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接連更換十八位國防部長,他最終還是倒台了

在這15位國防部長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除了1個光榮退休、兩個投降的,其餘都沒落到什麼好下場。這些沒什麼好下場的「兵部尚書」們,對大明忠心耿耿,比如孫承宗、張國維。也有能力出眾的,比如袁崇煥、楊嗣昌、王在晉。結果崇禎愣是一個也不聽、一個也不重用,反而不停的換帥。所以說如此神操作,莫說戰亂時期,即便是和平時期,也經不起這麼個折騰法。終於,經過崇禎帝的一番折騰,本來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徹底全斷了氣,享年276歲。

今天我們來聊聊崇禎朝最高位的職業:「兵部尚書」。

在聊「兵部尚書」這個前,先簡單科普一下兵部尚書這個職務是幹嘛的。

在明朝,兵部尚書是六部中兵部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掌管全國衛所軍官的選拔授予、訓練、車輛、武器管理等政令,屬於正二品的大官。

可以說「兵部尚書」掌管了大明帝國的所有正規軍軍事力量,擁有絕對的實力。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兵部尚書」都是皇帝絕對信任的人才能擔任,兩人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但在崇禎朝,情況就變了。

從1627年崇禎皇帝即位,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短短17年間,他一共換了18個兵部尚書,其中有12個死於非命。

算一下,平均一年多就有一名兵部尚書被崇禎皇帝弄死。

第一位:崔呈秀

崔呈秀是天啟7年,也就是1627年上位的。他是第一個被崇禎皇帝弄死的兵部尚書。

崇禎跟他祖上朱元璋一樣殺人不眨眼,還沒有正式頒布崇禎年號,先殺了兵部尚書崔呈秀(1584-1627年)。

似乎這個人也該殺,因為他是魏忠賢的乾兒子崔呈秀,在朝堂中耀武揚威。

第二位:閻鳴泰。

閻鳴泰於1627接替崔呈秀,和崔呈秀一樣,他也是「閹黨」的一員、

萬曆二十六年,閻鳴泰考取進士。

天啟年,閻鳴泰官拜過山東按察副使,之後跟著孫承宗混,擔任了遼東巡撫。之後攀上了魏忠賢,因為他馬屁拍得好,也有真本事,所以沒多久就加封兵部右侍郎。

為討好魏忠賢,他還在薊、遼等兵家重地為魏忠賢修建了7座生祠。

所以,魏忠賢倒台後,閻鳴泰自然也沒有落得好下場,沒多久就遭到言官彈劾,被崇禎皇帝發配到邊疆,死在了徭役中。

第三位:霍維華。

天啟四年(1624年)冬,霍維華入為刑科給事中,此時魏忠賢已完全得勢,他瞬時加入閹黨,追論三案,改撰《光宗實錄》。

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調任太僕寺少卿,翌年九月擢太僕寺卿。後調任兵部右侍郎。

天啟七年(1627年)七月兵部尚書王之臣出關督師後由他署部事,八月初二日,敘寧錦大捷戰功,加升兵部尚書。九日,霍維華請求將自己的寧錦加銜移給袁崇煥,遭斥責。十二日,崔呈秀接任兵部尚書,霍維華以重修皇極殿之功加太子太保銜。

1627年9月,他得知熹宗病危的消息,自知魏忠賢即將倒台,連忙稱病辭官。

魏忠賢、崔呈秀死後,霍維華恢復兵部尚書之職,協理京營戎政。他為自保,「攻璫(指魏忠賢)以塞責」。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下旬,崇禎帝聽從大理寺少卿劉廷宣的建議,命他在袁崇煥到來前暫代王之臣,署理督師。五月初,即被工科給事中顏繼祖彈劾,揭發其曾為「閹黨」成員,崇禎帝聽從其議,免其行邊,隨後將他罷官。

此後他不斷受到言官彈劾,於崇禎二年(1629年)名列欽定逆案,屬結交近侍次等。十月,判霍維華充軍南樂縣。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之變後,他以「邊才」為御史唐世濟所薦,崇禎帝不允,並將唐世濟削籍下刑部獄。

翌年正月,霍維華在戍所憂憤而死。

第四位:袁崇煥

在被崇禎皇帝弄死的兵部尚書中,袁崇煥是知名度最高,也死得最冤。

早年,他自薦到遼東前線,指揮打贏了兩場戰役: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崇禎即位後,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1629年,皇太極率部迂迴突入關內,圍攻北京。袁崇煥千里疾馳,從關外趕回北京勤王,與皇太極激戰。不料,崇禎皇帝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兩個罪名將袁崇煥下獄。

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史料記載:「其時群論嘩言,無知之良輩爭啖其肉以食其恨。」

