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訪中共第二天 德國總理開出三條件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問中國的第二天說,歐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提出「三不」條件,即不要傾銷、不要生產過剩和不要有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專家認為,西方經濟大國高層接連訪華,北京似安排一場大戲,而朔爾茨面臨挑戰。實際上,全球都在摸索「去風險」戰略,防範和對抗中共是個不可迴避的趨勢。

朔爾茨訪華明確要求「三不」

周一(15日),朔爾茨率德企高管抵達第二站上海訪問,其中包括參訪同濟大學,並發表演講。

路透社報導,朔爾茨在同濟大學表示,在某個階段,德國和歐洲也會進口中國汽車,但明確的是「必須有公平競爭」,換言之就是「不存在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分析,朔爾茨訪華的第一個重點,當然就是北京是不是透過不公平競爭大量地出口所謂的太陽能光電板,還有電動新能源汽車。

德國在產業、特別是電動車產業面臨衝擊時,德中在進行一個很重要的溝通。德國最重要的還是要展現出,德國跟歐洲在經濟跟安全方面的核心利益。這些核心利益,他可能想要透過訪華對習近平提出來。

實際上,德國在對華關係上內部有分歧。德國外長是綠黨出身,對中共的立場強硬。而朔爾茨更關注德中之間的經貿關係。

孫國祥認為,「朔爾茨可能對中共的看法在某些情況過於天真,也就是說他沒法完全理解目前中國的發展。換言之,在跟北京打交道時,怎樣能夠說明德國不是盲目的不信任,而是合理的不信任,也就是根據中共既有的行為推測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德國對中國的交往中能不能確保局勢穩定,其實這個朔爾茨都應該更清楚地理解。「否則,整個德國的對華政策其實很難全面落實。」

北京陷困境安排一場外交大戲

周二(16日),朔爾茨預計與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及黨魁習近平會談,隨後中德雙邊政府官員將參加「中德經濟諮詢委員會」會議。

3月底以來,上海、廣東、遼寧等省級黨政高層官員密集會見包括采埃孚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德科斯米爾集團在內的德國大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為朔爾茨此次訪問促進中德地方經貿合作鋪路。而此前,另一個西方經濟強國美國的財政部長耶倫訪華4天。

孫國祥認為,「北京似乎正在安排一場大戲。也就是說西方的國家領導人進行頻繁的春季訪問。然後,預估李強馬上也要去歐洲訪問。」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分析,北京正盤算如何緩解當前被科技封鎖的外部形勢,並希望可以透過與德國關係發展,來找出有利方案,或可以引進更多的技術來源。

此外,中國近期國內的經濟跟市場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吳瑟致說,中共也知道必須要透過外資來幫助走出經濟困頓,同時它也很清楚國際社會對它的質疑。「所以北京如何能夠促進跟其它國家的經濟關係,但同時又必須解決各個對它的質疑,這對習近平來講是一個難題。」在這樣的情勢下,國際社會跟中共的關係其實也沒有太多可以突破的機會或改善的機會。「我覺得中共在對外關係上其實是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

朔爾茨面臨挑戰:如何去風險?

朔爾茨此次訪華,是去年7月德國出台了對中共「去風險」的政策及立場的《中國戰略》文件後,首次率團訪華,倍受關注。

《南德意志報》在一篇題為「在北京的平衡之術」(Balanceakt in Peking)的文章中說,兩國之間急需討論的話題,包括歐盟可能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德國企業在中國面對的不公平競爭環境,北京瘋狂的數據收集行動,以及中共的傾銷式出口等等。

而雙邊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文章說,德國怎樣才能降低自己對中共這個制度競爭對手的依賴性,不易受到敲詐勒索,同時又不激怒北京,不妨礙德國企業在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開展輝煌的業務?要想找到這其中的平衡,簡直是難上加難。

自去年秋季以來,歐盟委員會一直在對中國電動車是否接受過非法補貼展開調查。德媒報導說,6月5日,歐盟將就此發布初期通告。

德國去風險有進展全球摸索去風險戰略應對中共威脅

在朔爾茨出訪前,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發布調研報告說,在家具和汽車製造領域,德國企業降低對中國依賴度的努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德國之聲援引該所調查顯示,在工業和貿易領域仍然依賴中國原材料和商品的德國企業比例已經分別降低至不到40%。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家具製造和汽車製造業,這兩個行業中依賴於來自中國的重要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企業比例分別降低了29個和17個百分點。

但是,德國化工產業不僅沒有「去風險」,反而對中國更加依賴了——該領域46%的受訪企業表示依賴於中國的供貨,比2022年調查時還提高了5個百分點。報告最後說,對於許多德國企業來說,供應鏈條的多元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

《南德意志報》說,德國經濟「去風險」的進程已經開始,但是行進緩慢,而且前方仍有諸多未知的挑戰。

不只是德國,吳瑟致認為,「全球在去風險化的路線上出現一些衝擊或是影響,但是我覺得某個程度上,全球在面對如何防範中共風險或是去風險化的戰略上,依舊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沒有那麼確定,到底要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去防範中共。」

他認為,這些都需要跟中共有些接觸或是了解,及提出西方國家的立場,比如朔爾茨向北京提出他的立場,才會慢慢透過這些接觸跟談判過程中,確立可以採取的戰略。

德國一些政界人士認為,德國應該採取行動,從中國抽身。基爾研究所最近研究顯示,與北京的重大決裂將使德國經濟萎縮約5%,與2008年金融危機或新冠疫情後德國經歷的經濟衰退相當。換句話說,這將是殘酷的,但不是致命的。基爾的舒拉里克說:「我們的國家有足夠的彈性來應對這種極端的情況。」

朔爾茨暗提台海預計見習提俄烏戰問題

朔爾茨也談到安全問題,他表示,「小國不應生活在對大國的恐懼之中」,且任何國家不應以武力改變邊界。但並未明確點名中國。

朔爾茨說,「這些原則之一是我們不應該害怕我們的鄰居」,「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這樣。如果我們的鄰居是一個高大、強壯、肌肉發達的人,那麼我們總是想打個招呼,並確保他永遠不會傷害我們。」

歐洲此前多次展現對台立場。今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兩報告強調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表示關切中共升高台海緊張情勢,並支持深化與台灣全面性夥伴關係。

此外,路透社說,朔爾茨將於周二(16日)赴北京會見中共黨魁習近平,將針對中國在俄烏戰爭期間對莫斯科的經濟支持提出問題。孫國祥認為,北京不能支持俄羅斯對鄰國烏克蘭發動的這個野蠻戰爭,其實是朔爾茨應該與習碰面時最重要的思考。他當然希望習能夠明確表示,這個屬於侵略戰爭,即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應該非常明確。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大紀元 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6/204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