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之父戈爾曼曾說: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情商則是一種技能,而且它是我們在生活中最關鍵的技能之一。
情商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人際關係的好壞。
低情商的人,一張嘴就會令人厭惡,使人退避三舍。
今天,總結了社交中常見的8大低情商行為,值得所有人警醒。如果你也遇到了這些讓你感到不適的人,一定要趁早遠離。
1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討厭的人,無論你說什麼,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辯駁。
他們從不考慮言語是否得當,只要說得別人啞口無言,就會得意洋洋,引以為傲。
殊不知,在他們反駁的過程中,一段關係也走到了盡頭。
曾看過一個故事:《警察打死了一條瘋狗》。
有個警察打死了一條瘋狗,目擊者把這件事告訴了朋友。
朋友怒斥:「狗就不是生命嗎?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消失了,就沒人為此負責嗎?」
目擊者連忙解釋:那是一條瘋狗。
朋友卻依舊反駁:「是不是瘋狗是由你來評定的嗎?有經過鑑定嗎?鑑定程序合法嗎?」
目擊者又說自己親眼看到那狗咬人了,朋友卻依舊不依不饒,說了一籮筐話。
目擊者覺得無語極了,閉上嘴巴,再也不肯與那人交流。
就像作家李小墨說的:「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沒有人喜歡被反駁,熱衷於在言語上戰勝別人,最後自己只會成為孤家寡人。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搞好關係,那就收起你的高姿態,克制你的反駁欲。
你不給他人言語添堵,他人也自會真心把你當朋友。
2
邱吉爾曾說:「炫耀是需要觀眾的,而炫耀恰恰讓我們失去觀眾。」
在我們的周圍,也通常會有那麼幾個愛炫耀的人。
去了趟網紅打卡地旅行,一定要在朋友圈曬個十幾條動態;
買了塊名牌手錶,跟誰說話都要擼擼袖子,生怕別人看不到;
發了點小財,第一時間就給自己買大金鍊子,金手鐲,還戴出去到處顯擺……
他們以為,處處秀優越,就能提升自己的層次,讓別人羨慕嫉妒。
但其實,人們生活中最煩的,就是這種處處炫耀、時刻想出風頭的人。
清華教授柳冠中曾在採訪時,提到一位在上海做保姆的朋友。
有次她要回蘇北老家探親,出發前特地敲掉了一顆好牙,鑲上金牙。
回到村子後,她逢人就咧開嘴巴,說話滔滔不絕。
大家表面上驚嘆:「不愧是上海回來的人,連牙齒都是金的。」
背地裡卻說她窮顯擺,連之前跟她談得來的鄉鄰,也不願意去她家串門。
一個人之所以不被人喜歡,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太愛顯擺,過分虛榮。
而這樣的人,也很難交到真朋友。
卡耐基曾經說過:「人要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避免刺傷別人和樹敵。」
沒有人喜歡一個處處炫耀的人,但人人都喜歡低調謙卑的人。
與人交流時,多誇讚他人,少顯露自己。
你若四處炫耀,只會招來白眼;你若謙卑低調,自然就能收穫自洽的關係。
3
知名博主@貓球講過自己的一位學長。
博主想考翻譯二級,學長糾正他:不要在這上面下功夫,以後都是用AI翻譯了。
博主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學長評論:「還是少發這樣的照片,會給人一種不穩重的印象。」
甚至博主過30歲生日,學長也在不合時宜的指點:「30歲了,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啊!」
類似的指點聽多了,博主只覺得很無語、窒息。
此後有什麼活動,他都不會再叫上這位學長,甚至連朋友圈也給對方屏蔽了。
孟夫子曾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為人師是人類骨子裡的天性,也是最大的弊端之一。
尤其是一些年紀稍長、資歷稍老的人,逮著機會就想給別人講講道理。
然而任何一個有主見的成年人,都不希望被人處處管教。
所以與人交往,別總急著給人當老師。
你以為別人位置沒擺正,很可能是你本身就站歪了。
過度糾正他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你若真心為人好,就把好為人師的欲望徹底收好。
4
俗話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每個人都有一些不想展露於人前的私隱,如果有人不顧及別人的尊嚴,非要去揭開、去宣揚,那結果只會有一個:
既讓別人難堪,也讓自己沒臉。
作家阿顧講過自己的經歷。
高中時,家裡出了些變故,不堪重負的他,曾在精神病院待過一段時間。這件事情,只有他最好的朋友知情。
他一直小心地捂著自己這段過往,不願讓別人發覺。
可他沒想到,這段私隱,竟在一次聚餐時,被朋友當成飯後談資說了出來。
阿顧羞愧不已,從那以後,便與這位朋友斷了往來。
朋友很是不解,一直追問阿顧為什麼。
