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神秘的人類化石讓科學家困惑了幾十年,它們既無法歸類,也難以解釋。
這些頭骨碎片、牙齒、下頜骨等遺骸,來自中國多個遺址,距今約30萬至10萬年。它們顯然屬於某種古人類——人類譜系中的成員,但問題在於:這些骨骼究竟屬於哪一物種?在不斷複雜化的人類家譜中,它們又應占據何種位置?
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人類學教授Christopher Bae,多年在北京研究這些疑團重重的化石。他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秀傑教授合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或許是時候正式承認一種未知的古人類了。他們甚至建議,為這一新物種賦予一個科學名稱。
這位遠古祖先最驚人的特徵,就是超大的腦容量,甚至比我們現代智人(Homo sapiens)還要大。Bae和吳秀傑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發表論文,建議將其命名為Homo juluensis,靈感來自中文「巨顱」,意指「巨大頭顱」。
「他們的頭骨真的非常大,腦容量估計在1700至1800毫升之間,」Bae表示,而現代智人的平均腦容量大約是1450毫升,最低約1350毫升。「雖然不是數量級上的差異,但明顯更龐大、更厚重。」
這一提議立刻在古人類學界引發激烈爭論。一些科學家質疑,這些化石是否真能構成一個獨立物種。
但如果Bae和吳秀傑的分析正確,這些遺骨或許能解開一個懸而未決的進化謎團,故事始於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山脈的丹尼索瓦洞穴,科學家在那裡發現了一塊指骨。2010年,DNA分析顯示,這塊小小的骨骼屬於一個全新的人類群體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
如今,許多現代人仍攜帶丹尼索瓦人的DNA,但由於化石極少,科學家仍不清楚他們究竟長什麼樣,生活在哪裡,又是如何消失的。
在中國北方徐家窯發現的16塊化石
埋藏在人類學盲區的遺骨
在中國境內,一些難以歸類的化石或許正隱藏著答案。其中,山西與河北交界處的許家窯遺址,在上世紀70年代出土了21塊古人類遺骨,代表著約16個個體,生存於20萬至16萬年前。
此外,河南許昌的靈井遺址在2007至2014年間發現了部分頭骨,黑龍江哈爾濱的一口井底藏匿了近90年的頭骨,最近也重見天日。
這些化石最初被忽視,是因為當年科學界對人類起源的理解與今日截然不同。上世紀70至80年代,許多古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人類是由直立人(Homo erectus)等古人類,在不同地區獨立演化而來的。這種「多地區進化論」一度主導科學界,並深受中國學術界的認同。
然而,隨著基因研究的發展,「走出非洲」理論成為主流。科學家普遍認為,智人祖先在5萬至6萬年前離開非洲,擴散到世界各地,甚至可能早在20萬年前就已開始遷徙。
過去幾十年,在亞洲和非洲的古人類發現也證明,人類歷史遠比想像的複雜。例如,印度尼西亞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和南非的納勒迪人(Homo naledi)分別在10萬至5萬年前、30萬年前存在,說明過去同時並存的古人類物種遠多於今天。
「50年來的化石發現表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不只有一種人類存在,」紐約石溪大學人類學教授Carrie Mongle指出。「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確實應該重新審視亞洲化石的分類,而不是簡單地歸為一種。」
Homo juluensis vs.丹尼索瓦人
在對許家窯化石進行首次「全面」分析後,Bae和吳秀傑用數字重建了一個完整頭骨。他們發現,這個頭骨形狀低平而寬闊,與其他已知古人類(如尼安德特人或直立人)不同,也不具備現代智人的球形特徵。他們進一步將其與近年來在中國出土的其他謎團化石進行比對。
研究發現,這一頭骨與河南許昌發現的兩個超大顱骨相似,後者腦容量高達1800毫升。此外,許家窯化石的牙齒,也與數個關鍵發現高度吻合,包括西藏高原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一塊下頜骨(2020年確認含有丹尼索瓦人DNA)、寮國一處洞穴中發現的牙齒(2022年歸類為丹尼索瓦人),以及台灣澎湖海域撈獲的一塊古人類下頜骨。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個被藏在井底大約90年的頭骨最近重新浮出水面,並被人類起源專家研究。
Bae和吳秀傑據此認為,這些化石應歸入Homo juluensis,而非丹尼索瓦人。但這一觀點在學界引發爭議。史密森學會的古人類學家Ryan McRae質疑:「目前尚無丹尼索瓦人的完整顱骨可供比對,單憑頭骨形態來定義新物種,未免太過倉促。」
McRae還指出,遺傳證據的缺乏也是一大問題。相比傳統考古,丹尼索瓦人是通過DNA分析才被確認為獨立人群,因此,任何分類研究都應納入基因對比,否則難以服眾。
「龍人」之謎
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倪喜軍教授則提出,Bae團隊研究的化石,可能與2021年公布的「龍人」頭骨(Homo longi)更為接近。
「龍人」頭骨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1933年,一名中國工人在日本占領區的松花江畔發現了這個頭骨,為防被掠奪,他將其藏在井底,直到80多年後才被家人公之於世。
倪喜軍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Chris Stringer認為,Bae團隊歸為Homo juluensis的化石,實際上更符合龍人的特徵。如果他們的理論成立,許家窯化石與丹尼索瓦人可能都應歸入Homo longi,而非Homo juluensis。
Bae對此不完全認同。他認為,「龍人」頭骨與中國陝西大荔、遼寧金牛山出土的化石更為接近,而Homo juluensis仍應獨立存在。
物種之爭:命名權之謎
對於古人類新物種的命名,學術界並無官方認證程序,是否被接受,全看同行是否認可並沿用。倪喜軍強調,丹尼索瓦人只是一個種群名稱,並不代表一個正式物種,因此不能隨意用來指代所有亞洲古人類。
Bae也認同:「西方學者傾向於把所有中國古人類化石稱為丹尼索瓦人。但對我們而言,丹尼索瓦人並不是一個物種。」
未來,誰能率先找到足夠證據,將丹尼索瓦人命名為正式物種?學界仍在激烈爭論。而這場關於Homo juluensis的爭議,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