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維洛:談談三峽水庫的泄洪

—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出庫流量與垻前水位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作者:

摘要

三峽水庫於2024年7月10日14時開啟1個泄洪孔泄洪,到7月14日19時一共有9個泄洪孔在泄洪。三峽水庫開啟9個泄洪孔,其風險和破壞力都很大。23個泄洪深孔與22個溢流表孔的總計最大泄洪能力為84551立方米每秒。中共官方媒體常常宣稱,三峽大壩有抵押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這是大壩工程中的一種技術表述,它與人們的日常會話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三峽大壩有抵禦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是指三峽大壩有能力讓千年一遇的洪水量(流量為102500立方米每秒)經過泄洪深孔、溢流表孔、水輪發電機組等流到大壩下游,而不是把千年一遇的洪水攔蓄在水庫中,讓洪水與大壩一比高下。

2024年7月10日三峽水庫開始泄洪,目的非常明確,是為了防止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如果三峽水庫有被大洪水淹沒的風險,就說明在發生超過二十年一遇或者更大洪水時,三峽庫區各地的水位將大大超過垻址處的175米,大片的城鎮將被淹沒。此時,三峽水庫不是平湖,而是斜湖!

本文通過三峽水庫的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圖解釋三峽水庫蓄水和泄洪過程,並以三峽水庫的汛限水位線解釋為什麼中國常常是緊急泄洪、無預警泄洪。

在附件中筆者提供了一些有用的關於長江洪水以及三峽水庫的數據,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三峽水庫從一孔泄洪增加到九孔或者十一孔泄洪

綜合各方面的報導,三峽水庫於2024年7月10日14時開啟1個泄洪孔泄洪。四小時後,於18時又開啟1個泄洪孔泄洪。通過開啟兩個泄洪孔,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27000立方米每秒增至31000立方米每秒。

7月11日下午,三峽大壩開啟泄洪孔的個數已經增加到3個。

7月12日三峽大壩又開啟1個泄洪孔,開啟泄洪孔的個數增加到4個。

7月13日三峽大壩開啟泄洪孔的個數已經增加到6個。

7月14日13時、14時、19時三峽大壩各增開1個泄洪孔,一共有9個泄洪孔在泄洪。於是三峽水庫的出庫流量增加至每秒43000立方米。根據央視新聞記者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了解到,長江流域7月16日將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據滾動預報,未來十天長江上游嘉陵江、岷江等流域將有持續性強降雨過程,預報延伸期還將有降雨過程,汛情發展不確定性大。7月15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已達165.86米,較常年同期大幅度偏高。

根據《未公開的中國》7月6日的報導,三峽大壩11孔全開泄洪,水庫半夜排洪!下游無法承受,周邊村鎮馬路成河,湖北人集體失語,外地遊客看懵了。筆者無法證實這個消息,官方媒體還是保留在9孔泄洪的說法。筆者在這裡有意選用《未公開的中國》7月6日的報導,是為了說明中國現在嚴格控制報導災情消息的情況。嚴格控制災情消息,結果只會是加重災害嚴重程度,因為民眾在缺乏信息的情況下,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導致人員和財產損失。俗話說,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統治者也會因為錯誤的信息政策,自以為封住百姓之口政權就安全了,結果卻是最終失去權力。

圖1:宜昌三峽大壩11孔泄洪,圖片來源:未公開的中國

作為對比,2020年8月三峽大壩曾開啟11孔泄洪,當時的洪水流量大大超過2024年7月14日的洪水流量,重慶寸灘的水位也超過了1981年沒有建設三峽大壩時的水位。

二、20247月三峽大壩開啟九孔泄洪是為了什麼?

