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旅客可在當地自助簽注機中心辦理「一簽多行」簽證。港台圖片
在李家超「成功爭取」下,作為解決香港經濟困境的重藥「一簽多行」,即深圳居民到香港的「自由行」,周日(1日)起恢復「一簽多行」,除了深圳戶籍居民,更擴展至持有居住證的非深圳戶籍居民。香港政府及零售飲食業界引頸以待,到底今次能否如以往般可吸引大批中共國旅客到港「救救命」?本台綜合多家香港傳媒報導,在恢復「一簽多行」的首天,未見有大批深圳旅客蜂擁到港。
《港台》報導在深圳福田其中一個自助簽注機中心,早上有不少人到場辦理簽注;亦有人因為首次簽注不能在自助機辦理,要待星期一到人工櫃位辦理。有深圳居民表示,恢復「一簽多行」後,來往香港方便很多,加上香港住宿成本貴,因此會選擇即日返回深圳。
港府嚴陣以待,已要求各交通工具預留車輛和人手,港鐵亦會隨情況調整班次;但據《有線新聞》報導,在羅湖口岸,早上到港墮胎與以往相若。至於以往水貨客聚集點上水,又有否回復「昔日光輝」?據《香港01》報導,月旅客成功申請簽證後即日到上水購物,但上水「水貨街」一帶則墮胎稀疏,藥妝店老闆亦指未見墮胎大增,但寄望「一簽多行」令生意起死回生。
黨媒《大公報》則大力吹噓,指記者在銅鑼灣見到遊客多了,街上人頭涌涌。
一簽多行間接引發中港矛盾於2015年取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新措施不但對香港旅遊、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帶來支持,也促進港深兩地人員更便捷暢達的雙向往來。他承認本地消費和服務輸出表現仍須進一步提升,指中央政府一系列支持本港的措施,將為本港經濟增添活力。
深圳「一簽多行」的簽證方法於2009年實施,本意是挽救香港在金融風暴後的疲弱經濟,持證者可以一年內無限次出入香港。措施推出後,的確令經濟復甦得快,但更深層次的是水貨客入侵、搶奶粉、旅客太多令港人生活受影響,加劇了中港矛盾,最終由時任特首梁振英向中央提出取消「一簽多行」,並於2015年4月落實。
在疫情過後,雖然沒有了一簽多行,但換來的是一周一行,但香港均未見如以往般有大批中共國旅客來旅遊,再加上從通關後至今可看到,中共國人出外旅遊的模式已改變,不再是以購物為主,反而著重深度游,更有不少年輕人專程來港「窮游」體驗一番。故此,李家超這招舊瓶舊酒的措施成效有多少?一兩個月後將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