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保護記者委員會:中國2024年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

作者:
儘管美國在加強網絡防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鹽颱風」行動表明,僅靠防禦不足以應對持續威脅。亞當·西格爾建議,美國應協調多部門力量,減少合規成本,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網絡防禦技術和人才培養上。此外,美國還應與盟友合作,公開制裁支持網絡攻擊的中國官員,並開展更多「前沿狩獵」行動以主動打擊潛在威脅。

【CDT報告匯】保護記者委員會:中國2024年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外二篇)

 

一、保護記者委員會:2024年中國在押記者至少50人

1月16日,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CPJ)發布了最新一期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至少有361名記者因新聞報導遭到監禁,其中中國繼續位列榜首,至少有50名記者被關押,占總人數的14%。

img

文章封面

在CPJ的年度監獄普查中,中國一直是世界上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之一。2024年12月1日記錄在案的50名在押記者可能被低估,因為中國政府無處不在的新聞審查和大規模監控讓家屬不敢談論親屬被捕的消息。這種狀況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對獨立聲音的不容忍。

報告列舉了一些被捕的中國新聞工作者案例。例如,《光明日報》記者董玉玉以間諜罪被判刑7年,公民記者黃雪琴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被判刑5年。此外,2024年10月被捕的獨立記者李偉忠也因相同罪名被關押。

維吾爾族記者是其中一個被監禁的重要群體。自2014年維吾爾在線創始人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因「分裂國家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來,維吾爾族新聞工作者持續遭到打壓。例如,維吾爾語雜誌《新疆文明》的前主編庫爾班·馬木特因「政治罪」被判刑15年。其兒子巴赫拉姆·辛塔什在2022年才得知父親仍然活著,並獲知其關押地點。另一位維吾爾族博主米拉普·穆罕默德因撰寫涉及人權和維吾爾族問題的文章,自2018年被捕以來一直處於單獨監禁狀態。

報告指出,記者被監禁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續的專制鎮壓(如中國、緬甸、越南、白俄羅斯、俄羅斯)、戰爭(如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政治或經濟不穩定(如埃及、尼加拉瓜、孟加拉國)。這些壓迫不僅限制了新聞自由,也對全球獨立媒體構成了深遠影響。

二、王亞秋:美國需要在科學開放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隨著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美國在科學開放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美國政府針對中國間諜活動的打擊行動波及了許多無辜的華裔科學家和學生,並引發了寒蟬效應。1月22日,人權研究者王亞秋在中參館撰文指出:「從長遠來看,狹隘地關注『國家安全』可能會損害美國的自由和安全。」

img

文章封面

王亞秋首先指出,中國科研環境長期存在網絡審查、科研經費審批腐敗、性騷擾缺乏問責機制以及強制學習「習近平思想」等問題。這些因素驅使大量優秀學者、學生前往美國,尋求更自由、透明的科研環境。美國開放的科學文化吸引了每年約20萬名中國本科生和研究生赴美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其中許多人最終定居美國,為美國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她表示,這種開放性近年來正面臨嚴峻考驗。2018年,川普政府推出「中國行動計劃」(The China Initiative),以打擊中國經濟間諜為目標。但由於缺乏明確執行邊界,該計劃很快偏離初衷,轉向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資助披露違規行為。雖然該計劃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哈佛大學化學家查爾斯·利伯的定罪,但也導致了許多冤假錯案。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陳剛和堪薩斯大學化學家陶豐因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

這些案件對被指控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損失。陶豐不得不向家人和教會借款數十萬美元以支付法律費用。陳剛則經歷了長期情感創傷,回憶道:「直到今天,我仍會因妻子夢中哭泣的聲音驚醒。她經常夢到我被捕時警察在床邊大喊大叫的畫面。」

儘管拜登政府在2022年結束了「中國行動計劃」,但隨後的一些政策仍然飽受批評。例如,根據2020年頒布的總統公告10043,美國加強了對中國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入境的審查。許多人在機場被拒絕入境或簽證被吊銷。這種政策缺乏透明性和問責機制,被拒絕者幾乎沒有申訴途徑。許多中國學生在論壇上表達憤怒和無助:「我沒有做錯任何事,卻成為了地緣政治博弈的受害者。」

王亞秋指出,一些在美華裔科學家發現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一方面,他們擔心中國情報部門的脅迫;另一方面,他們也害怕因身份背景而被美國情報機構懷疑。一位中國科學家坦言:「我已經不再回中國了,我不想兩邊惹麻煩。」這種局面不僅削弱了學者的科研自由,也進一步加劇了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

她呼籲美國在科學合作與國家安全之間找到平衡,以信任為基礎。儘管開放的科學體系可能被中國政府利用,美國不應因個別間諜行為而失去信心。

此外,與華裔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建立信任是遏制中國間諜活動的關鍵」。她強調,美國政府應展現「知識、公正與責任感」,使這些科學家願意主動報告跨國壓迫和間諜行為。

最後,王亞秋表示:「絕大多數中國人在美學習和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希望融入並為美國的自由和繁榮作出貢獻,而不是破壞它。他們在美國體驗到的自由,也能夠為中國的民主努力提供支持,證明中共的壓迫體制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在民主與威權的較量中,民主的力量在於開放與信任。」

三、亞當·西格爾:中國黑客嚴重威脅美國網絡安全

2024年底,美國多家電信商證實了一場名為「鹽颱風」的中國黑客行動。這是一項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關的複雜網絡攻擊,目標包括至少9家美國電信和基礎設施公司,以及全球多個國家的重要機構。黑客對數百萬美國人的通話進行了地理定位和錄音,竊取了部分高級官員的簡訊和電話內容,甚至包括現總統唐納德·川普。這場攻擊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參議員馬克·沃納(Mark Warner)形容其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電信入侵事件」。

1月21日,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技術專家亞當·西格爾(Adam Segal)在《外交事務》期刊上撰文,指出「鹽颱風」行動反映出中國黑客行為已經嚴重威脅美國網絡安全,甚至達到安全危機的規模。

img

文章封面

亞當·西格爾表示,這次攻擊暴露了美國網絡安全體系的漏洞,尤其是中國黑客通過電信系統的「後門」獲取數據的能力。近年來,中國支持的黑客行動多次成功入侵美國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包括商務部、國防部和國務院。這些行動不僅竊取信息,還意在推進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核心利益。

拜登政府已採取多項應對措施,例如禁止中國電信公司在美營運、發布基礎設施安全指導,並與私營部門合作加強網絡安全標準。此外,拜登簽署了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國家安全備忘錄,旨在通過跨部門協調提高美國的防禦能力。然而,這些政策是否能被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延續仍存疑問。

相較之下,川普政府更傾向於採取進攻性策略。在其第一任期內,川普放寬了對網絡攻擊的限制,授權採取「適當且成比例」的行動應對中國、伊朗朝鮮和俄羅斯的網絡威脅。

儘管美國在加強網絡防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鹽颱風」行動表明,僅靠防禦不足以應對持續威脅。亞當·西格爾建議,美國應協調多部門力量,減少合規成本,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網絡防禦技術和人才培養上。此外,美國還應與盟友合作,公開制裁支持網絡攻擊的中國官員,並開展更多「前沿狩獵」行動以主動打擊潛在威脅。

最後,作者警告說,中國已成為美國在網絡空間中的主要競爭對手,其技術能力和資源投入使其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水平。未來,美國必須在外交、技術防禦和主動打擊上加大投入,以遏制類似攻擊的再次發生。這場網絡對抗不僅是國家安全的博弈,更是技術創新與戰略應對能力的較量。

責任編輯: 李安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27/216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