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惠虎宇:《三體》——一部無根的科幻

作者:

「紅岸計劃」是一項探索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絕密計劃。(Netflix提供)

《三體》脫離了地球社會學的基本模型,將一種極端的零和博弈狀態當作是宇宙的基本生態法則。物理規律演繹的是科幻,但是其社會規律演繹的卻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宇宙社會學,以此來看,《三體》成為一部無根的科幻。

Netflix版的《三體》電視劇今年3月份首播後,立即成為Netflix在全球收視率最高的劇集,在全球掀起一股《三體》熱。在觀賞影劇以及掌握小說的主要內容之後,筆者不無遺憾的發現,這部旨在思考人類在茫茫宇宙中的地位、價值,探索人類與宇宙終極命運的科幻作品,其宏大敘事結構得以展開的哲學和社會學基點,卻顯得尤為蒼白無力。

簡單來講,科幻小說可以看作是物理規律+社會規律的一種藝術組合,其中物理規律可以超越當前的認知,而社會規律則必須錨定歷史的傳承,後者是科幻小說的文化之根。好的科幻作品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就是將人類社會的複雜人性、社會現象和社會規律放在一個高度發達的科技時代去演繹。正如我們看古裝歷史劇和現代劇,雖然故事的社會背景不同,時代的科技水平不同,但是裡面的人性和社會規律卻不會改變。從這一角度來說,科幻可以看作是一種未來劇,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其中的社會學基本原理和人類此前的歷史一定是相通的。

《三體》與一般科幻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為了在一個共通的社會規律下展示人性的複雜面,而是試圖展示一種全新的宇宙人生哲學,或者是宇宙生態學,即小說中所謂的「宇宙社會學」。但是如前所述,宇宙社會學只能是地球社會學的一個宇宙時空版本,它不可能脫離人性和人類文明史所揭示的基本社會規律。

《三體》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它脫離了地球社會學的基本模型,將一種極端的零和博弈狀態當作是宇宙的基本生態法則。如果一部小說的社會學基礎嚴重脫離人類的基本社會規律,那它應該屬於玄幻小說的範疇,因為玄幻小說不受科學和人文的限制,可以任意突破時空以及人類社會規律,比如魔怪或者仙道的世界是以魔性或者神性來構建的,那已經不是一個人類社會,而科幻小說描述的是一個科技發達的人類社會,不管是地球人類社會,還是外星人類社會。《三體》的物理規律演繹的是科幻,但是其社會規律演繹的卻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宇宙社會學,以此來看,《三體》已經一隻腳踏入玄幻的隊列,成為一部無根的科幻。

食物鏈共生共存猜疑鏈相互毀滅

《三體》的宇宙社會學是由「黑暗森林法則」和「猜疑鏈」構成。所謂「黑暗森林法則」就是將宇宙比喻為一個黑暗森林,而所有的文明都是在這片森林裡潛行的帶槍獵手,一旦某個文明被其他文明發現,必然會遭到攻擊。「猜疑鏈」則是對「黑暗森林法則」的一種註解,認為宇宙文明之間的基本社會關係是猜疑,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外一個文明對自己是善意還是惡意,所以,為了保全自己只能選擇首先開槍消滅對方。《三體》的宇宙社會學實質就是一種宇宙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認為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但是這個所謂法則其實在生物界都不存在,更何況是宇宙呢?

《三體》的宇宙社會學是由「黑暗森林法則」和「猜疑鏈」構成。(Netflix提供)

在生物界,物種之間的基本關係其實是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循環關係,從宏觀角度看,食物鏈中並沒有所謂的強弱,而是一種複雜的相生相剋關係。

生態系統就像一部設置精密的自動循環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運行的機制就是食物鏈,一個生物吃掉另外一個生物就像一個工序連接著下一個工序,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食物鏈本身並不會消滅任何一個物種,它維繫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生產出的是一個繁榮的生命世界。相生相剋、共生共存、循環往復,這才是真實的地球生態法則。

從生態系統進入到社會系統,基本機制也大致相同,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是協作共生關係,人類文明是在追求倫理、分工協作、利益共享的基本社會關係中不斷向前發展,這就是地球社會學的基本架構。

與僅僅依靠食物鏈機制自動運行的生態系統相比,由於人性是善惡同在,人類可以自由選擇善惡的表現,因此社會系統呈現出三種狀態:共生共存的利益平衡狀態(以契約來維繫的中性的基本社會關係);少私寡慾的和諧狀態(以道德來維繫的更高級社會關係);以消滅對方為目標的鬥爭狀態(道德敗壞時出現的最惡劣社會關係)。而達爾文主義在社會系統中對應的是最惡劣的鬥爭狀態,是人類構建社會學需要避免的社會關係,這就像法律的構建是為了避免犯罪,以維繫人類的道德底線,社會學的構建也是為了避免達爾文主義的泛濫,維繫社會關係的底線(以契約來維繫的中性的基本社會關係),並追求更高級的和諧狀態。

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中,是否存在無數個像人類一樣擁有智慧的高級文明?哲學首先可以肯定的回答這個問題:基於普遍性原理,外星生命和外星人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外星文明的社會系統是什麼樣的?這也是哲學和社會學可以回答的問題,如前述,無論外星人的科技發展到哪個階段,但是人性的善惡表現和社會關係的三種基本狀態與地球社會學沒有任何分別。人類的社會學是以維持中性的基本社會關係為基點,通過倫理和道德的構建將文明向更高級狀態發展,在宇宙的尺度上去看(宏觀整體的視野中去考察)宇宙中的外星文明同樣如此,這才是放之宇宙而皆準的真實宇宙社會學。至於外星文明在哪裡?他們的文明發展中經歷了什麼樣的故事?這是科學應該做的工作,也是科幻小說可以發揮藝術想像力的空間。

