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恆大暴雷,引火燒身的普華永道做錯了什麼?

已有招商銀行、中國人保、中國太平、中國中鐵、中國石油等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宣布不再聘任普華永道。「我們業內都說普華永道有點像高風險藝人,事情已經出了,但是官方尚未定性,甲方擔心有你出演的劇後續無法順利播出。」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近的客戶對普華永道可能面臨的處罰都很關心,特別是「央企」,「畢竟相比於內資審計機構,願意多花一倍錢聘用『四大』的企業,都是看中審計報告質量的」。普華永道作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代表,曾是規範化的代名詞。

多家中資企業接連公告不再聘用普華永道為公司進行審計工作

恆大地產連續兩年大比例虛增收入

卻未被審計機構發現

這是普華永道內部多個環節「失控」的結果

5月底證監會對於恆大地產財務造假的處罰正式落地以來,常年為其提供審計服務的普華永道便一直處於輿論旋渦之中。處罰何時落地,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於普華永道頭頂。

「風聲鶴唳。」有普華永道員工向記者如此形容公司內部的情緒,而同樣感到緊張的還有普華永道的客戶。自5月下旬以來,已有招商銀行、中國人保、中國太平、中國中鐵、中國石油等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宣布不再聘任普華永道。

「我們業內都說普華永道有點像高風險藝人,事情已經出了,但是官方尚未定性,甲方擔心有你出演的劇後續無法順利播出。」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近的客戶對普華永道可能面臨的處罰都很關心,特別是「央企」,「畢竟相比於內資審計機構,願意多花一倍錢聘用『四大』的企業,都是看中審計報告質量的」。

普華永道作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代表,曾是規範化的代名詞,但如今卻因深陷恆大財務造假事件經歷信任危機,這甚至引發市場對審計機構出具的大量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真實性產生疑問。

普華永道危機的背後,是投資者長久以來對包括審計機構在內的仲介機構能否當好資本市場「看門人」憂慮的一次爆發。恆大暴雷,引火燒身的普華永道做錯了什麼?

懸而未決的處罰

2023年8月,證監會對恆大地產涉嫌債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今年5月底,證監會的處罰正式落地。

證監會查明,恆大地產披露的2019年、2020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恆大地產通過提前確認收入方式財務造假,導致2019年、2020年各虛增收入2139.89億元、3501.57億元,占當期營收比例分別為50.14%、78.54%。對應虛增利潤分別為407.22億元、512.89億元,占當期利潤總額比例分別為63.31%、86.88%。

作為恆大集團境內地產業務主體,恆大地產並非上市公司,但是其在多隻債券發行文件中引用了2019年、2020年年度報告的相關數據,因此涉嫌債券欺詐發行。

恆大地產最終被處以41.75億元罰款,實控人許家印被給予警告和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並被處罰款4700萬元。

證監會披露,許家印曾對上述處罰不服,陳述申辯意見,稱恆大地產的違法行為已超出行政處罰追責時效,不應予以行政處罰,且應由審計機構承擔責任。證監會則在覆核中回應,恆大地產的會計責任和審計機構的審計責任是兩種不同的責任,無論什麼機構但凡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必定徹查追責。這意味著作為審計機構參與恆大地產相關債券發行的普華永道中天也將面臨處罰。

普華永道是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採用合伙人機制,普華永道中天是其在中國內地的成員所。普華永道與恆大淵源頗深,其在香港的成員所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是三家「恆大系」上市公司(中國恆大、恆大物業、恆大汽車)的審計機構。

恆大債務危機於2021年9月爆發,當年10月,原香港財務匯報局(下稱「財匯局」)發布公告稱,開始調查中國恆大2020年度及2021年中的財務報表,質疑其未遵守財務報表編制的基本準則,沒有在香港上市公司報表中完整披露集團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同時也對普華永道是否遵從相關審計準則開展調查。

2022年3月,三家「恆大系」上市公司宣布延遲刊發2021年年報,並在港交所停牌。當年8月,原香港財匯局再次宣布,針對普華永道審計中國恆大及恆大物業2020年財報的過程展開調查。

