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述三個故事,讀完之後你就明白,這樣的國家,想不強大都難。
1.以國家的名義固守誠信
1756年,一個帶有皇室血統的女子,為英國貴族諾森伯蘭公爵生下了一個男嬰,這個私生子的名字叫詹姆斯·史密森。這孩子天賦過人,思維敏捷,2l歲便從牛津大學畢業,22歲即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儘管如此,私生子的身份卻一直是他無法擺脫的印記,一直是別人諷刺和打擊他的笑柄。在一次盛怒之下,他對他的老父親發誓說:「我會讓自己青史留名,即使將來人們把諾森伯蘭這個貴族姓氏忘得乾乾淨淨,也會永遠記得我的名字。」
為了兌現自己的豪言,他非常努力地鑽研科學,最終成為英國著名科學家,三方晶系礦物里的「菱鋅礦」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真正使他的名字永垂千古的卻是來自一次捐贈。
1826年的一天,70歲高齡的史密森先生寫下一份遺囑,表示自己死後將把所有遺產留給唯一的侄子,但是如果侄子死亡並且沒有後代的話,遺產將贈給遙遠的美國政府,用於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一個「致力於知識創作和傳播」的研究學會。
三年之後的1829年,這位可敬的老人在義大利與世長辭。不久,他的侄子居然年紀輕輕也隨他而去,而且沒有後代。仿佛一切都是造化使然,一如他當初所言——人們可能真的要把諾森伯蘭這個貴族姓氏給忘記了。不過,接受饋贈的美國人並沒有忘記他,當時的美國總統傑克遜特地派外交官理察·臘思千里迢迢地趕來,帶領專員們在英國法庭和英國人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遺產戰。整整兩年後,美國人終於取得了史密森先生的遺產,變賣了508318美金。在當時,這筆錢買一座小城鎮都夠了。
美國政府最初是準備落實史密森的遺囑的,甚至國會為此還專門通過了一部學會組織法。但可惜的是,美國政府最終卻將這筆錢用於購買債券,最後也不知道美國政府的投資師怎麼搞的,居然投資失敗了,血本無歸。這個事情差點就這麼不了了之了。但就在這時,曾經當過美國第六任總統的約翰·昆西·亞當斯以一名普通參議員的身份,站出來振臂疾呼,強烈批評這種不講誠信沒有責任感的行為,認為這樣辜負了一個滿心赤誠的朋友對美國的期望。最後,國會再次立法,並連本帶息地恢復了那筆財產,一同用於成立史密森學會,在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建造了一座以史密森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龐大博物館群。這座龐大的博物館群如今擁有16座大型博物館,一座美術館和動物園,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群之一。為了表示對史密森學會的重視,做到絕對的開明和誠信,學會的董事會至今都由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副總統、3名參議員、3名眾議員和6名非官方人士組成。
在此間還發生一段插曲,在史密森先生離世74年後的1903年,義大利政府準備徵用史密森先生遺體所在的墓園的土地。美國政府知悉情況後,連忙派出特使帶領海軍儀仗隊,以高規格前往義大利迎接這位老朋友的靈柩。據說,那天史密森先生的棺柩上被儀仗隊員輕輕覆蓋上鮮艷的美國國旗,而此時,憂傷的港口忽然飄起了細密清涼的小雨……
史密森的靈柩被運回美國,安葬在史密森博物館總部所在的史密森學會大廈。在這座極具歐洲中世紀風格的城堡里,史密森先生終於安然睡去,不再流浪,供無數遊客反覆瞻仰。他的陵寢與史密森博物館群,連同那面飄揚的美國國旗,成為一座誠信的豐碑。
這份誠信,並非來自個人,而是來自一個國家。這個龐大的集體,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把對捐贈者的守信貫徹始終,讓所有良善者仰之彌高,心懷感動。讓所有不講誠信的流氓,頓現原形,淪為人渣。
2.讓契約精神深入骨髓
這是一個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故事。
在紐約河邊的公園北部,有一座陵墓,這裡埋葬著美國的第18屆總統,南北戰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帥的格蘭特將軍。陵墓高大雄偉,莊嚴簡樸。陵墓的後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綿延到陡峭的懸崖邊。
在格蘭特將軍陵墓的後面,更靠近懸崖邊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它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只有一塊小小的墓碑。