根據「長江水利」微信公號2024年7月16日的報導,7月15日上午,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長江委主任劉冬順主持每日會商,啟動防汛關鍵期工作機制,滾動研究洪水防禦措施,科學應對長江上游持續強降雨。委領導吳道喜、任紅梅、長江委副總工陳桂亞、黃艷,委機關有關部門和委屬有關單位負責人及專家參加滾動會商。

「七下八上」,本是一個中國水利界的一個專用名詞,是描寫每年七月下旬或者七月下半個月到八月上旬或者八月上半個月長江流域發生較大洪水的可能性比較高。這個「七下八上」和中共的幹部退休年齡規定「七上八下」就混在了一起。因為幹部退休年齡規定「七上八下」對於許多人來說更為重要,水利界的「七下八上」也越來越不被人重視。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本是2023年最後一個季度應該召開的會議,不知道什麼原因,推到了2024年7月15日召開,正好趕上「七下八上」,是常年防洪的關鍵時刻。推測是有高人推薦了這個「黃道吉日」,並有長期天氣預報的支撐,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時期不會發生天災或者其他不可預測的事件。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長江委的會商研判指出,長江流域即將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長江上游發生連續洪水過程的可能性大。三峽水庫當前水位仍處於高位,將影響三峽水庫保障荊江防洪安全的能力,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會商決定三峽水庫繼續維持430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金沙江流域梯級水庫繼續配合攔蓄,儘快降低三峽水庫水位,並根據雨水情發展和流域防洪形勢變化動態調整。

筆者認為,其中的「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一句最為重要。

三、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

中共宣傳機構在報導三峽水庫大壩工程大多喜歡引用毛澤東的詩句「高峽出平湖」。1980年鄧小平視察三峽庫區後表態支持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1984年國務院原則同意建設三峽工程,準備1986年動工建設(筆者註:本文中的水位高均指海拔高程)。中共的這個決定遭到全國政協中許多委員的反對,最主要理由是中共在文革之後沒有改邪歸正,沒有走科學民主決策的道路。這個決定也遭到當時中共中央、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組組長、坐著火箭上升的國務院副總理李鵬的反對。李鵬不是反對三峽工程本身,而是反對鄧小平支持的150米方案。李鵬認為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應該提高到180米。李鵬在《種植繪宏圖——李鵬日記》中比較詳細地描述了為什麼要把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李鵬認為,三峽水庫垻前水位180米,重慶(指當時的重慶老城)的水位也是180米。而當時重慶的主要建築項目都在180米以上,180米方案不會淹沒重慶。李鵬就是從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出發,三峽水庫垻前水位180米,重慶水位也是180米,三峽水庫是平的,沒有水力坡度,或者說平均水力坡度為零。

後來三峽工程論證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的,特別是工程論證中的移民組,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三峽水庫垻前水位175米,三峽水庫庫尾水位也是175米(具體說是175.4米)。那時候三峽庫區到處都豎立著175米紅線牌子,說是中國民主決策的典範,把三峽水庫只淹到175米告訴了庫區的老百姓,告訴了天下所有人。考慮到三峽水庫波浪的可能影響,三峽工程的移民都安置在庫區177米以上的地區,比正常蓄水位175米還高出了2米,似乎中共政府是十分小心謹慎的。

圖2:三峽庫區曾經到處可見的175米移民紅線,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但是三峽工程論證十四個專業組中起碼有一個組不同意這個觀點,這就是泥沙組。泥沙組組長林秉南院士指出,在自然狀態下,川江河段宜昌至重慶的平均水力坡度是萬分之二;建設三峽大壩之後,川江河段宜昌至重慶的平均水力坡度變小了,約是原來的三分之一,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零點七。為什麼這個萬分之零點七的水力坡度對泥沙組這麼重要,因為沒有水力坡度,就是「高峽出平湖」,每一粒進入三峽水庫的泥沙都不可能被排出三峽水庫,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移民組說三峽水庫沒有水力坡度,是「高峽出平湖」,三峽水庫垻前水位175米,三峽水庫庫尾水位也是175米;泥沙組說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零點七。平均水力坡度萬分之零點七,就是一萬米升高0.7米,十萬米,也就是100公里升高7米。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存在這樣自相矛盾的內容和結論,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就是錯誤的。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上做的決策也是錯誤的。今天回頭看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回頭看三峽工程決策,就會發現是這麼愚蠢,就像在洞庭湖團洲垸發生決口時用卡車載著散沙去堵塞決口那樣的愚蠢、那樣的傻。

