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朝陽在財經論壇上表示今年大環境不好,人們焦慮感明顯,很多人一畢業就處於負債狀態,不能也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所以他建議年輕人管好現金流,不要負債,不建議「掏空六個錢包」消費。
這幾年,「掏空六個錢包」是個流行說法,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全沒放過。這其實是一個特別悲劇、特別糟糕的狀態,但就像中國社會的許多事情一樣,它又被賦予了很大的「悲壯感」,而且免不了「壞事變好事」,甚至有人將之視為「中國人重視家庭」的證據。
如果一代年輕人中的大多數都無法依靠自身努力實現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哪怕只是世俗眼光的美好生活,比如「人不能沒有一套房子」),那麼他們的父輩和祖輩要考慮的不應該是掏空自己的六個錢包,而應該是「我們做錯了什麼,才讓年輕人面對這樣的社會」。
在中國社會,許多父母和老人都會將「我為孩子辛苦了一輩子」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他們對「養育」這個詞的衡量就是房子和存款,簡單點說就是「錢」。在這種社會語境下,即使是「掏空六個錢包」去換一套房子,也是一種證明「一切為了孩子」的認同甚至「榮耀」。
在「掏空六個錢包」的同時,無數人以「為了孩子」的名義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多年前,我在一個場合遇到一位母親,她很動情地說自己的人生全是為了孩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她舉了一個例子,說自己從未單獨進過電影院和博物館,都是陪著孩子去,「一來捨不得電影票錢,二來也沒有這個時間和心思,作為一個母親,只顧著自己玩是可恥的」。
這個說法有點像中國人非常喜歡的那種敘事模式,比如「自從有了孩子,自己再也沒有吃過雞腿」,還有那個流傳多年的「媽媽一直吃魚頭,其實不是喜歡,而是要把魚肉留給孩子」的故事。
這些讚頌自我犧牲的說法和故事,真的很偉大嗎?我持懷疑態度。因為在那位母親說自己從未單獨進過電影院和博物館時,我看到了她孩子眼中的尷尬,甚至帶著些恨意。從世俗眼光來看,她的孩子很優秀,但從「人」的角度來看,她的孩子顯然背負著很沉重的壓力,沒有任何鬆弛感可言,這種壓力很可能來自母親,因為他不管做什麼,第一時間都先看看自己的母親,說完話之後,也會習慣性謹慎小心地望向母親,生怕自己說錯了什麼。
如果作為父母,將放棄自己的人生視為付出的必然代價,孩子所背負的壓力可能無法想像。同時,如果父母都沒有經歷過正常的人生,又拿什麼來作為孩子的榜樣呢?
與此同時,許多父母和長輩基於這種代代相傳的穩定意識,習慣謹小慎微。他們對「適應社會」的理解,往往是只適應低標準,最常見的說法是「不管環境有多惡劣,你都應該學著適應」「這個社會就算有再多問題,你也要學著適應」「哪裡都有好有不好,你要適應,要學著忍受」……都是在強調面對糟糕的環境時學會適應,有幾個家長會跟你說「尊重自由、尊重個人權利是世界文明的主流,你要學會適應」?
所以,這種謹小慎微,恰恰說明中國家庭教育的「適應社會」本質上是「無底線適應」,只強調適應社會糟糕的那一面。說白了就是「你掉進糞坑了?那不要想著爬出來啊,你這是不適應的表現,你要好好在糞坑裡呆著,學會在糞坑裡呼吸、吃飯和生活,這才是適應。」但正常人的適應社會,不是應該努力從糞坑裡爬出來,呼吸正常空氣嗎?
我經常強調一句話:一代人越是強調「無底線適應社會」,就越會給下一代人帶來更難適應的社會。
「掏空六個錢包」也印證了這一點。很多人並不明白,正是因為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正是因為謹小慎微甚至縱容一切邪惡,才會出現要掏空六個錢包為了孩子的事情。如果將價值觀和常識放在第一位,努力改變社會,就不會讓孩子陷入「掏空六個錢包給首付」的境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很多人覺得自己自我犧牲,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面對的社會卻越來越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代代人並沒有真正為孩子做應該做的事情。所謂「為孩子付出一切」,很多時候不過是在糞坑裡「適應社會」的人將孩子死死摁在糞坑裡,不准他爬出去。
教育孩子在公共汽車上見到小偷千萬別聲張的父母,年輕時批鬥老師甚至批鬥父母如今卻天天說「過去風清氣正」的老人,張嘴就是「女人三十歲還沒結婚就沒人要了」「女人不生孩子就像母雞不下蛋,等於沒有用」「沒有編制就等於沒有正經工作」「你不結婚就是自私就是對不起父母養育」的那些人,即使真的為孩子掏空錢包、付出所有的時間,也不值得讚美,因為他們連「人」這個字都配不上。
為人父母,要時常想想自己能為孩子留下什麼,錢當然重要,但比錢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錢會花完,也未必能夠抵禦通脹或者更大的風險,但有些東西卻能支撐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