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哪個國家,對當今世界的影響最大,那就是美國;若論哪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最受國人關注,那就是美國;若論哪個國家,被誤解最多,尤其是被國人誤解最多,恐怕還是美國。
因此,糾正對美國最典型的四個錯誤認知,對當下的我們越發顯得意義重大。
一、是宗教的,而非世俗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美國充斥著膚淺的快餐文化、急功近利的商品經濟、娛樂至死的文化產品,是一個非常世俗的國家。人們追逐「美國夢」,就只是在追求「財富和成功」的功利夢。
事實上,美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宗教國家。從建國前100多年到今天,基督教,特別是清教精神,就一直主導著美國的社會價值觀。
正如著名學者錢滿素在「美國文明經典譯叢」的序言中所說,現代美國的創富精神、知識結構乃至管理體系,全都源自美國特有的「清教倫理」:將財富和道德的追求聯於上帝;重視實用和親力親為的工匠精神;平等而充滿活力的人際關係;以教會為依託,協調各種資源的組織能力……
《逃離英格蘭:溫斯羅普傳》《新英格蘭遺產:美國自我的清教起源》等著作,直接將「美國夢」追溯到了17世紀初的清教移民,尤其是新英格蘭的第一任總督溫斯羅普。
是溫斯羅普率領1000多名清教徒逃離英格蘭,從荒野中建立了波士頓,並吸引數萬清教徒移民北美。他們來到北美,不僅是追求財富自由,更是懷著「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聖徒情懷,要在這塊「美地」上開始敬虔的新生活。
此外,溫斯羅普根據《聖經》提出了「山巔之城」的構想,確立了「美國夢」的內涵,後來被甘迺迪、里根等人多次引用:「我們要在基督這塊磐石上,建成一座山巔之城,傳遞上帝的亮光,救贖墮落的歐洲,照亮整個世界……」
換言之,基督教會早在美國建國前100多年,就奠定了北美十三州的聖約憲制、有限政府、私人持槍、平民教育等政治傳統。並且,他們對美國經濟、政治、觀念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二、是共和的,而非民主的
很多人將美國視為「民主燈塔」,以為美國的立國精神、政治追求就是民主。但其實,這同樣是一個誤解。制定憲法的大多數代表,甚至對「民主」深惡痛絕。
憲法起草人麥迪遜說:「民主是由一副由動亂和爭鬥組成的眼鏡,從來與生命權和財產權相左,通常在暴亂中喪命。」
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甚至說:「民主最不穩定、最波動、最短命。歷史上的所有民主都會消耗、謀殺自己,並且很快倒退到獨裁。」
制憲會議的代表們,汲取了雅典、羅馬、倫敦和耶路撒冷的政治智慧,最終建立起一個雜糅了多種政體的「共和制」——總統制是模仿羅馬的執政官;參議院照搬了元老院,眾議院模仿古希臘公民大會;最高法院則類似擁有否決權的護民官。最終構成了一個三權分立的政體。
托克維爾曾警告「民主容易變成多數人的暴政」。然而即便在今天的大眾民主時代,美國的共和體制仍在抵制民主的危害,捍衛人權和法治。比如,為了避免成本高、動盪大的寡頭式民主,總統一直由間接選舉產生。
三、是國父們,而非國父
很多人將華盛頓視為「美國國父」。華盛頓,不僅「領導民眾推翻舊政權,趕跑侵略者,並建立一個新國家」,而且戰爭結束後立即放棄軍權,拒絕登基稱王;擔任兩任總統之後,拒絕繼續連任。這樣偉大的人,的確配得上「國父」這一頭銜。
然而,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國父,其實是個複數——「Founding Fathers」,就是制定1787年聯邦憲法的各州代表,包括亞當斯、傑斐遜、富蘭克林、漢密爾頓等100多位耀眼的政治家、實業家和思想家。
正如《脆弱的聯合:漢密爾頓、傑斐遜和麥迪遜》所描述的——美國工商業立國的發展路線,是漢密爾頓奠定的;美國憲法和建立中央政府的精神,是麥迪遜推動的;美國保護人民基本權利的精神,則是傑斐遜捍衛的;而具有清教精神的富蘭克林,更是被視為「第一個美國人」。
儘管後來因治國理念爆發了黨爭,但國父們仍然堅持公開的競爭、艱難的妥協,使國家維持著「脆弱的聯合」,實現了「既要公民自由,又要國家強大」的緊張平衡。
可以說,美國的諸位國父,是人類歷史上一群既有理論素養,又有實踐經驗,且道德高潔的偉大群像。
四、是「分裂」的,而非統一的
很多人常以東方國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理解美國聯邦與50個州的關係。
但其實,美國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一個「地方自治」的國家。美國國父們基於分權制衡的考慮,在憲法中設置了聯邦與各州的「縱向分權」。聯邦政府掌管著軍隊、外交、發行貨幣、聯邦法院等全國政治。
而各「州」(state),一直都是獨立的國家,擁有真實的自治權力,包括自己的州憲、刑法、財政等等。
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各州的自主事務,美國總統也無權號令州長。比如,歐巴馬總統就曾因為插手亞利桑那州的移民政策,招致共和黨女州長的公開斥責。而美國鄉鎮的地方法規、基礎建設,都是由居民議會自主建立、私人聯合。這種自下而上的地方自治,可以追溯到建國前。而1787年聯邦憲法,是經過北美十三州逐個批准後才正式生效的。
各州只是基於憲法原則自願加入「美國」,理論上都可以脫離聯邦。比如,菲律賓和夏威夷都曾受美國「託管」,但是在二戰後,菲律賓投票脫離美國,夏威夷自願成為美國第50個州。換言之,先有個人和地方,才有美國;自治在前,聯邦在後。
正如《處女地》一書所揭示的,美國19世紀的西部大開發,一直是私人主導的。而這又使北方獲得更大的力量,打贏了內戰,維護了聯邦。
可見,不存在一個整體的、「鐵板一塊」的美國。真實的美國是自由人的聯合。著名學者劉軍寧說:「印象中,美國是世俗的、科學的、進步的、民主的。事實上,美國是宗教的、道德的、傳統的、共和的。」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無論是抨擊美國,還是讚賞美國,無論是關心社會轉型的人,還是正在竭力「融入美國」的新移民,絕大多數人對美國的了解,都只停留在道聽途說、媒體渲染和影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