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譯叢:中國在緬甸的雙重博弈——中共如何利用緬甸亂局確保地區主導地位

*

Bluesky*X*Facebook*Message*WhatsApp*Email*

Share

來源:www.foreignaffairs.com

作者:YE MYO HEIN(葉明亨) April17,2025

譯者:李靖

題圖:2024年2月,緬甸克倫邦緬族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成員 Stringer/路透社

緬甸內戰已四年,衝突仍遠未解決。損失慘重的軍政權深陷困境:已失去對全國約四分之三領土的有效控制;將包括兩個區域軍事指揮部在內的關鍵戰略基地拱手讓給正在推進的抵抗力量;隨著叛逃和士氣低落的蔓延,軍方如今面臨隊伍空心化的問題。儘管反對派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他們仍未攻占軍方在該國中部的據點。反對派的共同目標是將緬甸建設成一個聯邦民主聯盟,這一安排或許能夠兼顧不同派系的利益。但由於反對派分散在全國各地,缺乏可靠的聯絡渠道,也無法安全地面對面溝通,其合作仍然鬆散脆弱,即使戰場上勝利在望,內部分裂仍將持續。

與此同時,該國約5400萬人民仍在遭受苦難。軍政府依靠對人口稠密的城鎮進行無差別空襲來彌補其地面部隊和領土控制力日益薄弱的缺陷,對反對派部隊不斷增加的空襲導致平民死亡人數激增,到2024年底接近1萬人。超過35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約三分之一的國民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經濟瀕臨崩潰,自然災害使本已嚴峻的形勢雪上加霜。去年9月,一場強烈的颱風襲擊了緬甸,造成數百人死亡,許多地區被洪水淹沒;3月下旬,一場毀滅性的7.7級地震襲擊了緬甸,造成3500多人死亡。地震發生後,交戰雙方宣布暫時停戰,以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這並沒有持續下去。地震發生後僅數小時,緬甸政權就發動了新的空襲和地面攻勢,並且此後一直沒有停止襲擊。據當地媒體報導,緬甸軍方在3月28日至4月6日期間發動了108次空襲和炮擊,其中包括宣布停火後的46次襲擊,造成約70名平民死亡。激烈的地面衝突仍在持續。

只有一個行為體在此悲劇中獲益:中國。在西方,緬甸內戰常常被描述為一場「被遺忘的衝突」。但對中國而言,緬甸是北京地區野心、經濟利益和安全關切交織的關鍵戰場,一個實力削弱的緬甸對於中國建立無可爭議的地區霸權至關重要。如果北京能夠控制緬甸,它既可以構成一道戰略屏障,抵禦印度「東進政策」(該政策旨在將印度與快速發展的東南亞地區聯結起來),也可以成為中國在東南亞大陸和印度洋沿岸的重要立足點。中國官員在公開聲明中堅稱,他們希望恢復緬甸的穩定,並促進兩國之間的兄弟關係。實際上,中國一邊扶持搖搖欲墜的軍政府,一邊試圖將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拉入其勢力範圍,並在此過程中將其認為與西方過於親近的民主力量邊緣化。

西方國家對緬甸缺乏真正的興趣,這造成了一個真空,而中國非常樂意填補這個真空。例如,西方國家在三月地震後幾乎無所作為,而中國則高調地向受災重災區提供緊急援助。事實上,中國在混亂中找到了機會:它通過扶持搖搖欲墜的政權並支持其殘酷的軍事行動、破壞抵抗力量的團結、擴大對多支抵抗力量的影響力、邊緣化西方影響力以及無視緬甸人民的政治訴求來鞏固對緬甸的控制。一個長期處於軍事統治之下的分裂緬甸將更容易被北京控制。

中國的兩面派

緬甸不僅僅是中國的鄰國之一。它為北京提供了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陸路門戶,為馬六甲海峽這一咽喉要道提供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替代路線。開發這條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北京龐大的海外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的關鍵目標。中緬經濟走廊(CMEC)是北京「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中國雲南省與緬甸豐富的能源儲備、自然資源以及通往印度洋的通道連接起來。