1998年長江發生洪水,宜昌站的最大洪水流量沒有超過二十年一遇的洪水。當時三峽開發總公司的總經理陸佑楣對媒體說,若有三峽工程在,何愁(長江)洪水逞凶狂。當時三峽工程還在建設之中,人們對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給予莫大的希望。

1998年筆者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北明的採訪中指出,三峽水庫不是高峽平湖,是有水力坡度的,按照林秉南院士的說法,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零點七,也就是100公里升高7米。三峽水庫長600公里,三峽水庫垻前水位175米,重慶水位217米。馬上有一位叫伊文的人寫了文章反駁說,要是王維洛的觀點是對的話,那麼中國從上到下的這些幹部不是傻子就是瘋子。伊文不是從理論上或者實踐上來進行討論或者反駁,用理論或者數據來說明三峽水庫是平的,說明為什麼從上游的A點到下游的B點沒有高差,水就會流。他用「中國從上到下的這些幹部不是傻子不是瘋子」這麼一個客觀事實,來證明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對的。筆者無法證明中國從上到下的幹部都是傻子或者瘋子,這些幹部都是十分精明的人,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但是這不能改變三峽工程決策是那樣的愚蠢、那樣的傻。

7月15日上午長江防總常務副總指揮、長江委主任劉冬順主持的每日會商會,三峽水庫當前水位仍處於高位,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出發點就是三峽水庫不是高峽平湖,如果三峽水庫保持當前垻前的高水位,那麼位於三峽庫區各地建設在高程177米、180米、182米、185米、190米的城鎮就有被洪水淹沒的風險。

中國從上到下的幹部都不傻,但三峽工程的決策卻非常傻。

四、三峽泄洪是政治決策,技術操作是政治決策的後續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領導稱,三峽泄洪是為了預防即將到來(可能到來的洪水)為暴雨時節蓄洪攔洪做準備。讀者更關心的是這個操作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首先,這是第一次稱,三峽泄洪是為了預防即將到來(可能到來的洪水)為暴雨時節蓄洪攔洪做準備,而且是避免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庫區淹沒風險。

2020年8月在長江第五次洪水過程中,三峽大壩曽開啟11個泄洪孔加大水庫的下泄流量。當時的三峽大壩上游的情況是,以重慶寸灘站為例,8月20日凌晨4時出現最大流量74600立方米每秒。20日上午8時15分,水位達到191.62米,超保證水位8.12米,這是1939年寸灘站建站以來最高洪水位,超過1981年重慶大洪水時的最高水位。當時三峽庫區,特別是三峽重慶庫區受淹很嚴重。當時的重慶市委和市政府致電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三峽集團,請求三峽大壩加大下泄流量。而在第五次洪水過程中,三峽大壩下游地區的水位比較低,相反在2020年前幾次洪水過程中下游地區的水位很高,例如鄱陽湖潰堤、武漢等地被淹。

沒有建造三峽大壩前,長江分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區。有了三峽大壩後,河流的自然形態發生根本變化,只分兩個地區,三峽大壩上游地區和三峽大壩下游地區。在做洪水分析時,常常拿重慶作為上游地區的代表,武漢作為下游地區的代表。比如淹重慶還是淹武漢?不淹武漢就是淹重慶。不是說只淹重慶這一個城市,而是指三峽大壩上游很大一片地區。同樣,不是說只淹武漢這一個城市,而是指三峽大壩下游很大一片地區。

陸欽侃將長江洪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流域洪水,上中下游都有洪水;第二類是中下游洪水,上游沒有洪水;第三類上游有洪水,中下游沒有洪水。2020年8月長江第五次洪水,是第三類洪水。三峽大壩曽開啟11個泄洪孔加大水庫的下泄流量,目的是降低三峽水庫垻前水位,這樣三峽垻址至重慶的水位也可以相應降低。由於下游地區水位低,沒有洪水,所以還能夠承受三峽大壩的大流量泄洪。

