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上海,同樣是醫生,不得不感慨一句,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這一邊,上海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作為政協委員提案,反映了臨床實踐中發現的一些集採藥療效不穩定的現象,特別是某些麻醉劑在手術中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令醫患憂心。
他提出的建議方案是在集採藥之外給患者多一些選擇,可以為非集採藥品設置不同報銷比例,而不是完全排除在醫院之外。
另一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周嘉教授也在為患者手術麻醉的問題殫精竭慮。他提出的方案則是吸取「文革」期間積累出的「經驗」:
用針刺麻醉的方式來給患者做手術,包括涉及心肺的開胸手術。
近日,周嘉教授還領銜成立了國家針刺麻醉臨床研究聯盟,舉辦了第一屆現代針刺麻醉學術論壇。
可能有讀者要問了:針刺麻醉技術不是宣傳說中醫傳統療法嗎?據典籍《還珠格格》記載,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宮廷御醫容嬤嬤就熟練掌握針刺麻醉技術了,怎麼到現在才舉辦第一屆針刺麻醉學術論壇呢?
實際上,容嬤嬤率先使用針刺麻醉技術的說法只是小說家的創作,真正可信的起源是1958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發明的。
是的,針刺麻醉並不是什麼老祖宗的智慧,也沒有什麼醫學典籍的記載,而是在上世紀困難時期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被「發明」出來的土方法。
北京中關村醫院退休醫生劉京林接受採訪時回憶了當年推廣應用針刺麻醉的情況:
針刺麻醉技術在「文革」期間被推廣應用過一段時間之後銷聲匿跡,現在全中國常規使用並主推針刺麻醉的只有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這一家。所以周嘉教授自然成了領軍人物,自然也是由他來發起針刺麻醉研究聯盟。
從原理層面來說,針刺麻醉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它和人們印象里中醫扎針灸那種「刺蝟」形式不一樣,它是要通電的。
岳陽醫院開展針刺麻醉臨床實踐
真正把圖片曬出來,大家應該就能略微看出點門道來了。與其說這是針刺麻醉,不如說是電極麻醉。難怪老祖宗沒有在幾千年前發明出來,沒有電,就是華佗轉世扁鵲重生也搞不出這套「針刺麻醉」來。
眾所周知,人體神經系統是通過生物電位變化來傳遞神經衝動,這樣大腦才能感覺到軀體的疼痛。通過給神經系統施加人為的電刺激,當然是有可能影響到人體痛覺感知的。
關鍵在於,針刺麻醉這種電信號刺激的鎮痛效果理想嗎?穩定嗎?可複製嗎?
從「文革」期間針刺麻醉的應用結果來看,整體上,使用針刺麻醉來實施手術,鎮痛效果並不理想,手術期間鎮痛效果並不穩定,不同患者之間鎮痛效果差異明顯。簡而言之,不堪大用,因此才被歷史淘汰。
那麼,現在把這套破銅爛鐵撿起來重新推廣的周嘉教授是在騙人嗎?這得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評價。
單純從結果來看,周嘉教授的團隊的確是在手術中使用了針刺麻醉技術,也的確是成功完成了很多台大型手術,這是不用懷疑的。針刺麻醉在該團隊手術中的「參與率」可以說相當高,有必要的話,「出鏡率」提高到100%也不是不行。
但是仔細看一下過程的細節,就能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一些非常熟悉的,套路。
原來,所謂針刺麻醉的手術,並不是完全靠扎針和電極刺激來鎮痛的,手術過程還是會使用化學麻醉劑,包括局部麻醉給藥,也包括靜脈麻醉給藥。
針也扎了,麻藥也打了,那你說針刺麻醉和化學麻醉到底誰是主力誰是輔助呢?
要我說,周嘉教授所率領的這家中西醫結合醫院還是很講醫德的:
人家雖然高舉針刺麻醉的大旗,嘴上說著要取代化學麻醉,要全世界推廣,但真到了大型手術,該打麻藥的時候可一點都不帶猶豫的,絲毫沒有瞧不起「西醫」的奇技淫巧。
病也治了,錢也收了,針刺麻醉「帶頭大哥」的名聲也有了,簡直是完美的一局。
大概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的精髓所在吧~
一點建設性意見:
有條件的話,看病還是建議去瑞金醫院,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這種高端醫療服務留給領導們享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