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近日,經濟學家程曉農在《政經最前線》節目中深度剖析2025年中國經濟。
程曉農首先談到廣東省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地帶,素有「世界工廠」之稱。這些製造業聚集地正迅速走向衰退。
在東莞等地,不少企業在接不到新訂單後被迫停產或倒閉。一家曾經僱傭數千員工的企業因資金鍊斷裂而破產,導致數千名工人失業。這些現象反映了中國「世界工廠」的核心競爭力正在消失,傳統製造業模式正面臨重大危機。
他提到,中國民間普遍流傳著「時勢維艱,各自小心」的警告,反映出大眾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態度。許多家庭選擇節衣縮食,不敢消費,生怕失業和經濟壓力讓他們無法支撐生活開支。
在討論經濟衰退時,程曉農指出,許多經濟學者將中國當前的狀況稱為「通貨緊縮」,但實際情況比這更加嚴重。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活動的全面萎縮,而非簡單的貨幣流通減少。
他解釋,當經濟需求不足時,企業的原材料價格會持續下跌,企業生產意願減弱,即使中央銀行釋放更多資金,市場仍無法恢復活力。這種現象就像一名病重的病人,即使注射再多藥物,也無法恢復生命力。經濟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意味著結構性的問題已經根深蒂固。
這種「螺旋式下滑」的現象與市場供需不平衡密切相關。當企業減少投資和擴張時,市場需求減弱,進而影響消費者信心,形成惡性循環。中國政府試圖以刺激政策來「救市」,但這些短期措施無法改變經濟結構問題,只是將問題延後,甚至加重危機。
程曉農分析指出,中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個重大政策失誤:過度依賴房地產和激化國際對抗。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時,中產階層陷入財務困境,甚至出現「負資產」狀態,無法通過出售房產來償還貸款。
其次,在對外政策方面,習近平時期的對外擴張和軍備競賽,挑起了中美冷戰,導致中國喪失了大量外資和國際市場份額。
程曉農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吸引力的下降,許多跨國企業選擇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如越南、印度等地,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一趨勢顯示,「中國熱」已經結束,中共喪失了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隨著外資的撤離,中國經濟無法再依靠「世界工廠」的模式保持增長。
程曉農總結道,中國經濟的困境源於結構性問題、政策失誤和國際局勢惡化的多重影響。在「世界工廠」模式無法延續、房地產泡沫破裂和外資撤離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陷入不可逆轉的下滑。
他提醒國際社會保持對中國局勢的關注,並警告中共可能會在國內外形勢惡化時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以轉移內部壓力。因此,各國需保持警惕,共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