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唐朝之後 為何西安再也成不了首都?驚人原因浮現

戰亂只是導致西安無法作為國都的誘因,真正原因在於地球氣候的變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唐詩每個人都知道。大家不知道的是,這裡的荔枝可不是從廣東那邊送過來的,因為那時候的廣東還是瘴氣叢生的嶺南之地,是未開發的流放之地。而且以荔枝難以保存的特性和當時的交通條件,廣東荔枝送到長安,估計長的毛都二尺長了。據考證,當時的荔枝就生長在長安周邊。

圖片

5000年燦爛文化,西安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十三朝古都,總有其獨特優勢所在。

西安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唐朝之前是諸多朝代的建都之地,但唐朝之後,西安的地位逐漸下降,再也沒有朝代定都在這裡。

說起地位下降的原因,其實只有一條是最致命的。

十三朝古都西安

關於西安的輝煌歷史,網上曾經有個段子說,沒有千八百年歷史的東西,都沒資格進省博物館,要想找百八十年歷史的東西,自己扛個鐵鍬到城外隨便挖一下就行。

這個段子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西安的輝煌歷史確實不容置疑。自西周開始,長安就成為中原王朝的都城,此後一直到唐朝,中原王朝或統一或分裂,西安一直是都城首選。

西安古稱長安,從公元前1046年開始,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就選定了地勢平坦、資源豐富的渭水流域,作為都城的所在地。

最終,周武王集全國之力,修建了都城「豐鎬」‌,位置就在如今的西安市長安區,這裡逐漸發展成西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直至公元前771年,西安一直都是周王朝的首都。考古人員在豐鎬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先後發現了大量宮殿、宗廟和祭祀遺址以及貴族墓葬群等,讓我們可以一窺西周的歷史風貌。

等到始皇帝完成「四海畢六國一」的豐功偉績後,首次實現大一統的秦王朝,經過一番考察以後,最終將都城定在咸陽。

秦時的咸陽和如今的咸陽雖然同名,但位置並不完全一致。那時候作為首都的咸陽,大概在今西安市和咸陽市之間的位置,兩個地方都占一塊。

圖片

西漢時期,一直以西安為首都,到中國古代穿越第一人王莽篡位後,改長安為常安,仍然將其作為首都。

東漢時雖然定都洛陽,但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還都長安,這裡再一次成為中原王朝統治中心,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中心。

圖片

自東漢之後,中原王朝陷入了長期的分裂狀態,兩晉南北朝時期,諸多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不斷上演黃袍加身朝代更替的戲碼。

圖片

這段混亂的歷史中,有六個朝代將都城建在長安,包括西晉、前趙、前秦、後秦以及西魏、北周。每一段時期雖然都不長,但確實是王朝的統治中心。

隋朝時,中原王朝結束分裂狀態,隋文帝楊堅定都大興,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市市區。宇文愷負責規劃建造,設計了郭城、皇城和宮城三大部分,為以後的首都形制奠定基礎。

圖片

隋朝同樣二世而亡,緊接著建立的唐朝,也定都長安,並在之前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西安迎來了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也成為其最後的餘暉。

唐朝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周邊國家,絲綢之路更讓唐朝的影響深達西域歐洲,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面積達84平方公里人口超百萬,是當時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城。

圖片

不過後來因為安史之亂遭受重創,唐王朝逐漸走向下坡路,西安的輝煌也逐漸落幕。唐朝分崩離析後,南北宋偏安一隅,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西安逐漸失寵,再也沒能成為中原王朝的首都。

雖不能說自唐朝以後就開始沒落,但地位確實大幅下降,曾經的都城首選之地,後來變得「不受歡迎」,背後隱藏著什麼原因呢?