那是一座極小、極普通的陵墓,在其他任何地方,人們都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但在墓碑和旁邊的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用生命傳遞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1797年,一個5歲的小男孩,不慎從懸崖墜落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絕,在自家的土地上為孩子建了一座墳墓,以便和心愛的孩子朝夕相伴。這是一座極小、極普通的墳墓,沒有人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數年後,由於家境原因,這對夫妻不得不將這塊土地轉讓給他人。因為孩子的墳墓無法遷走,他們和這塊地的新主人簽訂契約,寫明孩子的墳墓將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保留。
滄海桑田,世事變幻,這片土地在後來的歲月中,多次轉賣,換了好幾個新主人,就連孩子的名字也早被世人遺忘,但根據一個又一個買賣契約,孩子的墳墓卻一直被完整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一百年過去了,到了1897年,這片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將軍的陵園,政府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
無名孩子的墳墓,在政府手中依然被完整無損地保留了下來,成了格蘭特將軍陵墓的鄰居。
偉大的歷史巨人之墓和無名小孩之墓毗鄰而居。
又一個一百年過去了,到了1997年,是格蘭特將軍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兩百周年。
為了緬懷格蘭特將軍,當時的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裡,他同時還做了一件被眾人稱道的事情,親自撰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並把它刻在木牌上,豎立在無名孩子的墳墓旁邊。
在一個連帝王陵墓都要挖掘的國家,你無法想像美國人居然會為了一份契約,永遠保存一個無名孩子的墳墓。
具有這種契約精神的國家,將永遠屹立不倒,贏得國民發自內心的敬愛。
真正的強大,不是像精神病人一樣地叫喊,厲害了我的國。而是信守誠信,贏得普世的尊重。
3.規則的基點是眾生平等
1764年10月14日的深夜,美利堅合眾國。
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圖書樓。樓里珍藏有哈佛去世時捐贈給哈佛大學的圖書,是哈佛大學的鎮校之寶,這些書籍在大火後全部化為灰燼,讓所有哈佛人無不為之深感痛惜。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在火災後發生了。大火發生前,17歲的約翰違反校規,把一本《基督教針對魔鬼、世俗與肉慾的戰爭》的書私自帶出了館外,拿回宿舍閱讀。
第二天當他意識到自己從珍藏館帶出的那本書,已是唯一存世的孤本的時候,他陷入了巨大的道德詰難之中。最終,他敲開了校長霍里厄克的辦公室,把稀世珍寶的孤本交還給了學校。
霍里厄克校長用顫抖的雙手接過圖書,眼裡閃現出激動的淚花,心懷感激地說:「謝謝你為學校保留了這份寶貴的遺產。」
然而兩天後,學校貼出告示,根據相關校規,勒令約翰同學退學。
在哈佛大學的校史中有這樣一段歷史。多年前,有個叫哈佛的英格蘭牧師在他的遺囑中,將其擁有的一塊地皮和250本書捐贈給一所學院,這所學院後來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哈佛大學。哈佛大學一直將這250本書珍藏在學院的圖書館內,並規定學生只能在館內閱讀,不得將書帶出館外。霍里厄克校長就是依據這條校規勒令約翰退學的。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紛紛出面為約翰求情。霍里厄克校長表情凝重,對提出異議的人說:「我感謝約翰,他毫無隱瞞地將圖書還給學校。我讚賞他的誠實,但我又不得不遺憾地讓其退學,因為他違反了校規,我必須對學校的制度負責。」
這就是規則意識,一種人皆服從的契約精神。所以有人說:「先有哈佛,後有美國。」霍里厄克校長堅守哈佛的辦學理念:讓校規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約翰被勒令退學後,並沒有仇恨哈佛。他於第二年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最終成為美國數一數二的大律師。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後,他加入托馬斯·傑斐遜的團隊,直接參與了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美國歷史上。約翰是被哈佛開除的學生,但卻成為踐行哈佛精神的優秀代表之一。
有了契約,就有了規則,有了規則就會有文明,文明就是眾生平等,沒有特例。這種眾生平等的立國精神,會引導社會走向和諧,步入穩定。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