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你還會參加同學聚會嗎?
年前,許久沒有動靜的同學群忽然有人發了一條信息,想要組織一場同學聚會,呼籲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們抽時間參加。
令人意外的是,回應者寥寥幾人。或是說了兩句,不見下文,或是從頭到尾也沒有出現過。
同學群恢復了往日的冷清,那場同學聚會也沒有了後續。
沒有人想知道其他人過得怎麼樣,也沒有人想和人分享現在的生活。
點開這些同學的朋友圈,要麼一片空白,要麼設置了僅三天可見。就連我自己,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也許人到中年後,不得不頓悟一個殘忍的真相:
現在的中年人,大多已經不參加同學聚會,甚至在消失在你我的朋友圈了。
同學聚會後,我退出了班群
每次參加同學聚會前,都有一番激烈的心理活動。
不去呢,還想追憶從前,也好奇其他人如今過得如何;真去呢,擔心自己的生活拿不出手,淪為一個無人問津的觀眾。
到最後又會發現所謂的同學聚會並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美好。
廣東的怡姐去年過年時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本以為老同學聚在一起,有的只是回憶青春的噓寒問暖,卻沒想到,全是社會人的攀比應酬。
衡量能不能參加同學聚會的標準,不再是有沒有時間,而是有沒有足夠的本事。
有本事的人,是聚會上的明星,在房子車子票子的話題中占據優勢地位,在歡聲笑語裡收穫別人的羨慕與吹捧。
而日子過得一般的,在這樣的場合中,如同照鏡子般看到的只有屬於自己的滄桑。
人老了,變胖了;
臉上的皺紋多了,兜里的錢變少了;
頭髮不是白了,就是髮際線後移了;
……
上學時大家按成績、論身高排座位,畢業後的同學聚會則按照財富、身份分團體。
體制內的坐一塊交流心得,創業做生意的推杯換盞,普通打工人坐一起吐槽996、007的不易,無業游民面面相覷。
重聚在一起,聊上學時的成績太過青澀,交談過程中全是房子孩子票子等成人話題。
怡姐結了婚,但後三件事進度為零,在這裡,她無法加入他們的話題,只能是別人生活的聽眾。
整場同學聚會,她坐在角落裡,聽著別人的生活過得有多好,成就多輝煌。
做生意的日進斗金,有家庭的兒女雙全,孩子沒進貴族學校的,也上著五六個補習班。
歲月的殺豬刀只揮向自己,一場聚會,得到的全是對自己的唏噓。
聚會結束後,她想了很久,最後還是選擇退出了班群。這個選擇的背後,是她自知心態的脆弱,無法承受在比較中的不如意。
也是發自內心覺得,物是人非,同學聚會變味了。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後,大多數人已經不再如學生時代那般純粹。
那時候的我們尚且年輕,相信英雄莫問出處,只要努力,必定能收穫一個好結果。
但步入社會,歷經職場和生活的負重前行後,便意識到比起四十不惑,更常見的是四十不獲。
不帶一絲雜質的噓寒問暖終究是理想,熱鬧過後的一地雞毛才是中年人的現實人生。
每個人的社交,都是有限的
43歲的王蘭發現,曾經能全員到場的同學聚會,到現在再也湊不齊人。
群里收集聚會人員名單的時候,思索了很久,她也沒在人員接龍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45人的班級,最後湊齊的只有13個人。
和要好的朋友聊起這件事,她也只是回復兩個字:在忙。
人到中年,不是在忙,就是在忙的路上。
大兒子今年要升高中,小女兒剛上幼兒園,也並不能完全離開人。
丈夫去年沒有拿到年終獎,領導還暗示他年後可能會有一波裁員,以至於為了業績,過個年丈夫還在為工作忙碌不已。
而這個年,她也沒有得到徹底的休息。
上有老,婆婆年前摔了一跤,骨折在家,需要兒女們輪流照顧。
下有小,孩子的學習不能因為過年放假而中斷。
親戚之間的走動,家裡的一日三餐,忙活過年的大事小事也得由她來決定,她走不開,也不能走開。
何況她對同學聚會,並沒有多少期待。
去年她看了一部電影《出走的決心》,對裡面李紅幾次想參加同學聚會不成的情節印象深刻。
影片中的李紅,在照顧好外孫,操勞完家務之後,才能有空參加老同學的見面會。
但等她有空以後,其他人卻都沒空了,各有各的生活殘局要收拾。
看到這裡,王蘭便明白了,中年人無論嘴上如何抱怨伴侶孩子,始終會將家庭視為生活的核心點。
那些去不了的人,未必厭煩社交,或許同她一樣,有自己的生活要忙碌。
更何況,如果有給自己放假的時間,她更想待在家裡看書,或是和三兩好友聊聊天,在輕鬆愉悅的氛圍里給自己充電。
聚會於現在的她而言,更多只是占用了時間,增添情緒上的消耗。
派屈克·金曾經提出一個社交概念:「社交電池」。