2024年7月11日三峽大壩開啟的泄洪,與2020年的情況不同。2024年7月的情況與陸欽侃先生所說的第一類洪水類似,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都有洪水,但洪水不如1954年那麼大。在這種情況下,三峽大壩開啟的泄洪,是犧牲三峽大壩下游地區的利益,目的是使三峽大壩上游地區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這是一個政治決策,技術操作是政治決策的後續。

建造三峽大壩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洪,官方宣傳都是這麼說的。其實建造三峽大壩的最主要目的是發電。說三峽大壩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洪,它要滿足許多技術條件,比如三峽水庫的庫容要足夠大,總庫容與垻址處常年平均徑流量的比要遠遠大於目前的0.09:氣象預報要非常準確,無論是長期的中期的還是短期,這個也做不到。

2024年7月11日長江水利委員會做出三峽大壩開閘泄洪的決定,並將下泄流量不斷擴大,是出於對未來天氣情況不確定條件下的一個決定。

利用水庫防洪,這是一個一個不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或者博弈。可以把它簡化成一個二乘二的一個決策模型來加以解釋。就是說一個水庫,在汛期到來之前,水庫管理部門未來水庫運行進行決策了。是不是要把水庫里的水都放光了,放到汛期限制水位線迎接可能到來的洪水。水庫管理部門有兩種選擇的可能:第一是放水,把水庫水位降到汛限水水位;第二是不放水,保持水庫在一個高水位,或者最高水位。老天也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未來降大雨:第二是未來不降大雨。

現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做出放水泄洪的決定。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取決於未來天氣的發展。人類至今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準確地預報未來天氣的發展。中國水利部在總結2023年京津冀洪水時說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主要原因是強化監測預報、數字賦能、靶向預警、協調聯動,逐河系超前研判、逐河系科學防控,精準有序調度流域的水庫等等。水利部是在吹牛,對於京津冀洪水災害,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老天也有兩種選擇:未來長江上游地區下大雨或者不下大雨。

長江水利委員會做出放水泄洪的決定,它是否正確,決定權在老天手裡。這個決策對錯的可能性都是50%。如果決策對了,皆大歡喜;如果錯了,災害遍野。人還是沒有戰勝老天。

這樣看來,似乎這次三峽大壩泄洪好像也沒有錯誤?

這次三峽大壩泄洪的錯誤發生在2024年6月8日至7月10日的水庫運行過程中。三峽工程上馬時稱有兩大難題:一是移民,一是泥沙淤積。解決移民的辦法是就地安置,解決泥沙淤積的辦法是蓄清排渾。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說,實施蓄清排渾的措施,每年從6月份開始一直到汛期結束,三峽水庫要保持在145米的汛限。但是三峽水庫沒有按照這個蓄清排渾的措施運行,而是在6月8日至7月10日期間不斷蓄高水庫水位。根據《中國氣象報社》7月12日報導,7月10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上漲至159.90米,較多年平均水位偏高15米左右。這是致命的錯誤。這個問題,下面還會談到。

2020年6月,三峽水庫上升到147米,中國媒體普遍報導,三峽水庫已經超汛限水位2米,把它當作一個十分嚴重的事件。2024年7月10日,三峽水庫已經超汛限水位約15米,卻沒有媒體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五、三峽大壩泄洪的風險和破壞力

下面談談三峽大壩的泄洪。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垻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筆者註:最低垻高只有95米)。垻頂前緣長2309.5米,自左往右依次為(人順著水流方向站立來判斷左右):左岸非溢流垻段、左廠房垻段、泄洪垻段、右廠房垻段和右岸非溢流垻段。

