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緊了褲腰帶,5家銀行平均月薪「低」至4萬5以上。
831之前所有上市公司的半年報披露完畢,其中42家已上市銀行的薪資水平也公之於眾。
42家上市銀行,員工超250萬人,整體減員超3萬人,其中國有6大行人員減少超2萬人,也就是說其餘9家已上市全國性股份行和27家上市的城商行及農商行加起來減員約1萬。
這一點很好理解,論員工數量,毫無疑問,網點覆蓋每個省每個地市每個縣城的國有大行,人員最多,超過180萬。在縣城你或許看不到中信、華夏等股份行,但不可能看不到工農中建交這些國行。
城商行次次之,經營地域限制因素,網點往往局限在省內;農商行網點覆蓋更小,往往分布在個別地市、區縣。
以前大家以為擠進大行就能吃香喝辣,待遇高人一等,這次42家銀行半年報披露,讓很多人始料未及。
論平均工資,2024年上半年,招商銀行員工人均月薪酬超過5萬,興業銀行、浙商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等也在4.5萬元以上。這裡面,招商、興業、浙商都是全國性股份行,南京行、江蘇行則屬於地方性城商行。
他們的人均月薪超4.5萬,而員工數量最多的國有6大行,工農中建交+郵儲,人均月薪酬「不到3萬」。(包含期間發的季度獎金和上年年終獎)
說實話,甭管他平均月薪超4萬五還是不到3萬,都遠遠超出很多人的預料,不是低,而是沒想到會這麼高!
感覺褲腰帶不是勒緊了,而是崩緊了。
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降本增效、減員增效不絕於耳,從地方政府到央國企,從製造企業到高薪網際網路大廠,從中小金融機構到高大上的券商投行,降薪裁員甚至退薪,所有消息都在告訴觀眾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但銀行半年報一出,「平均月薪4萬五」、「人均月薪酬不到3萬」,顯然,日子不好過的可能只是自己。
根據測算銀行人均薪酬確實降了,250多萬銀行員工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平均下降5300多塊,平均月薪下降880多塊。
相比平均月薪3、4、5萬,880多塊連個零頭都算不上。這貌似與大家感受到的寒意陣陣有點過於不匹配。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在銀行的夥伴都要苦笑無語,因為他們著實感受著寒意,但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月薪這麼高.....」
不知道什麼時候專家成了叫獸,「平均」也成了談之色變的貶義詞。
"人均薪酬60萬"、"年薪50萬"的字眼讓人眼紅,但實際上不同銀行、不同崗位、不同區域,很多人的真實薪酬與月均幾萬的平均數是兩個世界。
所謂的「人均月薪不到3萬」,也是大多數人可望不可及的天花板。許多國有大行的人看了這數字估計會想罵人,尤其是被稱作低保行、快遞行的那倆。
整個金融板塊都在經歷轟轟烈烈的降本增效,不斷降息下,銀行淨息差也已經降到1.54%的歷史低位,遠低於合意的1.8%以上水平。
本以為大家的薪資都一樣在打折甚至攔腰斬、都在硬扛,但現實是然並卵,最受傷的還是最基層的,薪資減少不說還得被「工作飽和度」持續輸出。
根據上市銀行半年報測算出來的平均薪酬,觀眾感受最大的其實貧富差距。
城商行、全國性股份行,薪酬相比六大國有行普遍要高的多,但國有大行平均下來竟然也「人均月薪酬不到3萬」,仍是大多數人摸不著的天花板。
之前有人在網上徵求大家的工資,不少銀行人貼出了工資單。
不同銀行性質、不同職級、不同崗位、不同業績情況,薪酬差異明顯,同時,小行普遍高於大行,大行網點多、員工多、支出多,就好比工行約42萬人,而12家全國性股份行總共才約58萬人,僧多肉少,不夠分。小行人少、支出少,分下來自然就多。
而且,哪裡都存在八二定理,一般來說是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財富,實際上可能比這更極端。「人均月薪酬不到3萬」,在評論里連超過1萬的都沒幾個。
之前招商的數據顯示,百分之2點25的客戶擁有超81%的財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馬太效應嚴重。
昨天我聊孟曉蘇,在探討地方政府開闢新稅源上,孟專家「建議從違法購買的小產權房啟征房屋稅」,每年徵收,給地方財政找個十餘年的稅源。
能去買小產權房的,除了少量投資客多數是因為沒錢買商品房的,圖的就是便宜,也不用背貸款還月供。
要給地方財政找稅源,孟專家沒建議從周公子那種有五六套房子的去徵稅,反倒向小產權買家開刀;
他不建議向上向高收入群體尋求稅源,反倒向下向收入較低的群體找創收。
這不就是典型的損不足而補有餘嗎,不但沒縮小貧富差距反倒在助推馬太效應。
經濟大環境不好,都說勒緊褲腰帶,但5家銀行人均月薪超4萬五、
6大行
人均月薪2萬六七。
這裡有很多人是真的在勒緊褲腰帶,但也必然有人始終腰纏萬貫。
未來幾年可能是最關鍵的幾年,也是最難的幾年。
而顯然,最底層面臨的壓力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