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經濟制裁可反制中共? 英專家:需及早爭取國際共識

受烏克蘭戰爭影響,如何有效運用經濟制裁嚇阻或反制侵略、以及相關作為可如何運用於台海情勢變化,在國際間引發討論。英國專家指出,台灣及盟友夥伴有必要儘早就相關議題積極尋求建立國際共識,包括說服所謂的中立國家。

烏克蘭戰爭影響,如何有效運用經濟制裁嚇阻或反制侵略、以及相關作為可如何運用於台海情勢變化,在國際間引發討論。英國專家指出,台灣及盟友夥伴有必要儘早就相關議題積極尋求建立國際共識,包括說服所謂的中立國家。

英國專家指出,如果要經濟制裁中共,必須及早爭取國際共識。圖為中國出口貨櫃。美聯社

英國智庫「地緣戰略理事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印太區域研究員沙金特(Gray Sergeant)今天在倫敦發表報告「第一島鏈的危機與挑戰:英國的回應」,會後接受中央社採訪。

英、美等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及歐盟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後,陸續實施一系列對俄經濟制裁和出口管制,但第三地轉運等規避手段依然盛行。

回應相關現象,除了官方及研究單位持續調查分析不斷演化的規避行為樣態,尋求改善既有的預防管控和反制措施,G7與歐盟9月下旬更首度發布聯合指引,主要目標即包括提升企業界對俄羅斯規避手法的認識、強化風險識別能力,並提供資源協助企業落實盡責調查和法規遵循。

中央社詢問,儘管有意見認為可透過經濟制裁嚇阻或反制中共升高台海局勢,烏克蘭戰爭顯示,屆時或許有不少國家地區會以「何必賠上自身經濟利益」、「難以調查和防堵第三地轉運等制裁規避行為」及其他理由,消極應對或積極抵制相關倡議,這該如何解決。

沙金特說,所謂的中立國或第三地不參與國際制裁,這確實是一大問題,但也凸顯贏得國際論述戰、建立國際共識的重要性。各國若未能被台灣及其盟友夥伴的論述說服,自然不會遵守恐傷害自身經濟利益的措施,外交領域的作為因此十分重要。

至於傳出前總統蔡英文訪問英國的計劃因為英國官方考量外交大臣即將訪中,而被迫「延期」,沙金特說,英國官方應向中方表明,在英國體制下,政府不干涉國會事務,國會議員有權自行決定與誰互動、訪問哪些地方。

沙金特指出,英國政府必須畫出清楚界線,勿讓中方有機會以英國國會議員令北京「不開心」為藉口,威脅英中關係穩定。

沙金特在報告提出一系列英國可用於嚇阻或反制中共升高台灣海峽局勢的外交、經濟及軍事能力,並指出英國首先必須向中方傳達訊號:英方有能力、也有意願使用相關工具。報告並提到綜合運用外交、經濟和軍事手段的重要性。

其中,在建立國際共識的挑戰方面,沙金特示警,相較於南海議題有廣被各國接受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等有助「明辨是非」的法律及認知框架,在台灣議題上,要各國統一口徑可能較難。

此外,聯合國大會若出現譴責中共對台採取侵略作為的決議案,即便表決通過,其正、反票數差距可能不至於超過譴責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的2022年3月聯大決議。

在經濟措施方面,報告指出,制裁和出口管制可針對在科技與技術方面特別依賴G7國家的中國產業領域及企業精準打擊,例如航太產業。

金融制裁也可望重創中國。分析顯示,將中國4大銀行逐出國際美元支付系統,受影響的對中貿易和投資額懼高達3兆美元。倫敦金融城可在限制人民幣的國際流通扮演重要角色;中國持有的外幣和外國資產也可以是打擊目標。

不過,中國近期勢必會持續採取措施,以確保自身對經濟制裁的防護力,既有例子涵蓋推動供應鏈「去美國化」的「強化自主」政策、發展以人民幣為基礎的國際大宗物資貿易體系等。

對有意實施對中經濟制裁的國家而言,可能遭遇的挑戰則包括一旦中國面臨經濟困境,不同於自由民主國家,北京當局可用於壓制民眾不滿的手段更多、更無情,且難以受約束。

此外,實施制裁的國家也得承擔成本,例如限制對中貿易恐衝擊英國消費市場。考量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參與程度,對中制裁預計將比對俄制裁對更多國家造成更大衝擊,而相較於俄羅斯,中國也更有條件對各國發動「反制裁」。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23/211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