三峽大壩泄洪垻段前緣總長483米,分23個垻段,每個垻段長21米。每個垻段中央各布置1個泄洪深孔,在兩個垻段間跨縫布置1個泄洪表孔,並在其下方布置1個導流底孔。整個泄洪垻段共布置22個表孔、23個深孔並在表孔正下方布置22個導流底孔。另外,為解決汛期水庫漂浮物處理,利用泄洪垻段左側導牆和右側縱向圍堰大壩前緣,分別各布置了1個泄洪排漂孔。22個導流底孔已經在2007年汛前、在底孔的位置被泥沙淤死之前全部被封堵完畢。

圖3三峽大壩泄洪垻段上游立視圖(單位:米),圖片來源:三峽工程大壩設計

圖4三峽大壩泄洪垻段剖面圖,圖片來源:三峽工程大壩設計

泄洪深孔進口高程90米,孔口尺寸7米×9米,設計水頭85米,單孔設計泄流能力2117立方米每秒,出口流速約35米每秒,採用挑流消能,挑流鼻坎高程79.92米。

泄洪深孔出口流速約35米每秒,相當於每小時126公里,這是德國高速公路上轎車的行車速度,速度非常之高,是自然流速的幾倍到十幾倍,破壞力很大。為了消除一部分能量,所以三峽大壩泄洪深孔泄洪時,水流是向上射出的。中國的一些媒體說,三峽大壩泄洪非常壯觀,在非常壯觀的背後是巨大的風險和巨大的破壞力。

23個泄洪深孔的最大泄洪能力為48691立方米每秒。如果利用9個泄洪深孔,最大泄洪能力為19053立方米每秒;如果利用11個泄洪深孔,最大泄洪能力為23287立方米每秒。

泄洪表孔,也稱溢流表孔,寬8米,堰頂高程158米,溢流表孔的最大單孔溢流量為1630立方米每秒。22個溢流表孔的最大溢洪能力為35860立方米每秒。

23個泄洪深孔與22個溢流表孔的最大泄洪能力為84551立方米每秒。

如果說,7月14日三峽水庫的出庫流量為每秒43000立方米,超出9孔或者11孔的泄洪能力的水流量,則是通過三峽工程的水輪發電機組。

筆者註:1986年開始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1988年底進行專業組匯報。在泥沙組林秉南院士等報告的《三峽工程的泥沙問題》中有一張關於三峽大壩的泄流能力表,與後來的三峽工程設計中的一些主要數據差不多,但也有一些差別。現在附錄在下:

中共官方媒體常常宣稱,三峽大壩有抵押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有抵押萬年一遇洪水的能力,這是大壩工程中的一種技術表述,它與人們的日常會話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三峽大壩有抵禦千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是指三峽大壩有能力讓千年一遇的洪水量(流量為102500立方米每秒)經過泄洪深孔、溢流表孔、水輪發電機組等流到大壩下游去,而不是把千年一遇的洪水攔蓄在水庫中,讓洪水與大壩一比高下,而大壩不潰塌。正所謂,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三峽大壩有抵禦萬年一遇洪水的能力,是指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量上再加10%,除了利用泄洪孔、溢流表孔、水輪發電機組等讓洪水流到大壩下游,還要利用三峽水庫洪水位180.4米至垻頂185米之間的空間來存蓄一部分洪水。

這裡又引出了三峽水庫洪水位180.4米,這個數據在1992年全國人大代表投票表決三峽工程時並沒有公布。前面提到,三峽工程移民數是按正常蓄水位175米計算。而正確的做法是按水庫的洪水位計算,三峽工程移民應該也必須按照180.4米洪水位計算。現在只是計算到175米,計算180.4米洪水位的水庫範圍已經在悄悄地進行。這都說明,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還沒有完,不久的將來,必須按照180.4米計算,實現再移民。

