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的【404文庫】欄目中,我們將選讀過去一周中引起輿論關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青年志Youthology|李厚辰:無差別傷害事件,只能用「經濟下行」來解釋嗎?
11月中下旬,在中國各地出現了多起無差別傷人極端事件。面對這一情況,微信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發布了一篇由媒體人李厚辰撰寫的文章,對這些無差別傷害事件進行反思。該文很快便被刪除。
作者寫道:
對於最近的案件,必須承認一點,我們幾乎什麼都不知道。所有信息都來自於官方公告,但公告對事件只存在「定性」,而不存在「挖掘」。
過去的社會事件,尚有調查記者深度挖掘,勾勒出犯罪者的完整生活軌跡與成長環境。例如「吳謝宇弒母案」和「魯榮漁2682號慘案」(也稱「太平洋大逃殺案」),都通過調查記者的深度報導,揭示了大量細節。這些細節雖然未必能直接給出社會問題的答案,卻為理解極端事件的發生及其背後的可能成因,提供了重要線索。
如今大眾很難再看到這樣的報導。
因此,公眾可以知曉的信息非常有限,有限到甚至難以確定其動機。
即使是有自白書的案件,公眾距離真相仍然遙遠。那麼那些沒有自白書的案件呢?現狀是,很多壞事接連發生,但為何發生?一個籠統的解釋是,經濟下行與社會矛盾加劇導致了這些問題。這種解釋看上去「絕對正確」,卻無助於當下的行動,因為它將問題的解決寄託於一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的目標:經濟復甦。
無差別傷害事件,只能用「經濟下行」來解釋嗎?又或者,在經濟復甦之前,我們還可以具備哪些理解的視角?
無差別攻擊是社會困境浮出海面的冰山,冰山之下是根深蒂固的頑疾。我們當然可以放棄理解個案,將無差別襲擊視為當前重大社會問題中「必然湧現」的極端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這恐怕也是唯一的解釋路徑。
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最簡單的答案似乎是經濟繁榮、分配合理、福利體系健全。但遺憾的是,這也是最無助的答案。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對這個問題抱有深深的憂慮和悲觀,因為我意識到,在無差別攻擊事件的背後,是一個規模更為龐大且絕望的中年人群體。
我們對「冰山一角」都缺乏深入的了解,更遑論提出針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有效對策。但這並不令人意外。縱觀歷史,有許多問題在短期內註定無法解決。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遠多於答案,這也正是我的疑慮所在:公眾和社會層面掌握的信息實在太少,而透明度才是一切解決方案的基礎。
這或許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問題本身固然嚴重,但它也可能被更大的社會問題所掩蓋或限制,進而陷入無解的惡性循環。
二、有病要讀書plus|現在你娃校門口的保全越多,說明你的社會地位越高
微信公眾號「有病要讀書plus」作者同樣發布文章對愈發頻發的社會傷害事件中缺乏深度報導進行質疑,但文章也被審查。
文中寫道:
有段子說,現在你娃校門口的保全越多,
說明你的社會地位越高,
這種地獄級笑話,我是笑不出來的。
無差別襲擊陌生人的新聞,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
讓你根本無心評論,
只能陷入恐懼、無力和悲痛中。
沒有更複雜的道理了。
任何關心這個社會的人,
都知道發生了什麼,
成因是什麼,
也知道等待社會的是什麼。
無需再強調常識了,
你防不住一個決意不想活的人。
嚴刑峻法、各種機構媒體喊話「零容忍」,
或許會嚇退一些人,
降低暴力發生的機率和破壞程度,
但一個幻滅了、魔障了、放棄了的人,
沒有任何系統可以預防。
社會從來就是如此脆弱。
人類社會得以正常運行,
建立在所有人絕對的理性預期之上,
你每天出門上路,你會默認每個人會紅燈停、綠燈行,
你罵那些暴徒兇手是變態,是惡魔,是畜生,
你心裡很爽,但是毫無用處,
你把兇手非人化,是例外的人渣和變態,呼籲殺罰懲戒,
社會不但甩棄了責任,沉醉於情緒宣洩和道德快感,
更是再一次放棄了保護自身安全的機會,
除了嚴肅地理解和研究人的動機,別無他途。
要深度報導!要深度報導!要深度報導!
很殘酷的是,人們真正的心理底線,
並不是出於社會公義的「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而是「(我)已經掙了這麼多錢,擠進了一線城市中產社區,
為什麼(在我身上)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人們用腳投票,為了下一代的安全甘願繼續埋首於生活的重壓,
做奶粉難民、疫苗難民、空氣難民。
人們也會集體誦念那段著名的經文:
「起初他們追殺xxxx,我沒有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xxxx,我沒有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xxxx,我沒有說話……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樣念誦的時候,仿佛大家真的開始反思「我沒有說話」這件事。
但其實不是,大部分人的重音落在最後那句:
「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拉響警報?
守門人怎麼不見了?
一場公共危機的發生,
必定是每一個環節的層層失守,
最終無人可以自外其間。
無論你身在何處,
在這個系統里,
不要躲,每一個人都是守門人。
三、竹不倒|記者被打,是讓人恐懼的開始!
「經濟參考報」兩名記者在安徽調查高鐵建築材料造假的問題,結果遭遇了襲擊,手機被搶,一名記者的右手受傷。一名現場負責人對著鏡頭,囂張的說道,手機是他扣的,打記者是他的下屬。記者以為自己被打了,手機也被搶了,總該讓自己走了吧?對方稱:逮到現場了,我能讓你們走嗎?明目張胆的恐嚇,威脅。這句話,極其可怕。打完了,手機也搶走了,還不讓別人走?要幹什麼,非法拘禁?繼續傷害?
上面這段文字來自微信公眾號「竹不倒」發布的遭到404的文章《記者被打,是讓人恐懼的開始!》,該文繼續寫道:
如果新聞工作者的安全不能保障,誰還敢去挖掘那些隱藏的真相呢?一石驚起千層浪。事情剛傳出風聲,立刻就衝上了熱搜。
要知道,「經濟參考報」是新華社旗下的媒體,所以很多聲援兩位調查記者的其他媒體,也都強調了這個關鍵詞,「新華社主管主辦的《經濟參考報》記者王文志、程子龍在安徽被打了……」
這當然沒說錯,但難道「不是新華社旗下媒體的記者被打了,就可以不關注不處理了嗎?」
或許大量的媒體並不是想表達「新華社的記者你們都敢打」這個意思,他們只是希望加上那幾個字,能儘快引起網上人們的關注,獲得輿論支持,幫助記者的同時,嚴懲襲擊記者的人。
這是合理的,但這樣並不好。多來上幾次,有的人就會把其他報社的記者被打,理解成「還可以接受」,或者「並不可怕的事情」。
那麼後果就是,記者、調查記者的數量繼續減少,就算不減少,他們能做的事情也會繼續減少。
至少他們不會再去惹中鐵了。
所以別看這一頓襲擊毒打記者的事情曝光上了熱搜,或許也會得到比較好的處理,但是有些人殺雞儆猴的效果已經達到了。打人嘛,也沒有造成什麼惡劣的實質性傷害,處罰會有,但絕不會是那種痛徹心扉的處罰。
可記者被打了是事實,更多的記者只能被迫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像媒體說的,他們可是新華社的記者,他們都被打了,那普通媒體的記者還可能敢調查這類事件嗎?
尤其是南方系的媒體,說不定被打完,還要被網上那些無腦的人罵兩句「境外勢力,活該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