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又又又贏麻了!
怎麼這麼說呢,胖胖刷到網上出了一件事:
這兩天呢,上海街頭為了「迎接」韓國遊客,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豪車炫富表演。
原因很簡單,因為韓國遊客免簽了,一些所謂的「滬少滬姐們」便開始三班倒地開豪車炸街,冷天也穿著羽絨服開敞篷車,生怕韓國思密達們看不到他們「有錢」的樣子。
胖胖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評論區的烤鴨們和各類營銷號紛紛又開始「精神勝利」了,有些人直接自覺端起「奴才碗」,高呼「贏麻了」!
還有一些營銷號聲稱,如果韓國遊客來廣東,可以直接給他們鋪一條西瓜路來炫富。
胖胖也不是在打臉,順手查了一下數據,根據2023年發布的《家庭金融福利調查》報告,2022年韓國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是5,362萬韓元,折合人民幣大約28萬,而最低時薪也有51元人民幣。
你再看看很多人的實際工資情況,真不知道這些為主子吶喊歡呼的「烤鴨們」,是哪裡來的底氣覺得自己「贏麻了」。
你說,開豪車的人自己覺得自豪也就罷了,可那些搭著地鐵公共交通的人也跟著起勁地歡呼,圖個什麼?
這不就是一群群「閏土」,看著少爺們開著跑車揚長而去,自己卻腰板一挺,揮汗如雨地繼續勞作?
不提這些「烤鴨」了,咱們再扯扯:
為什麼那些「滬少滬姐」們這麼在意外國遊客,在意韓國人的眼光呢?
說白了,這背後,可能是因為骨子裡一種深深的自卑感和妄想征服感在作祟。
就是越是缺什麼,越要炫耀什麼——這是典型的心理補償現象。
比如,像胖胖身邊,有些人總炫耀自己讀了多少書,但胖胖有時會忍不住心裡打個問號:
你說你讀了那麼多書,可從你的談吐和處事風格來看,書讀得好像跟沒讀也沒啥區別啊。
這不,越是空虛的地方,越要用炫耀來填補。
結果呢?
炫耀的背後,恰恰暴露了那份空洞和不自信。
你像這些韓國遊客不過是普通人,來上海無非是看看風景、買點東西,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偏偏要樹立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甚至覺得自己必須通過炫耀財富來證明所謂的「高級感」。
這是不是一種自降身份的卑微心態?
本質上,這不就是在渴望外部認可。
再說,那些豪車炸街的「表演」,究竟能給上海帶來什麼實質價值?
韓國遊客看到後,可能就只會有兩種反應:
要麼覺得這些炫富行為毫無意義,要麼直接對上海的印象大打折扣。
炫耀財富,可能不僅無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只會製造更多的隔閡。
胖胖刷到有些營銷號還高呼「全國豪車支援上海」,這種聲調已經不是荒唐可以形容,而是一種集體性的病態表現。
表面上,這些行為是在「證明上海的強大」,但實際上,它透露出的卻是另一種心理:
窮人乍富式的虛榮心。
內心空虛、極度缺乏安全感,只能靠炫耀物質來掩蓋內心的恐慌。
這樣的「炫耀」,只會讓人看清真正的底氣不足。
咱們再聊聊現實的問題。
韓國遊客來上海,是來消費的,帶著「顧客」的身份踏上這片土地。
按理說,作為「東道主」,咱們理應熱情款待,提供優質服務,以此促進本地經濟發展,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邏輯了。
但偏偏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開著豪車滿街炫耀,生怕別人小瞧自己,不僅反邏輯,還顯得格外滑稽。
想想看,主人家本應展現從容與實力,卻硬要聲援靠一堆外在物質來撐場面,結果是啥?
不僅沒讓人刮目相看,反倒讓人覺得廉價,甚至有些可笑。
這樣的「自降身份」,不僅偏離了經濟互動的初衷,還讓人瞧不出半點真正的底氣與自信。
咱們說到自降身份,最近胖胖刷到還有一段視頻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所謂的「形體指導老師」正在一家酒店對服務員進行「專業」倒水培訓。
聽聽這些要求:
腰要彎60度,頭要微微下垂,茶蓋的角度必須保持在30度,倒水時水蒸氣還得「優雅地」緩緩飄散,連茶杯柄的朝向都有嚴格規定。
倒完水還不算完,服務員還要擺出特定姿勢,對領導深深鞠躬致謝。
這一套「儀式感」拉滿的倒水教學,怎麼看都像是古代宮女伺候主子的戲碼。
但是咱們可別忘了,這可是2025年了啊!
你說,現代服務行業竟然被這樣硬生生拉回了封建社會的泥潭,好像我們還在重複著過去的「裹腳布文化」。
寫在最後
從豪車炸街烤鴨歡呼到「宮女式」服務,這種現象其實在胖胖看來,並不孤立。
背後折射出的,是某些人對強者逢迎的慣性。
這種奴性,不是因為物質匱乏,而是來自精神上長期的「馴化」。
從小到大,不少人被各種「服從」的教育、測試馴服:
對強者點頭哈腰,對強者俯首稱臣,把別人的認可當成自己存在的價值來源。
漸漸地,有些人習慣了低頭,甚至覺得這才是「正常」。
你像孫悟空,他對唐僧的關係,我們看上去表面是保護者,但其實更像是一種長期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一開始,唐僧是他無法擺脫的苦難;
可到最後,悟空卻變成了唐僧最忠誠的擁護者。
可能胖胖想法比較齷齪,覺得這不是師徒情深,而是長期被緊箍咒和話嘮「奴化」的結果。
當然,這些自甘為奴的,還喜歡把別人也拉下水;
最恨的,是別人掙脫枷鎖,從奴才的循環中逃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