它是我們擁有的社交精力值,和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回應都是在消耗自己的電量。
和家人相處是社交,和同學見面也是社交。
而社交,是累人的,電量耗盡之後,便是身心俱疲。想要充電,只有通過休息、獨處、看喜劇片刺激多巴胺等方式完成情緒上的放鬆。
人到了一定年紀都會發現,面臨現實中的酸甜苦辣,我們不可能一直做加法,給自己加調味料。
只能有目的篩選,排序優先級。
去繁就簡,學會取捨,學會排序,學會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讓自己過得簡單點,才能越活越輕鬆。
朋友在精不在多
辯論節目《奇葩說》中有一期辯題討論該不該接受同學聚會的邀約,傅首爾列舉幾個應該去的理由。
其中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的同學裡邊有個主任醫生,或者說是某個班主任,那麼你就算爬也要爬去同學會。因為你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下一代做好準備。」
在圈層固定,來往皆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時候,想要破圈,同學聚會無疑是一條最好的捷徑。
能得到行業內幕,能知道什麼工作更好做,能給孩子的教育注入強有力的支持……他人的身份和資源都是潛在的社會資本。
在混得好的同學面前,能照出我們的平庸,也能讓人想起那句老話「多個朋友多條路」。
比起聚感情,我們更想走這樣的套路。
比起那點隱晦的羨慕嫉妒,我們更需要實在的現實幫助。
要麼在同學身上獲得情緒撫慰,在聊天中發現自己的日子過得還不錯。
要麼是重新搭建跟同學之間的關係,拓展資源。
然而,當許多人抱著後者的想法一頭扎進聚會中的時候,到最後都會納悶為何總是空手而歸。
一邊是飯局上連聲應好的老同學,聚會一結束之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另一邊是關係不甚親近的三兩同學主動求上門,托自己辦事。
當你有所圖的同時,他人也難免抱有相同的目的。
事實上,利益交換能成功的本質,只有一點,就是別人認為你有用。
成年人偶爾的聚會,都是在飯桌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情緒價值。無法產生交換的時候,這段關係就是杯盞一撤,各回各家。
能建立起關係的,不是保險就是銷售,等著在你身上開發業務,完成業績。
一場同學聚會,能幫助我們了解許多人的近況,但很難對你我的生活起到具體而實際的幫助。
感情好不好,飯局管不了。
世上的好事,也不靠飯局上的寒暄。真正的關係都是長久處出來的,在事上見真章。
人這一輩子,能處好的只有三兩個好友,在閒時娛樂,在忙時牽掛,必要時是最可靠的後盾,平常時會得到最衷心的祝福。
三兩好友,勝過萬千點頭之交。
生活的力量,是自己給的
曾經看到一位網友擔憂自己50歲的小叔,過於排斥和社會的互動。
沒有人找他玩,他也不找別人玩;
從不參加同學聚會、同事聚餐,每天下班便是回到家裡看電視、看短視頻;
朋友圈不發,別人的朋友圈也不互動;
回到老家,也只是宅在家裡,不和親戚朋友有太多的接觸。
這些表現在他看來,是被社會淘汰的證明,他擔心小叔會收到他人異樣的眼光。
卻沒想到,這些日常發布出來後收穫了許多人的認同,他們紛紛表示,這是他們嚮往的,或是正在進行的社交狀態。
沒有無意義的社交,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自己。
捨棄不合適的圈子,更專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心力。
走過半生,越活越通透的人都會懂得在紛雜的世界,學會自處是一個人必須修煉的本事。
當你獨處時,自會看懂、看透、看淡,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最有意義上的事情,清除內心的雜念,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當然,將人生往回收的同時,並不代表我們要推掉全部的社交。
同學聚會於每一個人而言,意義大不相同,有人避之不及,有人能從中找回一段真摯的情誼,看到了幸福的多樣性。
只是無論去與不去,都要明白一個道理:
過去的終究過去,當下的我們不可能一直沉溺過去的事情,也無法在無休止的對比中得到滿足,我們能做的只有放過自己,過好現在。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和我們漸行漸遠。
感恩在生命中陪我們走過一段旅程的人,肯定一直都在路上的你我。
要知道,人生所有的幸福,只能是自己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