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川普二期政府預告的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強化,輿論愈發擔憂海運物流量會出現長期減少。在對華「炸彈關稅」正式實行前,今年三季度(7月至9月)集中的出口需求激增,海運雖然享受到了「閃現特需」,但在川普上任(2025年1月20日)後,海運需求可能會急劇下降。
緊張的海運業界稱:「從長遠看,需要應對川普帶來的海運不景氣。」之前已經經歷過一次。川普一期政府當時(2017年至2021年)因美中貿易糾紛,全球貨櫃船物流量迅速縮水。特別最近主要海運公司都訂購了大規模船舶,如果再遭遇貨櫃船供應過剩,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蕭條行情。
海運業雖迎來短期繁榮,但不確定性大增
最近一個月間,從亞洲開往印度的貨櫃船運費翻了一倍。隨著中國至美國的「集中出口」激增,連投入印度航線的船隻也全部動員了起來。主要航線之一的中國上海港到印度西部孟買尼赫魯港的貨櫃船Spot(非定期運輸合同)運費從1 TEU(1 TEU=一個20英尺貨櫃)800~900美元上升到1600~1900美元。
眼下海運業因為來自中國的集中貨運量而迎來了短期繁榮。7月,美國的自華進口物流量為102萬TEU,創下以月為單位的歷史峰值。由於製造業完成品主要用貨櫃船運輸,海運業因此迎來繁榮。據海運諮詢企業Sea-Intelligence稱,今年第三季度主要航運公司的營業利潤約為170億6000美元(約合23萬8800億韓元),同比增長了600%。分析稱,原因是考慮到川普再次當選的可能性,大批貨物趕在貿易壁壘提高前完成出口。經營亞洲至美洲路線為主的HMM僅今年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就達到了1萬4614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5.5億元)。
如今隨著川普二期政府提高貿易壁壘成為既成事實,加劇了外界對物流量減少的擔憂。尤其川普曾宣稱將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從長期來看,美中貿易物流量可能出現驟減。
川普一時期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在關稅提高前夕,提前出口需求暴漲後,物流量減少導致海運業陷入低迷。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稱,2017年川普政府執政第一年的全球貨櫃物流量增幅為5.7%,之後美中貿易戰正式爆發,2018年增幅降至4.4%,2019年進一步降至2.2%。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梁鍾敘(音)解釋稱:「成為貿易糾紛對象的商品主要是完成品,因此運輸完成品的貨櫃船受到的影響最大。」
需應對可預見的供應過剩風險
繼川普風險之後,海運業還需應對「供應過剩」的風險。今年全球新的船舶載重量(船舶能裝載的貨物量)供應量約為305萬TEU,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隨著在新冠大流行時期積攢了大量現金的海運公司開展「規模經濟」競爭,開始大規模訂購和投入新船隻,而且這一走向未來幾年還將持續。業界預測,2022年至2025年的年均船舶載重量將增加7%,但貨櫃物流量僅增加1%,將出現供應過剩的情況。
過去會通過廢棄舊船減少船舶載重量來加以應對,但最近「新船」數量大增,上述措施難以奏效。如果導致最近運費上漲的「紅海事態」得到解決,長途繞行路線減少,也將導致運費下降。韓國貿易協會研究員玉雄基(音)預測稱:「2025年,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增速都將出現同比放緩,海運需求的增加也將受到限制」,「貨櫃海運市場的結構性供應過剩現象凸顯,海上運費下行壓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