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奧運會中唯一一個不分男女的比賽項目是什麼嗎?
馬術。
鑑於兩性在生理上存在差異,絕大多數比賽項目都是男女分開,或是以男女混合的形式進行的,但馬術不同,奧林匹克官網明確寫著:
「men and women compete for the same medals in the same events」(男性和女性同場競技,共同爭奪奧運獎牌),也就是說女子可以參加所有馬術項目的比賽,包括馬術三項賽、馬術盛裝舞步、馬術場地障礙賽。
馬術也是現在奧運會中唯一一個男女同場競技的競賽項目。
而且在馬術比賽中,不僅運動員不分男女,甚至連馬也不分公母。
問題來了,為何在馬術比賽中,不論是騎手還是馬匹都不分性別進行比賽呢?
「人馬合一」是制勝法寶
關於馬術不分性別比賽這件事,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曾有過這樣的評價:「馬術有一個非凡的品質。這是為數不多的男女運動員在各個級別平等競爭的運動之一,這證明,在奧林匹克運動中——以及在馬背上——我們真的是平等的。」
但其實,奧運會的馬術比賽並非一開始就是男女同場競技。
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中,馬術正式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但直到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女性的身影才真正出現在了馬術比賽中。
馬術歷史學家瑪麗·德·佩雷迦爾斯認為,是社會的變革促成了這一變化:「人們已經習慣了在二戰期間,當女性的丈夫在戰場上時,她們會騎著馬進行日常工作,因此她們參加馬術運動的想法就開始流行起來。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女性解放正在取得進展,女性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們更加獨立,擁有更多的權利,這促使國際馬聯在開賽時重新思考。」
近些年來,女騎手在比賽中也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績。在8月4號落下帷幕的盛裝舞步個人賽中,德國女騎手傑西卡·布雷多-溫德爾獲得了金牌。在東京奧運會馬術個人三項賽的比拼中,德國女騎手茱莉婭·克拉耶夫斯基搭檔11歲的母馬AMANDE DE B'NEVILLE登上了最高領獎台,成為奧運會歷史上首位贏得三項賽個人賽的女騎手。
拋開歷史因素,從生理角度來看,馬術允許男女選手同台競技也可以理解。
這主要是因為,馬術比賽,比的不只是人的爆發力、耐力等個體的生理因素。在馬術界,有著「七分馬、三分人」的說法,其最高境界是做到「人馬合一」。通俗來講,馬術考驗的是人與馬之間的配合與默契。
在比賽中,如果騎手與自己的搭檔配合度高,就會呈現出優雅的「馬術芭蕾」和「策馬揚鞭奮蹄急」等精彩場面。
如若配合不好,則可能出現讓人尷尬的「翻車」名場面,更有甚者可能墜馬受傷。
那如何做到「人馬合一」呢?
「人馬合一」包含身體和心理兩個層面。身體層面上的「人馬合一」指馬在運動中,身體重心處於不斷移動變化狀態,騎手要想保持自己在馬上夠穩,就必須不斷調整自身的重心,使之與馬體重心的變化節奏合拍。
心理層面上的「人馬合一」則更進一步,在這種狀態下,騎手和馬匹默契配合,達到「同頻」的境界。這需要騎手與馬匹在日常訓練中不斷地去訓練與磨合。
而且在比賽中,騎手只能用韁、腳、騎坐控制馬匹,不許吆喝和喊叫,否則將受到很高的罰分,這就更加考驗人與馬在賽場上的默契。
所以,在馬術比賽中,相比體力、爆發力等,騎手更需要的是靈活性、反應能力、操控能力以及與坐騎的「交流」能力。而在這些方面,男性與女性差異不大。
除了男女可以同台競技,馬術比賽的年齡限制也十分「寬鬆」。
根據規則,獲得奧運參賽資格的選手在年齡上需要滿足「出生日期不能晚於2006年12月31日(奧運會比賽期間需滿18歲)」。像大多數奧運項目一樣,馬術比賽也並未規定年齡的「上限」,但有意思的是,在馬術項目中,「高齡」選手尤為多見。據統計,在奧運會歷史上年齡最大的6位參賽選手中,有5位來自馬術項目。
在本屆巴黎奧運會中,來自加拿大的61歲的馬術選手吉爾·歐文便是本屆奧運會所有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選手。在東京奧運會中,63歲的霍伊贏得了一枚馬術團體三項賽的銀牌,成為了澳大利亞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奧運獎牌獲得者。
話又說回來,考驗「人馬合一」的馬術,既離不開人又離不開馬,那麼騎手是如何挑選自己的「戰馬」的呢?