作為香港法定審計監管部門,原香港財匯局一年內兩度對普華永道展開調查。不過,這兩次調查的結果至今沒有公布。

2023年1月16日,普華永道辭任「恆大系」三家公司審計機構。中國恆大、恆大物業和恆大汽車直至2023年6月和7月才分別補發2021年全年、2022年中期及2022年全年的業績報,而這些財報的審計機構已換為上會柏誠會計師事務所。

2009年至2020年,中國恆大累計向普華永道支付的審計費約2.7億元。

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對普華永道的處罰仍懸而未決,罰金自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如果財政部按照《註冊會計仿效》處罰,最高可以「沒一罰五」。

「對於監管罰款,事務所購買的保險會承擔一部分,剩餘部分由在職權益合伙人分攤,包括非審計部門的權益合伙人。如此前德勤面對逾兩億元罰款,權益合伙人根據對事件的直接責任多少分攤不同額度,最終人均分攤數十萬元。」有審計行業資深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而罰款可能還不是普華永道面臨的最大麻煩。有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業內推測,除普華永道負責恆大地產項目的合伙人可能面臨追責之外,普華永道廣州分所或將面臨停業處罰。

「停業」可能是對於普華永道而言影響更為深遠的處罰。

對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而言,都有總所、分所,類似總公司與分公司的概念,普華永道在中國內地的「總所」便位於上海,位於北京、廣州的辦公室均屬於「分所」。「分所在法律上、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僅僅是總所的附屬機構。」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因為考慮人員出差成本、維護客戶關係等因素,項目通常由客戶所在地或就近的辦公室具體承接,但是項目簽約方可能是總所或其他分所。對於恆大地產這樣的客戶,審計時最為核心的合併報表組肯定來自廣州分所,但是恆大的項目遍及全國,盤點時可能會調動其他分所的人員到現場。

「如果處罰涉及停業,審計機構履行正常的商業流程都將面臨阻礙。」這位「四大」人士說,分所被停業意味著新業務肯定不能承接,存續業務如果需要出報告,還可以轉去總所蓋章。如果總所面臨停業處罰會更加棘手,因為總所被停業,意味著全部分所也必然停業。

對於普華永道的處罰懸而未定,但是影響已然顯現。

中國恆大在巨量債務違約後,其財務造假情況亦被揭於公眾面前,而普華永道為其進行審計工作長達14年。(shutterstock圖片)

同行開始搶奪「客戶」

普華永道近期頻頻遭遇內地公司解約。除了眾多央企,近兩個月,已有粵電力A、青島港、青島啤酒、上海醫藥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不再聘任普華永道。其中既有到期輪換因素,亦有普華永道身陷恆大財務造假因素。

按照2023年5月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共同印發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管理辦法》規定,國有企業連續聘任同一會計師事務所原則上不超過8年,最長的連續聘任期限不得超過10年。國有金融機構則按照從嚴適用原則,執行「5+3」的8年強制輪換。

對於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不再聘任普華永道的原因,一位資深審計行業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上市公司不再聘任普華永道主要擔心聲譽受損。央企招標審計機構,一般會要求投標人三年內沒有被處罰的記錄。而且一旦審計機構公信力受損,一方面散戶可能「用腳投票」;另一方面,審計報告會被用於銀行授信、企業發債等場合,一旦金融機構質疑某家審計機構出具的報告,可能直接影響企業資本運作。

據統計,招商銀行、中國人保、中國太平、中國中鐵、中國石油5家央企和金融機構2023年向普華永道支付審計費分別約為3900萬元、3310萬元、3216萬元、4094萬元、4664萬元,合計約1.92億元。

這些普華永道流失的訂單最有可能流向另外「三大」。「有一些此前與『四大』合作的國資背景企業也考慮過更換國內審計機構,但是對於一些海外資產眾多的企業而言,內資審計機構在跨地域合作、審計質量等方面還是有不少差異。比如我們審計國有大行時,海外的部分可以直接內部把合同分包給當地的分所,由他們派人執行,再把審計後的數字傳給中國進行合併,一些內資審計機構可能難以做到這點。」前述「四大」人士向記者解釋說。

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了解,普華永道之外的「三大」,都在推進有針對性的招聘與客戶拓展計劃。有相關人士向記者直言:「我們已經給每位合作人定下任務,每人都要從普華永道手中搶到客戶,希望能多分到些蛋糕。」