第五位:王在晉

這個人是有真本事的。

王在晉在天啟二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代替熊廷弼。

當時,朝廷的年收入只有300萬兩白銀,而關寧錦防線每年卻消耗了600萬兩,成為財政的無底洞。

王在晉深刻理解財政和軍事之間的聯繫,提出了控制軍費開支的關鍵問題。他認為修築邊境防線是不可持續的,而應該優先解決財政問題。

這與孫承宗的戰略相對立,後者認為通過修築防線來守住遼土,卻忽略了野戰的重要性。

王在晉的策略是加固山海關,節省開支,等待時機來解決遼東問題。

不幸的是,朝廷站在孫承宗一邊,之後被貶南京

崇禎元年,再次啟用。可沒多久,就因為牽連到可張慶臻改敕書的事情,被削籍歸鄉,而後鬱鬱而終。

第六位:王洽

1628年,時任兵部尚書王在晉被罷免,崇禎皇帝上朝時見王洽長得一表人才,立即任命其為兵部尚書。

王洽上任後上疏陳述軍政十事,均頭頭是道,全部被崇禎皇帝採納。但後來的事實證明,王洽不過是一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

面對後金軍隊,明朝軍隊屢吃敗仗。

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軍隊突襲北京,大明軍隊一敗再敗。

此時有人對崇禎說,當年嘉靖殺了丁汝夔,後面上去的人就可以退敵了。「是嗎?」崇禎把王洽關起來,準備判個罪名殺掉。王洽嚇得夠嗆,斬首之前病(嚇)死了。也有說是餓死的。

第七位:孫承宗

孫承宗,可以說是熹宗朝的擎天柱,崇禎朝的犧牲品。

他是天啟二年的兵部尚書,袁崇煥、祖大壽等人都為他手下,於天啟5年退休回鄉,期間守住了大明北方領土,並且一炮送努爾哈赤上天。

崇禎二年(1629年),因袁崇煥被下獄,故而重新啟用孫承宗。

後因手下祖大壽降清被牽連,失去了崇禎的信任,只能再次罷官回鄉,那年他已經七十歲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孫承宗的老家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後,七十六歲白髮老人跪拜大明後,以弓弦自縊身亡。

另外,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戰死。

第八位:申用懋

申用懋是申時行的兒子,對中國文學作出重大貢獻的公子哥兒。

他上台恰巧碰上後金退兵,以為地位就穩固了。可那些勤王兵領不到餉,居然造起反來。申用懋只好下台。

但他下台後能回江南老家繼續和一班朋友過醉生夢死的生活,算是下場最好的了。

第九位:梁廷棟

1630年,梁廷棟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梁廷棟這個人,還是頗有些才幹的,得到崇禎皇帝信任,「居中樞歲余,所陳兵事多中機宜,帝甚倚任。」

1635年清兵繞道長城喜峰口侵入關內,直逼京師。清兵經過的是梁廷棟的轄地,對此有直接責任,被命令戴罪入援,梁廷棟與羅維寧三邊總督萎靡不敢戰,「三人相掎角,皆退怯不敢戰。於是寶坻、順義、文安、永清、雄、安肅、定興諸縣及安州、定州相繼失守。」

害怕受到崇禎皇帝懲罰,梁廷棟乾脆每日服用大黃,毒發身亡。

第十位:熊明遇

這人是東林黨人,光有文人脾氣,但又沒有實打實的能力。

歷史中對他的記載不多,僅限於詩詞歌賦上。

只知道,當時因為皇太極揚言要攻打宣府,巡撫沈棨私下與皇太極義和,準備出點錢讓清軍退兵,結果事發被崇禎殺頭。熊明遇在崇禎面前為沈棨辯護了幾句,結果崇禎一怒之下罷了他的官。

之後就一直離休狀態。

第十一位:張鳳翼

張鳳翼與魏忠賢的關係也很緊密,曾經為魏忠賢修建生祠。

崇禎皇帝即位後,他稱病辭去職務。隨後,張鳳翼因為做過駐守邊疆的大臣,得到赦免。沒過多久,張鳳翼得到起用,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因軍功升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但在1629年,皇太極率部進攻北京的「己巳之變」中,張鳳翼獲知王洽被下獄治罪,自知不能倖免,每天服用大黃。結果後金剛剛退兵,他就死了。

第十二位:楊嗣昌

楊嗣昌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他當兵部尚書沒有任何的意外,還入了內閣。

楊嗣昌設計了十面張網的剿賊計劃,意圖一舉消滅農民起義。在起初,確實是起到了作用,高迎祥被殺,李自成僅僅率領十八騎逃入大山之中,張獻忠、羅汝才投降。

但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大半年時間,農民軍又死灰復燃,楊嗣昌只得親自上了戰場。但左良玉桀驁不聽命令,賀人龍也陽奉陰違,楊嗣昌雖然心思縝密,卻根本無法殲滅農民軍。反而張獻忠攻破了襄陽,李自成拿下了洛陽,兩位王爺被殺,楊嗣昌驚懼之餘,最終自殺身亡。

楊嗣昌常常被稱為奸臣,但實際上,他是當時少有的具備戰略眼光,並能拿出全局方案的官員,他一死,明朝的局勢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第十三位:傅宗龍