緬甸還擁有中國所需的重要資源,包括關鍵礦產、天然氣、水電和農產品。緬甸供應了中國超過一半的稀土進口量,而稀土是高科技和國防工業必不可少的投入。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與武裝團體合作開採這些資源,卻幾乎不顧環境或社會後果。2024年,緬甸向中國供應了5萬噸稀土氧化物,超過了中國國內的稀土氧化物產量。緬甸也是中國79.9%錫礦進口的來源地,而錫礦是半導體和其他關鍵技術生產的重要原料。

中國官員出於安全原因也對緬甸感興趣。中國不希望外部勢力,尤其是西方勢力,在緬甸站穩腳跟,從而挑戰北京的地區主導地位。北京深感擔憂,如果一個與西方結盟的政府或政治力量上台,可能會為西方勢力在中國邊境附近持續存在打開大門,構成長期的安全威脅。這種安全驅動的心態塑造了中國對緬甸內戰的態度,北京擔心這場戰爭可能會鼓勵西方干涉緬甸內政。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最近堅稱,阻止其他外部勢力干涉緬甸衝突是他的主要目標之一;他認為緬甸是中國專屬勢力範圍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旗艦報紙《人民日報》的一位高級編輯在2012年《環球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強調了這一點,他將緬甸一些地點的重要性與南海爭議海域的重要性進行了比較:「皎漂(中國目前正在緬甸若開邦建設的深水港)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穩定,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中菲之間關於黃岩島的主權爭端。」

中國對緬甸的和平與穩定毫無誠意

至少自2021年推翻民選政府的軍事政變以來,中國一直高度關注緬甸局勢。鑑於中緬經濟走廊的大部分路段直接穿過衝突頻發的地區,政變後的衝突擾亂了北京在緬甸的許多投資。然而,這也為北京加強對緬甸控制提供了機會。中國官員最初淡化此次政變,稱其為「內閣改組」,並在其他大多數國家邊緣化緬甸軍政府的情況下,與緬甸軍政府保持著積極的外交關係。

但中國又在玩弄兩面派,同時加強與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的關係。自政變以來,這些組織大幅擴大了其事實上的領土控制範圍。中國不僅是這些組織的主要武器供應國,也是它們的主要貿易夥伴。這些關係使北京能夠對分裂的緬甸幾乎所有主要勢力保持影響力,並在軍方垮台時充當戰略對沖。

中國一直對緬甸的民主力量心存疑慮,尤其包括主要由2021年政變中被罷黜的人士組成的民族團結政府。儘管西方國家提供的支持微乎其微,但北京認為該組織與西方走得太近。2022年,緬甸民族團結政府(NUG)在華盛頓設立辦事處,美國於2023年底通過《緬甸法案》(該法案承諾提供大量援助,但最終未能兌現),此後,中國的疑慮進一步加深。北京還試圖勸阻其他少數民族武裝組織與緬甸民族團結政府合作,並指示它們與軍政府談判。誠然,北京允許與緬甸民族團結政府進行秘密溝通,主要是為了保護中國的商業資產,但北京對這些交易保持謹慎,不置可否。隨著軍政府失去更多領土,一些中國公司向緬甸民族團結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和附屬武裝團體納稅或合作,以維持業務營運。

抓住時機

幾年來,這種兩面派的伎倆讓中國得以保護關鍵投資項目,同時在緬甸陷入暴力衝突之際深化其影響力。2023年末,一個由與中國有聯繫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組成的反軍政府聯盟,其中也包括與緬甸民族團結政府有關聯的武裝力量,發動了「1027行動」,這是一場大規模的協同攻勢。自攻勢開始以來的一年裡,叛軍已攻占軍政府的兩個地區指揮部、六個作戰指揮部、超過160個營級基地和93個城鎮。這支曾經被視為不可戰勝的軍隊,如今卻搖搖欲墜,瀕臨崩潰。

2024年8月,軍政府位於臘戍的東北地區指揮部垮台,這給北京敲響了警鐘,北京認為抵抗力量已經走得太遠。中國隨後放棄了對沖策略,轉而代表緬甸政權採取積極干預。2024年8月,外交部長王毅會見軍政府官員時,這一轉變顯而易見,表明北京方面對緬甸的明確支持。不久之後,軍政府首腦敏昂萊前往昆明,這是他自2021年政變以來首次訪華。