中國內地的行業格局或許因這次處罰而改變。「在中國內地,普華永道的審計業務,一直是『四大』里最大的。普華永道在北京財富中心的審計部員工一度就有2000人,同時期,德勤北京所只有1400人,包括一半的非審計部門員工。」前述資深審計行業人士表示,安永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兩年安永比較平穩,國內國外都沒有被處罰的記錄。

而中注協披露數據顯示,2022年普華永道、安永、德勤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本身業務收入分別為79.2億元、66.5億元、51.5億元和51.2億元。

儘管另外「三大」都在全力爭取訂單,但是在業內看來,普華永道一些大客戶的流向其實早有定數。

「對於『四大』而言,每個項目都會有一位或幾位負責的合伙人,其下分別是高級經理、經理、高級審計師和審計師,組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團隊。這樣的團隊一旦形成便不會輕易更換,特別是經理以上級別的人員。」有審計師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

他表示,其實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都比較牴觸「開荒」,因為很多問題需要在第一年解決,而為「老客戶」提供審計服務就會順利很多,特別是像中國石油這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擁有資產的公司。中國石油、中國中鐵重新聘任畢馬威、德勤,因為這兩家公司均因到期輪換才與普華永道簽約,而重新選擇此前合作的會所可以直接調閱此前的底稿,節省大量成本。

這種會計師事務所與企業合作多年的情況也被認為是風險的誘因。

為何「走入火坑」

自中國恆大2009年在港上市,羅兵咸永道就一直擔任其審計機構。羅兵咸永道一直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也就是認定其財務報表不存在問題。而恆大地產自2015年在境內發債,定期財報的審計機構則一直是普華永道中天。

「一些大所的合伙人手裡都會有自己的客戶資源,客戶也傾向於與他們保持長期合作關係。」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此可能存在的情況是,一個人從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到升任合伙人,如果順利的話大概需要十年時間,而他始終服務於一家客戶。」

我國中央企業和國有金融企業已經實施了審計機構強制輪換,但是對於是否向上市公司推廣一直有爭議。2023年2月,證監會發布對於有關上市公司審計強制輪換制度的提案的答覆,其中提及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有利有弊,並存在較大爭議。

恆大地產虛增收入的手段是「提前確認」,公司大幅降低了確認收入標準,沒有等到項目竣工交付,就將大量預售收入確認。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感慨:「審計師發現不了提前確認的虛增收入有些說不過去,收入這個科目在整個財務報表審計中,一般都是重大風險科目,要執行最多的審計程序。」

他表示,「四大」均有質量控制部門,一個項目的審計報告除去需要負責項目的註冊會計師簽字,還需要一位游離於項目之外的質量控制覆核合伙人簽字,他可以對報告中的任何一個數字提出疑問,項目組則需要解釋,只有在獲得他的簽字後報告才算走完流程。

顯然,恆大地產連續兩年大比例虛增收入卻未被審計機構發現,這是普華永道內部多個環節「失控」的結果。

自4月13日起,一封標題為「是誰把普華永道帶入恆大這個火坑」的公開信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公開信主要舉報兩項內容,分別是普華永道亞太區的內控尤其是審計質量管理系統存在問題,以及該會計師事務所對中國恆大的審計亦缺乏質量監管,並將背後的深層原因指向了內部派系鬥爭。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四大』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派系問題。」

而在當下嚴格監管仲介機構的背景下,監管部門無疑希望會計師事務所回歸「看門人」的角色。2023年,財政部組織各地財政廳(局)對2161家會計師事務所開展檢查,同比增長16.56%,對197家會計師事務所、509名註冊會計師作出行政處罰,同比分別增長13.22%、21.77%。其中,9家會計師事務所被吊銷執業許可,49家會計師事務所被暫停經營業務。同時,超過200家上市公司2023年年報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在財政部此前對德勤的處罰中,因被判定對華融審計存在嚴重缺陷,德勤收到2.1億餘元罰單,同時北京分所停業三個月。「那之前得有大半年,天天有人坐在會議室各種檢查。」有德勤人士向記者回憶說。

不過幾位業內人士都向記者坦言:「非標意見也不會那麼輕易出,一般出了非標意見明年也就別想做這個客戶的生意了。但現在會更謹慎,比如會讓客戶提足減值準備,或者勸他們接受審計調整,少計點收入和利潤。」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4/207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