性別和品種,哪個更重要
奧運會馬術比賽對馬的性別沒有要求,參賽騎手可自由選擇用騸馬、公馬還是母馬。
雖然比賽對於馬匹的性別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但它卻會影響著馬匹在賽場上的表現。
通常來講,人們認為騸馬相對而言「情緒穩定」,更安全更可靠;而公馬雖然體格強悍,但脾氣暴躁、性格較為兇猛,難以駕馭;母馬的脾氣雖比較溫和,易於駕馭,但由於生理周期的影響,也容易產生波動。
有研究者對國際馬術障礙賽中(2010-2019)所用的馬匹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在整個資料庫中,騸馬占比43.98%,母馬占比31.31%,公馬占比最少,為24.71%。
可以看出,騸馬的占比雖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仍是最具代表性的性別。公馬的占比總是最少的,這是因為有些公馬性情暴躁、難以馴服,在騎手眼中它們是沒有「前途」的,所以就會被閹割,這就導致了公馬數量的減少。而母馬的穩定性不如騸馬,因此也難以成為騎手的首選。
本屆巴黎奧運會中的馬術項目已全部結束,共有68對組合闖入了三項個人賽決賽,其中,騸馬的數量仍是最多的,占比為61.76%,其次是公馬,占比22.05%,母馬占比16.17%。
騸馬占比最大那是否就意味著其在比賽中得分最高呢?
答案是否定的。
多項研究數據表明,雖然公馬占比最少,但公馬在障礙賽中的表現要優於騸馬和母馬,但具體到某匹馬上,這一結論並不見得適用。
除了馬匹的「性別」以外,品種也是騎手選擇馬匹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根據國際馬術聯合會(FEI)的數據,對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國際馬術障礙賽中的馬匹品種進行了統計,其中,荷蘭溫血馬(KWPN)數量最多,其次是塞拉·法蘭西馬(SF)和比利時溫血馬(BWP)。
荷蘭溫血馬是荷蘭兩種本土品種,海爾德蘭馬和格羅寧根馬雜交的產物。
雜交使得馬匹的靈巧性和速度得到了提升。2000年後,荷蘭溫血馬的育種從繁育可「騎乘的馬」轉變為更為專業的盛裝舞步馬和場地障礙馬。它在許多競技場合中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單人盛裝舞步的金牌獲得者夏洛特·迪雅爾丹的搭檔瓦列格羅便是荷蘭溫血馬,他們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馬匹的年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它們在場上的表現。
奧運會馬術比賽中對於馬匹的年齡有著嚴格的限制,坐騎在奧運會舉行時,年齡不得低於8歲,就本屆巴黎奧運會來說,馬匹的出生日期不得晚於2016年12月31日。據統計,在騎手所使用的馬匹中,10~13歲的最多,其次是6~9歲,14歲以上的馬匹最少。
相關研究表明,馬匹在10~15歲時競技狀態最好,隨著年齡的增長,馬匹的靈活性會下降,身體狀況也會發生改變。而年齡小的馬匹由於缺乏經驗,在賽場上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
但無論是性別、品種還是年齡對於馬匹的表現都不是決定性的,如前所述,「人馬合一」才是致勝法寶。
不管是男運動員還是女運動員,只要在馬背上就都是英姿颯爽的騎手;不論是公馬、母馬還是騸馬,只要是能賽出成績就都是好馬!
——————
參考資料:
[1] Eva Sobotková,Vladimír Mikule, Dana Kuritková,ˇ Iva Jiskrová, Libor Sládek..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international show jump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portion of Thoroughbred in the pedigree, horse demographics and sport seas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horses. 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47(2022)12–21.
[2]中國馬術協會:馬術知識:八大溫血馬馬種——荷蘭溫血馬
[3]馬友聯盟論壇:人馬騎乘配合中的信息傳遞及其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