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針刺麻醉重出江湖! 大夫不准問疼不疼 只能「呱唧」一刀下去了

—常識流通處:消失已久的針刺麻醉,重出江湖了?

網上有一篇文章,北京中關村醫院退休大夫劉京林在接受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熊衛民採訪時回憶, 「我們醫生很不願意用針麻。你知道為什麼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也很緊張。化學麻醉,打完麻醉藥後,我們會用夾子夾一下病人,問他疼不疼,他不疼,大夫才下刀,對吧?可做針麻,不准問疼不疼。若問,他肯定會答疼。沒打麻藥,他能不疼嗎?大夫只能不問,「呱唧」一刀就下去了。

財新最近推出了一篇報導《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上海政協委員憂心集採藥物療效不穩》。

不過,還有比集采更狠的。

比如,消失已久的針刺麻醉,又重出江湖了。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周嘉教授領銜成立了國家針刺麻醉臨床研究聯盟,舉辦了第一屆現代針刺麻醉學術論壇。

所謂針刺麻醉,就是用針灸做麻醉開刀。它不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醫學,而是上世紀困難時期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被「發明」出來的一種土方法。

網上有一篇文章,北京中關村醫院退休大夫劉京林在接受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熊衛民採訪時回憶,

「我們醫生很不願意用針麻。你知道為什麼嗎?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也很緊張。化學麻醉,打完麻醉藥後,我們會用夾子夾一下病人,問他疼不疼,他不疼,大夫才下刀,對吧?可做針麻,不准問疼不疼。若問,他肯定會答疼。沒打麻藥,他能不疼嗎?大夫只能不問,「呱唧」一刀就下去了。

有一回我們醫院裡有個司機做疝氣手術,用的也是針麻。手術是我給做的,當時他沒吭氣。我覺得他的肌肉不是很緊張,他又沒叫,就以為那次的針麻挺成功。不料他回到病房就大哭起來。醫護人員害怕了,說小臧大哭,叫我去看。我問他:「小臧,你怎麼啦?」他說:「痛死我了!」我說:「疼你幹嘛不吭氣兒?你說疼我們可以下麻藥的。」他說:「落在你們手裡,我說管什麼用?!」他特別的痛苦,特別的委屈。

劉京林說,「當時衛生局有規定,動手術時,必須有百分之幾十的針麻——好像是針麻比率必須不少於20%還是25%。要是沒完成任務,你就會挨批評。「

但最終,由於醫護抗拒、病人更不接受,針刺麻醉還是被拋棄了。

沒想到,今天,這種已經被歷史掃進垃圾堆里的東西,又被人撿起來了,又是組建臨床研究聯盟,又是舉辦全國學術論壇,有做大做強、全面推廣之勢。

你有沒有後背一緊?

當年,之所以發明出針刺麻醉的土辦法,是因為那是個缺醫少藥的年代。現在呢?

政協委員反映「麻藥不睡「,應該是指納入集采的國產麻醉試劑質量不穩的情況。與此同時有人大張旗鼓推出針刺麻醉,是因為這種質量不穩的國產藥也供應不足了嗎?還是因為,針刺麻醉成本更低廉,可以節約相關費用?

但問題是,當年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薰陶、成長起來的人們都畏懼針刺麻醉,怕得要死,現在的似乎要更嬌嫩點,能接受針刺麻醉嗎?如不接受,是不是也要下令定比例、定指標?

再說點歷史。

劉京林回憶,當年幾乎與推廣針刺麻醉同時,他親歷的另一項「醫療創新「是打雞血運動。」當時說打雞血包治百病,可我沒見打雞血真治好過什麼病。一段時間後,有位病人在打了一針雞血後突然休克,幸虧搶救得及時,否則他就死掉了。醫生們害怕,打雞血門診就收攤了。"

「打雞血」如今常被形容一個人情緒極端亢奮,像打了興奮劑一樣。但是在歷史上,打雞血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真實發生過的場景。

據考證,上世紀50年代,江西南平的老中醫俞昌時偶然發現,雞的體溫高達43攝氏度。他由此認為雞的抗菌抗病毒能力也一定很強。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中西結合,注射雞血,提高人的免疫力。

當時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一名潛藏在大陸的國民黨軍醫,被抓獲並判了死刑,在他臨槍斃前,他獻出了一個可以包治百病,延年益壽的祖傳秘方,得以豁免死罪。這個方子,就是注射雞血。

反正,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雞血療法風靡全國。

但是,隨著更多人因此致病、致殘甚至致死,最終,雞血注射療法在歷時約10個月的全民狂熱之後戛然而止,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而今,隨著同時期的針刺麻醉再次回歸現實,隨著更多療效顯著的原研藥被逐出人們的生活,我在想,莫非是有人被重新打了「雞血」?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常識流通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20/216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