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法國泛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NFP)提出的不信任動議,法國國民議會以331票VS288票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就這樣,僅存在了90天的巴尼耶政府,倒台!
這是自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任期最「短命」的一屆政府,也是60多年來法國政府首次因不信任投票而被推翻,馬克龍任期又創造了法國歷史。
法國國會現有三大勢力,極左翼政黨新人民陣線(NFP),勒龐領導的極右翼國民聯盟(RN),馬克龍的左派復興黨聯盟(ENS)。
這次是新人民陣線和勒龐的國民聯盟聯手,以絕對多數的議員投票支持率否決了馬克龍任命的總理內閣提案。
本次事件的導火線是總理巴尼耶為推動「社保預算案(PLFSS)」的通過,冒險激活憲法第49條第3款,即允許政府在議會中直接強制通過某法案,無需議會表決。
如果議會的反對黨沒有提出不信任動議,那麼此法案將被直接採納成為法律,這個條款的直接後果是將法國政府的權力被放大。
就算國民議會的反對黨提出不信任動議,也要的得到289票以上的多數票,才能否決,但否決的直接結果是現任政府將被迫下台。
這次法國總理的提案無疑是「你死我活」的賭博,但結果是自己賭輸被幹掉了,也許他也沒有料到極左翼和極右翼能空前聯手合作。
巴尼耶如此冒險,其背後是法國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社保赤字持續擴大,需要「社保預算案(PLFSS)」裁減財政開支增加稅收。
巴尼耶上任後不久就提出了一項預算,承諾削減600億歐元的財政赤字,讓法國財政恢復正常。但由於馬克龍的執政黨在議會缺乏多數席位,他的預算方案在這之前就被極左翼和極右翼反對派否決,並多次調整方案。
已經沒有退路的巴尼耶政府不得已挑戰國會,4號破釜沉舟闖關國民議會,最終被挑落馬下。巴尼耶已經於今天前往總統府,向馬克龍遞交了辭呈,不得不說這效率確實是高。
極右翼領袖勒龐還放言:「推翻每一個政府,直到馬克龍辭職」。現在的馬克龍可以說是一個頭兩個大,因為12月7日他還邀請了世界各國政要參加巴黎聖母院的重新開放儀式。
其實,在歐洲的大國之中,除法國以外,德國和英國的左派政府也都面臨極大的壓力。
11月6日當天,自民黨議會黨團領袖宣布,該黨派將撤回朔爾茨政府中的所有成員,這標誌著於2021年底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建的德國「紅綠燈政府」聯盟正式結束,朔爾茨的聯合政府垮台。
英國斯塔默的工黨政府也陷入不信任困境,就在前不久,有反對人士在網上發起重新大選的聯合簽名,在48小時內就有200多萬人響應號召簽名要求現政府重新大選,斯塔默的個人支持率也已經跌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成為最不受英國人歡迎的首相。
目前,歐洲大國中,只有保守派執政的義大利和荷蘭政局穩定。
歐洲的左派日子不好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左派日子也不好過。
目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面臨著跟歐洲同行一樣的遭遇,他的支持率已經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被保守黨候選人領先30%個點,他的政府也面臨著被加拿大人拋棄。
在美國當選總統聲明要給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25%關稅的聲音還沒落地,特魯多就屁顛屁顛的跑到美國海湖莊園拜訪特頭領,甚至一度被嘲諷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讓特魯多任州長。
這邊國內民眾要求特魯多下台呼聲日益高漲,那邊被美國新當選總統無情的打臉,特魯多這臉丟大發了。
2024年美國總統的大選走向,不僅全面影響美國,也衝擊到歐洲等國,英、法、德等堅守基督教傳統價值觀的民眾深受鼓舞,在民意的轉向下,歐洲的右翼政黨的支持率也在快速飆升。
目前的歐洲從左翼輪換到右翼政黨執政的已經有義大利、荷蘭、瑞典、瑞士等國,但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引領歐盟走向的大國依然還在從左到右的激烈較量中。
德國新一輪大選時間提前為2025年2月23日,德國政壇「鐵娘子」魏德爾領導的極右翼德國選擇黨最新的民調支持率為18.8%,排名第二。
但是,看過美國大選的都知道,左派媒體的民調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因為在地方選舉中,德國選擇黨在6月份贏得圖林根州議會選舉,成為二戰後首個贏得州選舉的極右翼政黨。
德國的趨勢,明年2月將見分曉。
還有一個數據可以看出,當前的歐洲在左派多年的領導下所面臨巨大的危機。
根據歐盟最新的人口出生統計數據,2023年在法國出生的所有兒童中,有超過30%的新生兒父母一方或雙方出生在歐盟以外,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法國新生兒父母占比」
也就是說,歐盟以外出生的人口在法國總體出生率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其實歐洲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大量外來移民的湧入,不僅消耗了歐洲國家大量的財政資源,同時他們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也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和治安問題。
這邊外來移民無法融入歐洲社會,另外一邊因為長期的被忽視和利益受損,讓歐洲本地人也忍無可忍,在現實的壓力下他們渴望改變,歐洲極右翼的迅速崛起正是當前民意和訴求的體現。
而隨著美國大選的助力,歐洲右轉的趨勢正在加速,一個回歸常識的浪潮正在歐洲快速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