2024年5月31日長江委科技委在武漢組織召開《三峽水庫2024年庫容量算及庫容變化分析》技術諮詢會。長江委副主任、科技委主任委員吳道喜主持會議,委老領導、科技委顧問馬建華特邀出席會議;長江委副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委員余啟輝擔任專家組組長。水文局局長程海雲、局總工熊明參加會議。三峽水庫2024年庫容量計算,是計算了三峽大壩至重慶江津在垻前水位180.4米時的水庫庫容及水庫淹沒範圍。長江水利委員會並沒有公開《三峽水庫2024年庫容量算及庫容變化分析》的報告。沒有公布研究結果的理由很簡單:國家機密。這些數據一旦公布,對三峽大壩上游重慶、宜昌乃至四川部分地區的居民會是一個不可接受的衝擊。

六、當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大於入庫流量時,水位依然上升

三峽水庫是一座奇葩的水庫,不單單它是高峽平湖,還在於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出庫流量與垻前水位之間的關係,不符合自然規律,不符合人們常識的理解。

下圖是2024年7月1日至7月15日三峽水庫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圖,7月15日至7月19日是預計的數值。

圖5、2024年7月1日至7月15日三峽水庫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圖,圖片來源:長江水文局

如果有讀者在理解方面有困難,可以把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看作是收入,三峽水庫的出庫流量看作是支出,水庫的水位是收支平衡後的資金剩餘,資金剩餘可正可負,資金剩餘為正,表示水位上升;資金剩餘為負,表示水位下降。

圖中一共三條線。深褐色線為出庫流量,單位是立方米每秒,在右數軸上可以讀出;深藍色線為入庫流量,單位也是立方米每秒,也在右數軸上可以讀出;棕色線為三峽水庫的垻前水位,單位是米,可在左數軸上讀出。

7月1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大於200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不到2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水位在152.5米左右。

7月3日後,不到7月4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與出庫流量相等,兩條曲線相交。這是此圖中兩條曲線第一次相交,稱第一交叉點。

從7月1日到第一交叉點,入庫流量均大於出庫流量,水庫水位應該上升。但圖中的三峽水庫水位線基本保持不變,沒有上升。

7月4日後,出庫流量均大於入庫流量,一直持續到7月11日。中間在不到7月5日時,出庫流量與入庫流量又有一次短暫相交,稱第二交叉點。7月11日後的相交,稱第三交叉點。

在第一交叉點到第三交叉點之間,也就是7月4日後到7月11日,出庫流量大於入庫流量,而且兩者相差最大值約為120000立方米每秒,在這個期間,三峽水庫水位應該下降,而且是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圖中表示的卻是,庫水位從152.5米左右上升到158米左右。

7月14日入庫流量和出庫流量兩條曲線再次相交,稱第四交叉點。

在第三交叉點到第四交叉點之間,入庫流量大於出庫流量,最大入庫流量達到54000立方米每秒,大於水利部關於編號洪水50000立方米每秒的標準。在第三交叉點到第四交叉點之間,兩者相差最大值大約為13000至14000立方米每秒。此時庫水位應該上升。圖中也表示出庫水位上升。

第四交叉點之後,入庫流量再次小於出庫流量,最大出庫流量也達到54000立方米每秒。就是說三峽大壩把入庫54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在兩天之後又送到水庫下游去了。下游還是經受了這次洪水,水庫並沒有起到削峰的作用。這也許就是吹噓的三峽水庫的防洪效益。第四交叉點之後兩者相差最大值大約為12000立方米每秒。此時庫水位應該下降,圖中卻表示出庫水位不降反升。央視新聞記者報導的7月15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已達165.86米,這個水位在圖中也沒有顯示出來。圖中最高的水位約為163米。

所以,三峽水庫是一座奇葩的水庫。筆者找不到任何解釋,為什麼在出庫流量大於入庫流量時,三峽水庫的水位還能一直上升。

六、為團洲垸決口應急處險創造條件,7月4日至7月8日三峽水庫攔洪約12億立方米,實為謊言

2024年7月5日16時許,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堤防發生管涌險情。由於處置不及時、不盡力和不專業,出現10米寬的決口。由於堵塞決口的措施錯誤,造成堵塞決口,決口越來越寬。截至5日22許,決口寬度已超過150米。截至6日11時,決口寬226米。

