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三中全會幾點討論

三中全會幾點討論:放低期待 

1、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不是具體領域的幾個具體政策就能解決的,而是道路性、理論性的問題亟需「撥亂反正」和糾偏,體現在,如何看待「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 其中,最核心的應該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但這裡卻讓位於「經濟和社會」,在最新通稿中排在第二,「經濟和社會」的關係,本質上是算「經濟帳」和「算政治帳」的問題,將其放在「政府和市場」的前面,表明本次改革方向重點並非市場化方向,反而更強調政府對資源分配的干預。 也表明,高層對中國當前問題把脈不准(或刻意迴避),此前習在考察中問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雖然不清楚這個問題的完整語境,但對於這個問題,新質生產力的鼓吹者林毅夫是這樣解釋的:「民營企業的表現主要是受到外部市場影響,是國際貿易趨勢變化造成的,並不是政策造成的」,這不得不懷疑,最高層對當前核心問題是否認識到位,或者真心覺得「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並沒有糾偏的必要和緊迫性?

 2、本次改革的大前提。習明確說明「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否則就是自毀長城」,這就是所謂「根本制度」,根本制度不僅不會改、不會完善,還要進一步「築牢」,這是大前提。 對於道路性、理論性問題的回應,往往與這些大前提存在衝突,這就更難在道路性、理論性問題上做出「撥亂反正」的糾偏。 因此,不要期待會集體「右轉」,甚至連道路性、理論性的向右糾偏都很難有,更只是具體領域的具體政策措施的提出。 

3、可能討論的幾個具體問題和應對改革措施方向, ①「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對應新質生產力和共同富裕,包括但不限於: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自立自強、發展風險投資等)、民生領域制度改革(電力體制、三座大山等)、主體功能區制度和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統一大市場、城鄉融合發展、宅基地?等)、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改革(在安全的基礎上適當開放,優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清潔能源、碳達峰碳中和等); ②宏觀經濟治理問題--待觀察,不知張斌的建議能否聽得進去; ③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對應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④發展安全問題--對應安全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應強化黨對經濟的領導和對社會的管控)

 4、對於具體措施也要放低期待,高層對於重要問題的存在的認知慣性若不做出改變,可能導致具體改革措施也不及市場預期: 一是,對於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看法。高層認為在經濟轉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有形的手比無形的手更為重要。若這個觀念不改變,對於後續完善市場化的改革措施和期望,自然也不必抱有太高的期待(上面討論已有體現); 二是,對於債務的看法。高層依然認為債務可能是貶義的,債務太高了就是不好,地方債務太高了,就要嚴格限制地方進一步新增債務。若這個觀念不改變,那麼,對於市場希望中央接替地方和居民加槓桿提升債務水平的過高期望,大概率也會不及預期; 三是,對於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看法。高層依然執著於刺激供給端,即使供給過剩,也寧願刺激過剩供給並以低價出口海外市場。 一方面,表現為自上而下地傾向於刺激投資而不是消費,即使也出台了很多所謂促進消費的措施,但更多是從供給端刺激以促進消費,而消費的核心本就在於需求端; 另一方面,表現為過早擔憂」養懶漢陷阱「的問題(習曾多次提及),不願大規模增加社會福利,即使我們仍是低福利甚至負福利社會。這個觀念不改變,將導致改革在民生問題和人民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不及預期; 四是,對於通脹和通縮的看法。高層對通脹的擔憂,更甚於通縮,實際上經濟陷入通縮泥潭往往比通縮更難解決,影響更為深遠。我們當前面臨的預期不穩、信心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實際上都是經濟通縮的表現,且或將長期存在。這個觀念若不改變,也將導致接下來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支持力度,也將不及預期; 五是,對於外部問題。高層傾向於用對抗思維,而不是合作或競爭思維來看待。特別是對比中外雙方的官方通稿可以發現,外方往往強調的「競爭」與「安全」等中性詞彙,中方更多強調的是「遏制」、「圍剿」等對抗性詞彙。這樣的認知慣性若不改變,將導致外部靈活性降低,以及對外開放的改革推進不及預期。 ...

圖像

 

·

 

40.2萬

查看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X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