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人許多權力悄悄消失…

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1983年,當時正值全國開展「清除精神污染」,反對倡導人道主義、反對接受市場經濟理論、反對提倡藝術美學的自由主義傾向,社會氛圍極度緊張。

自由亞洲電台文章稱,陳奎德和另一位博士生先是收到了休學三個月的通知,要求他暫停博士學業,重新學習馬列主義。但就在他等待更嚴厲的處罰時,事情又奇蹟般地發生了變化——清除精神污染只「運動」了二十八天便宣告結束,他們因禍得福,名聲大燥,「結識了非常多的學界朋友,所謂自由化思想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他後來成為1949年後西方哲學史專業的中國第一位博士。

畢業後,陳奎德留校任教,後來又接任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任上海《思想家》雜誌主編,參與了一切可以參與的改革,直至1989年,去國,被迫流亡。

陳奎德的八十年代,可以說是許多中國人八十年代的縮影。有希望,有動盪,有壓迫,有熱血,直至「結束了在中國的一切」。

中國民主活動家王軍濤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我覺得不存在什麼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如今大家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懷念,在他看來並不符合現實,「那時候知識分子對鄧小平也是非常不滿意的,對趙紫陽也不滿意,只是對胡耀邦還是比較滿意。」

1980年的苦戀風波,開啟了中國持續至今的電影審查制度。

中國人民對土地的私有權,是在1982年的憲法中失去的。

一同消失的,還有「通信自由」和「罷工自由」。

伴隨著許多權利的悄悄消失,還有一些權利是人民自發爭取來的,並不是政府主動而為。

中共中央黨校前教授蔡霞形容,1980年代的形勢是「只有一條門縫,老百姓就能努力擠開一扇門」。

王軍濤回憶說,「當時一直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也是一直被打壓的。比如魏京生、王希哲都不只被判了刑,而且是判了重刑。我們這些在高校中的人雖然倖免於難,但是八十年代的政治清洗運動一直沒有斷過,而且每次都有一大批人受衝擊。」「共產黨沒有一天是好的時候,一直也沒有變。」

著名異議人士胡平說,「之前對鄧小平的歷史評價確實過高。」粉碎「四人幫」與鄧並沒有什麼關係,平反文革冤假錯案、真理標準大討論等糾正毛時代最大錯誤的動議,鄧也不是第一推動者。

在蔡霞看來,六四前的80年代,鄧小平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順水推舟,雖然沒有主動發起任何改革,但也沒有阻攔;二是為中共在當時道路的合法性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當於給老百姓自發的一些新的經濟現象蓋了一個合法的印章。」

陳破空的八十年代,是意氣風發、無所畏懼和「極度天真」的。

1985年,他和十名同濟大學同學寫信給胡耀邦,要求政治體制改革。四個月後,胡耀邦真的派人到學校來,與他們進行了座談。

他後來搞民主啟蒙,帶領上海高校學生上街遊行,「也沒想過要害怕」,「從沒想過居然還會倒退,沒想過他們完全是反動的,還可以反攻倒算,還可以專制復辟。」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05/211117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