根據《三峽日報》2024年7月9日報導,7月5日下午,湖南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大堤發生決口。決口發生後,長江委壓減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同時通過綜合施策,加快了洞庭湖水位下降,為應急處險創造條件。

7月8日15時,洞庭湖區七里山站退至警戒水位(33.00米)並繼續下降,自7月4日以來下降了1.3米。據長江委測算,7月4日至7月8日,長江上中游水庫群累計攔洪約23億立方米,其中三峽水庫攔洪約12億立方米。通過水庫的攔蓄,增加洞庭湖七里山站水位下降幅度0.3米,使七里山站水位提前1天退出警戒。洞庭湖水位快速下降,降低了華容團洲垸險情處置時錢團間堤的防守壓力和堵口施工難度。

但是人們在上述的《三峽水庫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圖》中並沒有看到,長江委壓減三峽水庫出庫流量,也沒有看到,7月4日至7月8日,三峽水庫攔洪約12億立方米。在7月4日至7月8日期間,三峽水庫的出庫流量均大於入庫流量,兩者相差最大值為120000立方米每秒。在這階段,三峽水庫不是攔洪,而是增加下泄流量,是雪上加霜。

七、三峽水庫的汛限水位

前面講了三峽水庫的正常蓄水位175米,洪水位180.4米,現在談談三峽水庫的汛限水位145米。汛限水位又稱汛期限制水位,即水庫在汛期允許興利蓄水的上限水位。

2024年7月4日湖南省水利廳專家在回應「水庫泄洪是保上游淹下游嗎」的問題時稱,水庫泄洪是在入庫流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防止出現漫壩潰垻險情,控制洪峰流量,更好保護大壩和下游安全。水利專家解釋,任何一座水庫都有容量極限,在長時間降雨情況下,水庫積水過多,超過水庫容量極限,就要通過泄洪減輕水庫壓力,才能降低潰壩風險,保護大壩和堤防安全。當水庫水位接近或超過汛限水位時,為避免水庫超負荷運行和潰壩風險,就要進行泄洪。專家說:水庫泄洪就好比澆花。如果將下游比作一盆花,上游來水比作一瓶水,若將一瓶水直接扣過來傾倒在花盆裡,不僅花會被折損,土壤也會被衝擊流失。如果把水倒進澆花壺中,再通過壺嘴慢慢往下倒,就可以保證花和土壤都無損傷。水庫就相當於澆花壺,閘門相當於壺嘴,泄洪就是把上游的這1瓶水倒進澆花壺中,通過閘門這個「壺嘴」控制,慢慢把這1瓶水澆在花盆裡,就可有效保護花和土壤。

湖南省水利廳專家說,水庫泄洪是為了降低潰壩風險,這話不假。但是把水庫泄洪比作澆花,就十分不恰當,是用高壓水龍澆花。湖南省水利廳專家還說,當水庫水位接近或超過汛限水位時,為避免水庫超負荷運行和潰壩風險,就要進行泄洪。

當水庫水位接近或超過汛限水位時,為避免水庫超負荷運行和潰壩風險,就要進行泄洪。這就是目前中國水利部的要求,目的是保證在汛期水庫無一潰壩。

以三峽水庫為例解釋一些水庫汛限水位的作用。

三峽水庫的汛限水位14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汛限水位145米至正常蓄水位175米的水庫庫容就是三峽水庫的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黃萬里的大兒子黃觀鴻博士通過他的研究和計算,證明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不足221.5億立方米。

如果當水庫水位接近或超過汛限水位時,為避免水庫超負荷運行和潰壩風險,就要進行泄洪,那麼三峽水庫在汛期的水位不應該超過145米,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等於零。水庫沒有防洪庫容,水庫也就沒有防洪功能。

