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國總理訪華:朔爾茨更想與中國親善而不是對抗

德國總理朔爾茨時隔一年半再次訪華。周末版法國《世界報》刊登三篇文章,梳理德國與中國關係的發展,以及美中全面戰略競爭德中關係的影響。該報駐柏林記者Thomas Wieder的文章認為,德國繼續親善中國,而不是與中國對抗。該報另一名駐柏林記者Cécile Boutelet則一方面介紹美中晶片大戰對德國企業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另一方面,介紹德國大型企業越來越多地在中國生產,與本國中型企業在對華政策認知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大。

朔爾茨正延續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Thomas Wieder的文章寫道,2023年7月,德國政府公布一項「中國戰略」,核心思想是中國變了,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目標是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降低風險。但9個月之後,朔爾茨再訪北京,顯示這些政策表述已經煙消雲散。朔爾茨此次在中國停留三整天,是他2021年底上任以來外訪時間最長的一次。隨行人員包括運輸部長,農業部長、環保部長等,也包括許多企業領導人,讓人感覺似曾相識。許多人都認為,朔爾茨的對華政策更是其前任默克爾對華政策的延續。2022年11月,他任下首次訪華時其實就已經表明,他更希望拉近與中國的關係,而不是與中國對抗。文章寫道,2023年7月的政府「中國戰略」將中國定義為:德國的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如今,朔爾茨向德國一家中國研究獨立智庫表示,中國更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德國不同黨派領導人近期紛紛呼籲朔爾茨不要太迎合中國。當前德國議會最大在野黨基民盟-基社盟一名議員認為,朔爾茨應該在訪問期間,提出中國在德國以及歐洲的網絡攻擊行動、間諜活動,提出中國在印太地區違背國際法的行為,提出中國政府侵犯少數族裔人權行為,以及北京當局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為的大力支持。執政黨內部也希望朔爾茨在北京提出台灣議題,新疆維吾爾人問題等等。但文章寫道,針對這些問題,朔爾茨未必能從習近平那裡得到什麼答覆。朔爾茨身邊的合作者近日也一再就烏克蘭戰爭議題,為外界期望降溫。他們表示,此時烏克蘭軍隊處於不利態勢,很難要求北京向莫斯科施加壓力。但文章認為,一年多後,德國將舉行新的立法選舉,此次訪華行程對朔爾茨樹立在國際舞台的領導人形象有政治意義。

美中晶片大戰直接影響兩家德國企業

談到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大戰,《世界報》駐柏林記者Cécile Boutelet的文章指出,美國對荷蘭晶片生產關鍵設備廠商阿斯麥(ASML)施加的壓力也直接影響到兩家德國企業。因為阿斯麥公司長期與德國兩家著名的非上市公司合作,從這兩家家庭企業獲得雷射和光纖系統。美國因此開始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希望德國也加入圍堵中國晶片發展的隊伍。文章引述美國智庫榮鼎諮詢分析人士Noah Barkin指出,這會是朔爾茨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的一個話題。該分析人士認為,德國可能不太樂意加入晶片大戰,但現在尚未做出決定。文章寫道,對於那些既在中國也在美國營運的德國企業來說,地緣政治的壓力越來越大。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Institut pour l』économie mondiale de Kiel)貿易問題專家Rolf J. Langhammer向《世界報》記者表示,這有可能加劇與中國的貿易衝突。對於德國的出口導向模式來說,這是重大衝擊。

德中兩國都從貿易往來中獲益的時代進入尾聲

德國不同企業間在對華政策上的認知分歧也越來越大。Cécile Boutelet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德國大型企業越來越多地在中國生產,而中型企業則認為中國市場可能的風險與可能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已經不再是利多弊少。大型企業與中型企業的這種利益分歧此前長期只存在於商界,但最近幾個月則開始進入政治層面。大型汽車製造企業和他們的大型分包商都因電動汽車的衝擊而紛紛宣布裁員,但同時,這些企業正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美國智庫榮鼎諮詢一名分析師向《世界報》記者表示,2010年代,德中兩國都從貿易往來中受益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尾聲。如今走向中國的投資就是德國本土失去的投資。更危險的是,中國正以有政府大筆補貼的製造業產品湧向全球市場,包括在汽車和綠能技術等德國傳統上領先的產業。這意味著未來,德國就業市場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相關的崗位將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4/204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