圖片

唐朝之前多次成為首都的優勢

一個王朝選擇都城,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選好了那是千秋萬代,選不好那只能二世而亡。

當然,這些說法都是忽悠人的,同樣是定都長安,漢唐就綿延幾百年,秦隋就二世而亡。都城選址首先地勢要好,交通便利且易守難攻,兩個看似矛盾的要素必須完美統一。

圖片

古代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交通便利方便己方轉運糧草,保證打仗時候不會因為缺糧導致失敗。

易守難攻是都城周邊有重要關隘,少量兵力守住就能阻斷敵人進攻,確保都城安全。在後方無憂的情況下反擊敵人,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歷代中原王朝,都面臨著北方強敵的威脅,如何禦敵於國門之外,減少遊牧民族帶來的威脅和傷害,是中原王朝的重要任務。

圖片

位於關中平原中心位置的西安,很多方面都滿足這些條件。這裡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糧食產量有保障,可以供養更多人口,滿足長安城的糧食需求,戰爭時還可以就近提供軍糧。

另外,西安靠近黃河,周圍也有渭河等河流,水陸交通都比較方便。在古代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水路和陸路交通狀況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圖片

再就是西安位於關中平原,周圍有嶢關、子午關、駱谷關等關隘,可以有力保障西安都城的安全。

有了以上這些變量條件,再加上歷朝以來對西安的大規模營造,在這個基礎上擴建都城,總比另起爐灶要省錢省力。

有人有地有錢有糧,還有初步建築基礎和安全保障,西安就這樣毫無意外地被多個王朝選定為首都,書寫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圖片

失去首都地位的原因,其中一條最關鍵

西安自身的優勢確實很大,不過自唐朝以後,西安就再也沒能做過中原王朝的首都。因為和之前相比,西安已經沒有太大的優勢。

唐朝安史之亂,重創了這個華夏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也給西安這座城市帶來毀滅性破壞,人口大量逃亡,建築損毀殆盡。

圖片

雖然此後唐王朝鎮壓了這次叛亂,不過也自此走向下坡路,都城被攻破,皇帝倉皇而逃,首都安全感徹底摧毀,給整個王朝留下了巨大陰影。

唐朝中後期國力大幅下降,北方遊牧民族不斷騷擾,每次西安都是首要進攻目標。最終唐王朝遷都洛陽,誰也沒能想到這一走再也沒能回來,西安徹底結束了作為國都的歷史。

圖片

其實,戰亂只是導致西安無法作為國都的誘因,真正原因在於地球氣候的變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唐詩每個人都知道。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裡的荔枝可不是從廣東那邊送過來的,因為那時候的廣東還是瘴氣叢生的嶺南之地,是未開發的流放之地。

圖片

而且以荔枝難以保存的特性和當時的交通條件,廣東荔枝送到長安,估計長的毛都二尺長了。據考證,當時的荔枝就生長在長安周邊。

古時候氣溫之高,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畢竟河南歷史上可是有過大象存在的,而大象一般都生活在亞熱帶地區,溫度高不到一定的程度,是不可能在河南生存的。

因為當時氣溫高,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還有周邊的黃土高原,都是降雨豐富植被茂盛之地,糧食產量也能滿足需求。

圖片

但後來隨著地球氣溫降低雨線南移,這片地區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黃土高原植被逐漸消失,關中平原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供養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壓力越來越大,糧食轉運成本也逐年增高。

正是因為氣候的變化,才導致西安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此後再也沒能成為首都。不過後來還有一次最接近再次成為首都的機會,那就是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

圖片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想恢復漢唐榮光,準備把都城建在西安,還派人去考察過好多次。不過後來因為太子朱標暴斃,遷都事宜被擱置,再後來朱棣造反成功定都北京,西安錯失機會。

西安作為國都的輝煌已成過去,但在現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西安正在開啟新的流量密碼。作為一座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西安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文化旅遊勝地。

圖片

始皇帝留下的兵馬俑,唐朝留下的大雁塔,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建造的鐘樓……每一個地方都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彰顯著華夏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在打造旅遊勝地之外,西安還依託西北地區核心城市的地位,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努力打造高科技產業基地。

在航天航空、電子資訊等領域,西安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現代科技與燦爛歷史,在這裡巧妙融合到一起,絲毫沒有衝突的地方。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科普啟示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13/214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