提升了香港可與紐約媲美的金融樞紐的地位。他們的努力,幫助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創造了超過6萬億美元的市值。

現在,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使資本市場支離破碎。隨著股價下滑和經濟前景黯淡,香港的首次公開募股已經枯竭。習近平推動加強數據安全和金融市場監管,使中國企業更難收購資產或在海外上市。

曾在花旗集團工作過的李說:」我原以為中國的上升軌跡以及國內與全球金融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繫是一種常態,現在我意識到這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很可怕。」

這種痛苦在香港最為明顯,因為香港是此類交易的仲介中心。華爾街公司的大量裁員,全球資本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撤退,以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作用的減弱,都凸顯了這種損害。

據與招聘主管,華德士董事總經理約翰·穆拉利合作的求職者稱,在香港尋找工作的非初級金融從業人員「有數百人」。穆拉利說:」這個市場已經很脆弱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裁員。」

過去18個月,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在亞洲進行了多輪裁員。

一位被高盛裁員的銀行家說,這讓她和同行們開始考慮是否留在香港,甚至是留在這個行業。她說,來自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數量減少,意味著銀行需要考慮在整個亞洲進行重組,因為過去通過招聘增加的員工數量已不再合理。

另一位分析師則更直接。24歲的楊女士去年丟掉了在一家全球投資銀行擔任分析師的工作,之後花了幾個月時間尋找工作,在諮詢、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排了大約10次面試,但都沒有成功。

月租2萬港元的租約即將到期,她決定搬回內地與父母同住,從事傳統金融以外的職業。她說,」競爭比以前激烈得多。如果你在市場上找到一份私募股權投資的工作,就會有數百名前銀行家的簡歷飛過來」。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持牌人數,反映了香港金融專業人士的數量,自2021年底以來減少了600多人,截至12月為44722人。

金融服務活動的放緩很可能會拖累香港經濟,因為這個行業在2022年約占香港國內生產總值的23%和就業人數的7.5%。去年,香港在疫情後的復甦低於預期,彭博經濟預計今年香港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將從2023年的3.2%放緩至1.8%。

彭博的數據顯示,去年香港首次公開募股的籌資額下降了56%,降至460億港元,是二十多年前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以來最少的一年。數據顯示,上市企業數量減少了近五分之一,降至67家,只有13家企業的融資額超過10億港元。

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也受到衝擊。Preqin Ltd.的數據顯示,與2021年相比,專注於中國的美元基金去年募集的資金驟降81%。

以中國為重點的銀行家首當其衝,包括賣方和買方。專門從事高級人才招聘的招聘公司韋爾斯利執行董事夏琳·楊( Charlene Yeung)表示,投資者關係經理也受到嚴重影響,因為他們的技能較難轉移。

楊說:」情緒很低落。今年看起來像是,而且希望是谷底」。

她說,銀行家們應該做好準備,薪酬至少會下降20%,在某些情況下,降幅「可能會非常極端」。

穆拉利說,農曆新年前的最新一輪裁員,主要集中在董事總經理和更低一級的職位上。

在香港一家中資券商工作的債務銀行家亨利,看了已經失業一年多的前同事後說,即使他的工資減少30%-40%,他也會接受。

他說,」我擔心自己隨時會被解僱,我們所有的收入驅動因素都癱瘓了。」

一些銀行家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減少開支,甚至重新評估自我價值。

一位王姓執行董事說,她的朋友形容她去年一整年都是「灰頭土臉「的,因為儘管她每天加班加點,但幾乎沒有拿到什麼首次公開募股交易,她的精神也隨之低落。

她說,感覺自己的職業生涯過早地結束了,」一個時代結束了」。

即使她在杜拜和新加坡尋找機會,她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增加什麼價值。

年齡對一些人不利,尤其是那些在香港被解僱後返回內地的人。

華德士中國副總監、深圳的雷思慧(音)說:」不幸的現實是,以他們的年齡,可能會被認為太老了,不適合市場,尤其是在華南城市。」

中國經濟和市場的萎靡不振,以及對金融業的反彈,也使得向內地轉移變得更加艱難。

並非所有人都相信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經紀公司里昂證券前執行長喬納森·斯隆說,繁榮和蕭條是香港可以預期的部分。

斯隆在最近的《金融時報》專欄中寫道,」是的,最近一輪牛市的泡沫暫時消失了,但是香港不僅會生存下去,而且會一如既往地蓬勃發展」。

一家國際銀行的另一位前董事總經理也贊同他的觀點,她認為經濟下滑是結構性的而非周期性的是不理性的。現在,她為金融專業的學生提供諮詢,告訴他們要堅強起來,認識到應對市場混亂是工作的一部分。

為了遏制人口下降,政府推出了人才通行證,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座城市。截至2月底,已經批准了約59,000份此類許可證。去年香港人口增長了0.4%。

儘管如此,巨大的變化意味著一些人對世界的看法將從此改變。

求職者李說,」過去,我認為自己才華橫溢、技壓群雄。現在我知道了,那就是國運。」

他想起了一個越來越流行的短語,大致意思是一個國家的命運決定了個人命運,」沒有國運,你什麼都不是。」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美加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26/203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