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韓銀揭示「中國進口」衝擊 消費品威脅本土製造業

(圖/路透社

韓國銀行(韓銀)於24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來自中國的中間產品對韓國本土製造業產生了正面影響。然而,報告警告,未來中國跨境電商平台進口的消費品可能直接取代韓國產品,導致製造業生產及就業萎縮。

報告顯示,去年韓國對華進口比重占總進口的22.2%,自1990年的3.2%以來持續增加。分析發現,對華進口的成長趨勢對韓國本土製造業的正面影響略為大於負面效果。韓國2023年製造業就業人數約為1995年的94%,相比美國與歐洲6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製造業就業人數平均減少至1995年的75%左右,韓國的情況顯得更為穩定。

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在於,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中間產品的占比達到67.2%,遠高於美國對華進口的31.6%、歐洲39.6%和日本39.0%。價格低廉的中國中間產品取代韓國本土產品,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拉抬製造業附加價值和工作機會。韓銀推算,1995年至2019年間,對華進口增加推動了6.6萬人就業。

然而,如果進口大量的消費品(由最終消費者直接購買且為個人使用之產品),情況可能會急劇改變。報告指出,全球速賣通、Temu、Shein等中國大型跨境電商企業擴展在韓服務,國內消費者傾向選擇中國產品,可能導致國內生產萎縮、就業減少。截至2023年,韓國對中國消費品進口比重僅為13.2%,而美國和歐洲等消費品占整體進口比率近30%的國家則已經歷「中國衝擊」。

韓銀建議,「應密切監測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的進口動向,使其與國內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及工作機會相互掛鈎」。此外,為實現進出口結構多元化並維持與中國在製造業技術上的能力差距,韓銀強調應積極投入研究和開發。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5/207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