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以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為由,對人工智慧晶片業者輝達(NVIDIA)展開調查。而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則認為,中國政府此舉,就是一種「報復」。
《華爾街日報》引述業界人士說法報導,中國動作旨在向美國傳達,不會沉默面對貿易與科技制裁,特別是回應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下月即將就任,可能對中國展開連串行動。
根據BBC報導指出,輝達曾於2019年宣布以70億美元的價格併購中國的邁倫科技,這是當時輝達歷史上最大一筆的併購案。而當時中國監管機構之所以同意併購,是因為同意向中國供給繪圖處理器,輝達也不會歧視中國消費者,所以才順利通過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查。
但如今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表示,輝達收購邁倫科技一事涉嫌違反中國的反壟斷法。但中國並未針對輝達的行為提出錯誤或違反承諾的說明。而輝達也表示,當時的併購協議,可以在6年後撤銷。
包叔/今天市場巨震,英偉達反壟斷事件導致又一波外資的大規模撤離開始了,之前是美資為主,現在美資已經撤的差不多了,這一波是歐洲、亞洲的資金為主。
英偉達反壟斷事件,結合最近中國的幾個動作:稀土製裁、軍工制裁等等,已經清晰的表明,中國對川普上台的應對措施已經大變:從之前的扭抱纏鬥、見招拆招、被動應對,變成了主動出擊、全面對抗。市場風險陡然上升。
加上最近市場不斷傳出川普一方對中國態度強硬的消息,對中方的要求不理不睬,態度傲慢,幾乎處於無法溝通的地步。目前對中美關係的擔憂已經開始主導交易了。希望能儘快傳出一些好消息來,尤其是與川普政府溝通的新動向。
報導中也提到,由於中國這次的指控,剛好正值美國加強對中國高科技出口限制的時候。美國日前針對包括Piotech、SiCarrier在內的140家中國晶片企業實施嚴格銷售限制,要求相關企業需取得特別許可才能進行交易。
後續中國也迅速反擊,宣布限制向美國出口包括銻、鎵和鍺等關鍵礦物。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這一舉措明確針對美國,標誌著雙方對峙進一步升級。
而輝達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AI)晶片製造商,一直以來都是競爭監管機構的關注焦點。目前輝達市值超過3兆美元,其產品不僅在圖形處理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也成為AI技術發展的核心。
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於9日報導指出,中國已依法啟動對輝達的調查,並指出該公司可能違反「反壟斷法」相關規定。而輝達則回應願意配合監管機構的任何問題。
面對中國的指控,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員劉易斯(James Lewis)則認為,中國針對輝達的調查時間並非巧合,認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報復」。劉易斯也認為,中國政府此舉,其實也代表著中國不願再被動接受美國的制裁。他甚至用「恩怨對決」來形容此事。
中國政府以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為由,對人工智慧晶片業者輝達(NVIDIA)展開調查。(美聯社)
大紀元/中共調查英偉達分析:無實質效果
美國繪圖晶片大廠輝達公司。(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美國圖形處理器巨頭英偉達(Nvidia,輝達),被中共當局以違反反壟斷法被調查。專家表示,雖然對英偉達的調查顯示中共對西方制裁的報復的新形式,但沒有什麼實質效益,也會搬石頭砸腳。
調查英偉達
12月10日(周一),中共監管機構對全球最大的AI處理器供應商英偉達進行反壟斷調查。認為英偉達收購以色列網絡公司邁絡思(Mellanox),可能違反其反壟斷法。
邁絡思是一家以色列公司,主要是乙太網卡、通信、網絡互連設備為主。這項收購完成於2020年4月,北京當時批准了該收購,並附帶對其有利的條件。
這項針對美國科技公司的調查,國際媒體一般認為是美中科技戰的最新升級。
12月2日,拜登政府剛剛對中國晶片設備製造商實施了新的出口限制,新規定還包括限制銷售高頻寬記憶體晶片,這是拜登政府三年來對北京實施的第三輪大規模的出口限制。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這是美國實施的有史以來最嚴厲的管制措施,目的是削弱中國(中共)製造用於軍事現代化的最先進晶片能力。」
當天,中共外交部回應措辭強烈。12月3日,中共商務部全面禁止向美國出售鎵、鍺、銻和其它材料,這些材料對半導體和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至關重要。
9日,彭博社報導,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製造商最近開始限制向美國和歐洲銷售製造無人機的關鍵零部件。
專家:無實質意義或報復TikTok案裁決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表示,美國對中國晶片產業加緊封鎖,從先進位程到現在的成熟製程,又封鎖了透過白手套向台積電下單的渠道。所以中共對英偉達實施的報復做法,大概只是政治上的考量而已。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吳旻洲/大紀元)