下圖展示2024年三峽水庫在6月4日至18日的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

圖6:2024年6月4日至6月18日三峽水庫庫水位及入出庫流量過程圖,圖片來源:長江水文局

一般來說,三峽庫區在每年六月初進入汛期。三峽水庫在2024年6月6日附近將庫水位降到145.5米,接近汛限水位145米。但是兩天之後,6月8日三峽水庫的水位從145.5米開始不斷上升,至17日,三峽水庫水位上升到150米。抬高水位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多發電,發電能帶給三峽集團豐厚的經濟利益,同樣也能夠給長江水利委員會帶給豐厚的經濟利益,因為長委會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的原始股東。6月8日至7月10日三峽水庫不斷抬高水位,占用防洪庫容,就造成了大洪水發生時可能存在的庫區被淹沒的風險,導致三峽大壩在7月10日後不斷增加開啟泄洪孔的個數,擴大先泄洪水的流量,加重大壩下游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等地的洪災程度。

在1988年底進行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專業組匯報中泥沙組提出的三峽水庫排渾蓄清運行方式如下:

圖7:三峽水庫中水年調度示意圖,圖片來源: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

按照這個運行方案,三峽水庫從6月1日開始至9月15日的水位均必須嚴格保持在汛限水位145米。

中國的許多水庫都以三峽水庫為榜樣,不是在汛期把水庫水位嚴格地控制在汛限水位,而且悄悄地、不斷地抬高水庫水位,達到多發電或者多賣水多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當遭遇暴雨時,就象幹了壞事的小孩一樣悄悄地泄洪,在深夜泄洪,防止出現漫壩潰垻的險情,讓領導得知。悄悄泄洪的理由是現成的,如果水庫潰壩,下游將遭受的災害更加嚴重。是為了下遊人民的利益我們才泄洪的。如果不泄洪,你們早死了。你們沒有死,就要感謝習主席、感謝黨。

八、附件

按照《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如果長江上游的流量達到50000立方米每秒,就達到洪水編號標準。50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相當於常年的洪水流量,或稱一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為了便於讀者了解,現將陸欽侃先生提供的宜昌站洪水流量(沒有建設三峽大壩前)摘錄在下:

一年一遇洪水流量為52000立方米每秒;

五年一遇洪水流量為60300立方米每秒;

十年一遇洪水流量為66600立方米每秒;

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為72300立方米每秒;

五十年一遇洪水流量為79000立方米每秒;

一百年一遇洪水流量為83700立方米每秒;

五百年一遇洪水流量為94600立方米每秒;

一千年一遇洪水流量為98800立方米每秒。

1954年實測的最大洪峰流量為66800立方米每秒;

1998年實測的最大洪峰流量為64600立方米每秒。

2020年長江五次洪峰的流量:

2020年長江1號洪水的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為53000立方米每秒;

2020年長江2號洪水的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為61000立方米每秒;

2020年長江3號洪水的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為60000立方米每秒;

2020年長江4號洪水的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為62000立方米每秒;

2020年長江5號洪水的三峽水庫最大入庫量為75000立方米每秒。

記者盧躍剛採訪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技術負責人潘家錚院士時,盧躍剛拿出來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移民組制定的三峽水庫垻前蓄水至175米時,上游各地三峽水庫的水位線:

三斗坪三峽大壩垻址:175米;

秭歸老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垻址37.6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巴東縣城:175米;距三峽大壩垻址72.5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巫山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124.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奉節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162.2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雲陽老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223.7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萬州: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281.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忠縣: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370.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豐都縣城:175.1米;距三峽大壩垻址42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175.3米;距三峽大壩垻址483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涪陵李渡鎮:175.4米;距三峽大壩垻址493.9公里,移民遷移線177米;

按照這個數據,三峽水庫的蓄水面基本是個平面,從三斗坪三峽大壩垻址到涪陵李渡鎮的493.9公里的距離內,只有0.4米的水位差。

參考:

王維洛:三峽水庫庫容、移民紅線與「跑洪」

王維洛:三峽工程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工程嗎?

王維洛:三峽大壩工程的防洪效益令人失望

王維洛:為什麼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五——「高峽出平湖」和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4/208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