阿顧沒有回答他,只在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無論關係多熟,揭人短和開玩笑都是兩回事。
不分場合、毫無尺寸的幽默,是把別人的痛苦當作笑話的素材,往別人傷口上撒鹽。」
人的自尊心本來就脆弱,如果你不能做到好好照顧它,至少,也不要故意去戳它傷疤。
有句話說得很對:「最高級的情商,不是八面玲瓏的圓滑,不是會說話,而是替別人著想的善意。」
體諒別人的苦衷,恰如其分地保持沉默,才是使一段關係長存的方法。
5
《左傳》中說:謙者,德之柄也;讓者,禮之主也。
但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取得一點成績,就志得意滿,自覺天下無敵;
書讀得多一點,就自視甚高,覺得誰都不如自己。
他們自詡高人一等,卻不知道,生活中人們最看不起的,就是這種人。
民國青年作家趙明軒,年紀輕輕便在報界嶄露頭角,然而,他卻年輕氣盛,很是得意,瞧不起身邊的人。
甚至對自己的好友林逸飛,他也越來越不屑一顧,只因對方出身普通。
一次,林逸飛請客,特意為趙明軒準備了一桌好酒好菜。
趙明軒卻故意姍姍來遲,到了後又挑剔菜品不夠精緻,言語間充滿了對林逸飛的輕視。
最終,林逸飛忍無可忍,直接憤然離席,此後與對方徹底斷了聯繫。
《鏡花緣》裡曾指出:世人往往自以為是,自誇其能。
卻不明白,我們看別人不如自己,其實還是自己修養不夠。
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修養,戒掉自以為是的毛病,時刻把自己擺在低位。
我們才會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收穫一份真摯的關係。
6
培根曾說:打斷別人,亂插話的人,甚至比發言冗長者更令人生厭。
我曾經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只要是他聽到的事情,他都要插兩句嘴。
有一次,我正跟一眾好友計劃出去旅遊的事,大家聊得火熱時,她冷不防地插一句:
「你們知道嗎,我部門新來的那個領導脾氣可大了。」
眾人沒反應過來,她又說:「沒事,你們說你們的。」
正當我們接著旅遊的話題繼續聊時,她又打斷道:「上次還因為一個小錯誤罰了我200,我懷疑她就是故意針對我……」
她越說越來勁,一個勁地吐苦水,完全忘了這次大家聊天的目的。
這之後,大家有什麼活動,也都默契地不叫她了。
曾聽人說:「所有關係的變壞,都是從管不住嘴開始的。」
沒有人喜歡跟一個老是插嘴的人交流,也沒有人喜歡跟不尊重自己的人做朋友。
讓人愉快的聊天方式,一定是一個在說,一個在聽。
做個耐心傾聽的人,你與他人的距離就會更近一步,
7
常言道:「做人要出言有尺,嬉鬧有度,做事有餘,說話有德。」
然而,有些人卻不懂得這道理,總是口無遮攔隨意說出傷人的話語。
作家李尚龍講過自己的一個朋友。
這位朋友平時最喜歡打擊別人,說話總是毫無顧忌。
李尚龍不太注重穿著,朋友當眾譏笑他:「看你穿的那件衣服像撿破爛的,醜死了。」
還沒等李尚龍還嘴,她又說:「不知道的以為你是勞改犯呢。」李尚龍聽了心裡很不舒服。
還有一次,李尚龍寫了篇小說發給她看,她一開口就說:「看了第一頁,我就沒興趣看下去了。」聽到這裡,李尚龍鬱悶至極,砰地一聲掛斷電話。此後,兩人再無來往。
說到底,所有言語之間的輕慢,還是因為骨子裡不尊重。
真正高情商、高涵養的人,從不會信口胡說,惡語傷人。
他們說話有度,謙卑低下,與這樣的人交往,自然舒適自在。
8
有朋友曾問作家蔡瀾:
你一向待人隨和,跟街邊小販都能聊上幾句,你到底有沒有不喜歡的人?
蔡瀾回答說:有,最不喜歡那種長嗟短嘆,又不積極改善生活的消極主義者。
沒有人喜歡跟老是訴苦的人做朋友。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的訴苦能引來別人的同情,實際上,卻只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汪曾祺回憶錄》裡面就有一個小人物,所有人都叫他二愣子。
二愣子別的本事沒有,唯一的愛好就是喜歡訴苦。
他父母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殺害,妹妹被糟蹋,他的人生也從此陷入了黑暗。
於是他逢人就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說著說著就聲淚俱下,號啕大哭。
一開始,人們還會安慰他、鼓勵他。
可聽的次數多了,那些曾經安慰他的人,都紛紛對他避而遠之。
要知道,每個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
沒有人會願意一直用自己的能量,填充別人的情緒黑洞。
最終,你的傾訴會讓他人感到厭煩,你的苦難會讓人覺得不勝其擾。
學會自己治癒自己,帶著正能量與別人交流,別人才會樂意和你成為朋友。
▽
鄭州輕大教授李付慶說:「人生,就是關係的交響。」
可在任何一段關係里,都容不下一個低情商的人。
真正能讓人放下心防與之深交的,一定是那種眼裡有他人,心裡能裝著別人的人。
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讓人感到沁人心脾、如沐春風。
讓我們一起遠離低情商社交,給人理解與體諒,成全自己的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