《星球大戰》締造科幻經典《三體》構築宇宙毀滅鏈

談到科幻,我們無法迴避《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這部作品無疑是有史以來最成功也最有影響力的科幻電影之一。《星球大戰》的名稱就是表達星際戰爭和文明的衝突,電影中的星際戰爭場面也堪稱史詩級,但是電影的哲學主題卻始終圍繞人類社會永恆的價值觀。在《星球大戰》前傳第一部《魅影危機》中,小阿納金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宇宙中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之間不互相幫助。阿納金是《星球大戰》的絕對主角,《星球大戰》正傳的第一個故事其實就是以這句話為哲學主題展開的:在銀河外圍的塔圖因星球上,在一個對銀河共和國沒有友好氣氛的文化環境下,小阿納金主動幫助了銀河共和國兩位落難的絕地武士,從此與絕地武士結緣,展開了星球大戰的主要故事架構。

《星球大戰》中呈現的銀河社會學與地球社會學完全一致,比如道德、宗教、倫理、法律的構建和維繫,星際貿易與星際衝突、銀河共和國與銀河帝國的體制較量,秩序與破壞,談判與妥協,陰謀與背叛,正義與關愛等等。《星球大戰》讓普遍的社會規律和人性表現在廣袤銀河的時空範圍內栩栩如生地展開,表明這是一個具有現實可能性的銀河文明生態。《星球大戰》系列由於其穩固的社會學基礎,讓觀眾在觀賞影片中對銀河文明產生了一種似乎觸手可及的真實感,這也是《星球大戰》成為科幻經典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再比如科幻電影《2012》在人類毀滅危機面前,演繹了人性的道德與契約選擇,這是人類社會學中最普遍的狀態。在毀滅人類文明的大洪水15分鐘後即將到來之際,3號方舟嚴重受損,大量人群滯留在外引發騷亂。科學家艾德里奧要求打開艙門把外面的人放進4號方舟,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4號方舟的人開始了一場爭論。反方觀點認為:資源有限,時間有限,要首先考慮整個人類的生存,不能讓人類滅絕,外面的人只能聽天由命;而艾德里奧的話則闡釋了整部電影的哲學主題:如果我們不顧別人的死活而開始新的生活,我們怎麼向孩子交代?那樣做,既不人道,也算不上文明。最後經過投票表決,4號方舟上多數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打開艙門。

反觀《三體》中的宇宙社會學,認為宇宙中的文明全部都處於敵視狀態,文明和文明之間的基本社會關係就是互相毀滅。小說中的一個男主角羅輯為了驗證這一宇宙社會學原理,做了一個實驗,將50光年外的一個行星座標在宇宙中廣播出去,結果200年後,這個行星被未知的力量摧毀了。小說還在人類文明的生死時刻再一次演繹了這種猜疑和毀滅關係,在經歷末日之戰後,地球文明只剩下五艘戰艦,五艘戰艦所有的資源集中起來剛好可以滿足一艘戰艦在漫長航行中的基本生存,於是五艘戰艦都懷著相同的心思去消滅對方,最後只留下一艘戰艦。

總體而言,《三體》將整個宇宙文明都置於一種極端環境之中,從開篇的文革批鬥會,到三體世界的極端自然環境,從地球人與三體人的零和生死博弈,再到全宇宙範圍的黑暗森林法則,《三體》消解了普遍的道德倫理關係,創造了新的善惡觀,一種行為能保證生存即為善,一種行為威脅生存即為惡。表面來看,這似乎開闢了一種新的生存哲學,實際上卻構建了一條宇宙生態的毀滅鏈,因為在這種不擇手段的生存競爭關係中,宇宙中的所有文明將不可避免的走向最終的毀滅。小說最後的結局也印證了這一結論,不知這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在這種鬥爭哲學嚴格邏輯的推演下,不可能再推導出其他的結局。

《三體》宇宙中沒有星系尺度上的共和國或者帝國、沒有維護星際秩序的星際聯盟、沒有星際執法者、沒有穩定的倫理價值觀,只有一雙雙充滿猜疑和敵視的眼睛,潛伏在黑暗宇宙的某個角落,將手指按住那些可以毀滅星球甚至星系的超級武器的按鈕上,緊張的盯著外面的璀璨星空。

雖然「智子」擁有人形形象,但其實在影集中它是三體人覆蓋在地球的人工智慧,它可以影響人類的感官,同時也能監控地球的一切資訊,並且隨時回報傳遞給三體人。(Netflix提供)

《三體》中的超級人工智慧質子、量子通信、光粒打擊、二向箔降維打擊、曲率飛船、四維世界……這些腦洞大開的科幻概念,的確開闊了人們窺測宇宙物理奧秘的眼界,但是其同時構築的宇宙社會學卻封閉了讀者對宇宙真實社會生態的理性思考,將人類文明的綠洲在宇宙時空中徹底的荒漠化。《三體》在科學領域的理性和在社會學領域的非理性,這種陰陽兩極嚴重衝突和無法融合的撕裂,使得這部小說無法承載基本的人文價值。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新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9/207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