蘇紫雲認為,中共對於晶片完全是受制於人,唯一可以說得上的可能是稀土,對高科技電子零件生產有一定的影響。不過這種影響已快速下跌,西方國家在12年前的釣魚島事件後,已經在準備替代方案了。所以儘管現在稀土還是有一些影響力,但已經大不如前了。對北京來講,它的反擊都不太到位。
中國公民法庭律師組負責人梁少華對大紀元表示,前一段時間中共對台軍售的一些美國軍工企業、高管進行制裁,它總把自己想像得美國一樣,但實力和地位遠遠沒法和美國相比,實際意義並不大,更多是政治上的一種宣示。
自去年以來,英偉達先後成為法國、歐盟、美國的反壟斷調查。12月6日,英偉達的商業行為再次成為歐盟反壟斷關注的焦點。
台灣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繡雯。(王繡雯提供)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繡雯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此次調查英偉達,第一是跟隨在美國、歐盟之後,以「反壟斷」的名義,調查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獨占情形。從這裡可看出,中共現在不敢也不能直接處理英偉達,所以需要借用歐美情況來正當化其舉動。
她接著說,第二,單以本案來說,為何4年前中共政府同意英偉達有條件收購以色列公司「邁絡思」,現在卻轉而認為有「壟斷」嫌疑?這顯然是在找藉口,可能是為了反擊美國最近新一波對中出口限制。但是中共的反擊力量有限,在目前中國還需要大量先進AI晶片的情形下,不能對英偉達大刀闊斧處理,只好找這種理由來報復美國。
儘管在國際媒體多認為這是美中科技戰的最新升級,但在中文輿論圈中,有很多評論認為,這更可能是對TikTok敗訴的報復。12月6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院剛剛判TikTok敗訴, TikTok必須分拆或賣給美國企業。
前中國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合規官梁少華資料照。(馬尚恩/大紀元)
梁少華表示,從時間點上來說,大家肯定它是對TikTok的一次報復行為。TikTok案的美國法院判決中,把中(共)國列為敵對國家。敵對國家這個詞,之前美國只用於伊朗、朝鮮、俄羅斯,沒有把中(共)國列入。
「但這個判決來說,它明文說中(共)國是敵對國家,是不是意味著本來就是中美已經是敵對關係?未來會不會決裂,可能會發展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狀態。」
中共的報復是泡沫打泡沫
無論處於何種目的,中共對目前AI晶片巨頭英偉達公司調查的影響,都遠遠超出了這件事情的本身。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是對美國出口限制的精心回應,表明北京欲反擊華盛頓的行動。
自2020年以來,中共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國家安全和所謂反制裁之類的法律,但對美國科技公司的態度相對謹慎,從去年開始,事情發生了變化。
去年5月份,中共當局以美光公司產品存在較嚴重網路安全問題隱患,禁止在大陸關鍵基礎設施中使用美光的晶片,首次對美國企業進行審查。
這可能代表著在回應美國制裁措施上,中共做出轉變,將審查作為報復工具。
2023年5月21日,中共網絡安全監管機構通告,美國半導體巨頭美光科技未通過國家安全審查。圖為美光位於上海的一棟建築。(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王繡雯認為,對英偉達的調查,顯示中共對西方制裁的反擊開始出現新的形式,即「你如何對待我的企業,我就如何對待你的企業」。
對於美國公司來說,此次調查凸顯了美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對於中共來說,由於對外國晶片技術的依賴,它的任何反制升級,都可能適得其反。
「這等於是它搬起石頭砸自己腳,」蘇紫雲表示,英偉達高端AI晶片原本就不允許出口給中國。中共的報復是泡沫打泡沫,沒有什麼實質效益。
中共報復加速外企和外資離開決心
蘇紫雲表示,儘管中國對美國跟歐洲市場對有順差,都衰退了將近三成。中共政治極左的做法嚇退了外資,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都不保,現在連香港轉運站功能也被台灣桃園機場給取代了,反映出外資外逃的趨勢,可能是永遠回不去了。
王繡雯表示,很顯然,中共又看錯了時機。在大陸外企因營利降低考慮撤離中國之際,現在調查英偉達,只會加速外企和外資離開的決心。而且問題還在於華為的能力不足以取代英偉達,用華為自產AI晶片是否會出現嚴重問題,目前都還不知道。
「所以中共雖然表現出『反擊』或『報復』的勢態,但能做到的部分其實很有限。形勢比人強,對英偉達的處置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她說。
梁少華認為,中共黨魁上台之後,很多重大決策在外界看來都是不理性的,包括打爛香港,包括亞投行、一帶一路和雄安新區,無一不是爛尾。可能有他性格有関,不顧後果,圖一時報復之快,但後果沒法去理性的去判斷,對自身的傷害,可能大於對制裁對象的傷害。
今天市場巨震,英偉達反壟斷事件導致又一波外資的大規模撤離開始了,之前是美資為主,現在美資已經撤的差不多了,這一波是歐洲、亞洲的資金為主。…
— 包叔 (@baoshu88) December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