在雲南鎮壓了「奢安起義」,為此被崇禎賞識,封兵部尚書。

在任職期間,他對崇禎說:「民窮財盡,望皇帝體恤民情」。結果熱惱了崇禎,琅璫入獄。

後來無人可用的崇禎再次啟用傅宗龍,讓他帶兵清繳李自成,結果兵敗自殺。

第十四位:陳新甲

陳新甲是重慶長壽人,萬曆三十六年舉人,1640年任職兵部尚書。

算起來,陳新甲是明朝由舉人身份做到兵部尚書的第一人。

1642年,陳新甲在松錦之戰中,因指揮失誤導致大敗。崇禎皇帝沒有怪罪他,反而給了他一個新的任務——秘密與清廷議和。

不料,議和期間,陳新甲因失誤,導致議和一事被泄露出去,引得輿論大嘩。

崇禎面子喪盡、惱羞成怒,直接把陳新甲街上斬首示眾。

後來,給事中沈迅還在抨擊陳新甲。崇禎皇帝沒好氣地說:「你還不如他呢。」

第十五位:張國維

在陳新甲死後,張國維繼任。

當時李自成已占領開封,大清更是一路向南打到了連雲港。

張國維清醒地意識到了以一己之力無法抗擊清軍,而明朝即將傾覆,他百感交集,無力感灌滿全身。

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張國維決定以一人性命換得全城百姓的周全。如若他不死,清軍進犯,第一個遭殃的永遠是百姓,揚州屠城這一鮮活的例子就擺在眼前。

於是,張國維找來縣令交代後事,又讓縣令看著自己殉國。

他認真地穿戴好大明的冠帽和官袍,鄭重其事地站在家中的水塘之上,望著流淌的清水,毫不遲疑跳了進去,不多時就溺水身亡。

縣令和張國維的家人按照他的囑咐,把他的遺體放到中堂,端端正正坐在太師椅上,恍若沒有死一般。

之後清兵闖入張國維的家門,大老遠就看見張國維端坐在太師椅上,不覺自動下跪磕頭,一些清兵甚至放聲痛哭,目光悽然。

因為他的一身正氣,清兵將他好生安葬,並為他放棄屠城。

待到乾隆稱帝後,讀到張國維當年的英雄事跡後,滿身震撼,一時間被他的愛國之情感動不已。儘管張國維是算是清朝的敵人,但乾隆卻毫不在意,為其追加「忠敏」諡號,並下令要厚待他的後人。

第十六位:馮元飇

他當尚書時已身患重病,當了三個月的兵部尚書沒幹一件事,卻把無數地盤丟到了李自成手裡。

到最後病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才被崇禎下令退休,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

第十七位:張縉彥

他當兵部尚書時,已完全沒有回天之力了,所以天天磨洋工,後被崇禎罷免。

崇禎死後,他降羌順,再降大清,以為還能像在明朝一樣繼續貪污受賄,結果被查出來流放寧古塔。

第十八位:李建泰

1644年大年初一,李自成率軍浩浩蕩蕩殺向北京。崇禎焦急萬分,對大臣說,自己要親自出師督戰。

此話一出,大臣們立即炸了鍋。

其實,崇禎哪裡想親自督師,只不過希望這時候有人站出來替他去罷了。

可大臣們哭天喊地光有聲,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替他去。

這時候,大學士李建泰站了出來,慷慨陳詞,表示願意替皇上出京督師,保衛北京。

崇禎大喜,「我大明還是有忠臣的啊!」

結果,這哥們剛走出大殿,就投靠了李自成,打開城門和農民軍裡應外合逼死了崇禎。

沒多久,清軍降服吳三桂,這哥們又出賣了李自成,投靠了滿清。

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下詔錄用崇禎舊臣,李建泰被清王朝授予弘文院大學士之職,得到重用。

不久之後,清王朝編修歷朝歷史,李建泰被任命為編纂《明史》的總裁官。

所以,《明史》中的大部分內容是不可信的,因為是這個二五仔編寫的。

順治六年(1649年),山西一帶的農民不滿清王朝的殘酷統治和種族壓迫,聚集在曲沃一帶,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舊將的率領下準備揭竿起事。

李建泰帶兵出征,後大敗投靠農民軍。

隨後,清王朝討伐山西叛敵,李建泰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投降。清軍將李建泰押禁起來,然後隨大軍一起解到北京,聽候順治處置。順治命令刑部詳加審訊,按律嚴加懲處。

順治七年(1650年),李建泰被誅殺在北京城

所以,事實上並不是像崇禎說的這樣「諸臣誤朕」,而是「朕誤諸臣」,在這15位國防部長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除了1個光榮退休、兩個投降的,其餘都沒落到什麼好下場。

這些沒什麼好下場的「兵部尚書」們,對大明忠心耿耿,比如孫承宗、張國維。也有能力出眾的,比如袁崇煥、楊嗣昌、王在晉。

結果崇禎愣是一個也不聽、一個也不重用,反而不停的換帥。

所以說如此神操作,莫說戰亂時期,即便是和平時期,也經不起這麼個折騰法。

終於,經過崇禎帝的一番折騰,本來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徹底全斷了氣,享年276歲。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歷史照妖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