與此同時,北京試圖向中緬邊境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施壓,迫使其停止敵對行動。北京試圖脅迫不服從的派系,包括關閉邊境哨所,切斷跨境電力、水利、網際網路和基本物資的供應。2024年末,北京採取了最激烈的行動,當地新聞報導稱,中國拘留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領導人,試圖迫使該組織停火併從臘戍撤軍。

在「1027行動」之後,北京自詡為和平斡旋者和穩定保障者,在軍政府與多個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之間斡旋了多輪談判。這些談判未能促成和平,因為軍方堅持要收復失地,而各民族派系則拒絕放棄來之不易的成果。與此同時,中國通過施壓,迫使各方承認並接受其在塑造緬甸未來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深化其在緬甸的影響力。中國通過在國際社會提供外交掩護,並向軍政府提供重型武器、戰鬥機、監控技術和資金支持,為其提供支持。中國還加劇了緬甸抵抗力量內部的分裂,向其控制下的民族武裝團體(尤其是北部邊境的民族武裝團體)施壓:不得與緬甸民族團結政府或其認為受西方支持的盟友民主力量合作。這些干預加劇了局勢不穩定,並延長了戰爭。作為回應,一些抵抗組織感到有必要公開保證保護中國在緬甸的利益,甚至暫時停止計劃中的攻勢,以免激怒北京。

在長期軍事統治下,分裂的緬甸將更容易被北京控制

三月的地震為北京提供了另一個機會,使其能夠擴大在緬甸的影響力,並逐漸削弱其最大的挑戰:普遍存在的反華情緒。在緬甸遭受人道主義災難之際,西方國家僅提供了有限的支持,而中國則介入其中。隨著軟實力的提升,中國擴大了在緬甸的安全存在。由於擔心軍政府無力保護中國資產,北京向軍政府施壓,要求其組建合資安保公司,這些公司目前部署在中緬邊境西部的皎漂深水港和東部的木姐。這些行動由中國國家安保公司領導,標誌著中國首次在緬甸正式部署武裝力量。擴大在緬甸的軍事存在的長期影響尚不明確,但它可能會顯著重塑緬甸的內部衝突以及更廣泛的地區安全格局。

簡而言之,北京的介入正在延長緬甸這場破壞性戰爭。在中國的支持下,緬甸政權加大了對抵抗力量控制地區的空襲力度,不分皂白地將平民作為攻擊目標。但緬甸軍政府實力不足以發動地面攻勢收復失地,因此目前專注於阻止抵抗力量鞏固其在新占領地區的控制。即使在三月地震造成廣泛破壞的情況下,緬甸政權仍將空襲置於救援行動之上。中國已向緬甸軍政府增派戰機和無人機,以協助其行動。

無論反對派是否具備取代軍政府所需的政治凝聚力,其在戰場上的推進仍在持續。目前,反對派正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擴大城市行動,最終目標是中部的主要城市。只要軍政府仍然控制著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和首都內比都,反對派的推進將削弱軍政府,但可能無法造成決定性的打擊。如果反對派內部沒有強大的統一戰線,該政權很可能將繼續步履蹣跚。

隨著西方對緬甸興趣的減弱,中國抓住機會,利用緬甸的混亂和政治分裂,擴大其戰略影響力。如今,中國對衝突各方的關鍵參與者都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通過疏遠與西方結盟的團體,系統地邊緣化西方的影響力。北京已經獲得了一些切實的收益,包括保留其對稀土元素等戰略資源的獲取渠道,並在緬甸領土上建立軍事存在。這些舉措不僅使中國獲得了獲取經濟資產的特權,還使其在東協(ASEAN)內對一個順從的鄰國擁有了政治籌碼,從而加強了其對這個與其野心息息相關的地區的控制。中國在緬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並非個例,它是北京在地區霸權擴張的更廣泛行動中的一個關鍵前線。對西方和地區大國來說,應該敲響警鐘:被動應對是不夠的。遏制北京的擴張必須從中國快速擴張的地方——緬甸的基地邊緣開始。

北京不想要什麼

這場危機的政治解決仍然遙不可及。軍政府承諾在一年內舉行選舉,由於戰爭和三月份的地震,其舉行選舉(即使是假選舉)的能力似乎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緬甸大部分地區飽受戰亂之苦,緬甸政權被迫一再推遲原定於2022年舉行的選舉。無論如何,反對派團體和公眾都不會承認軍政府組織的選舉合法。目前,試圖舉行選舉只會進一步激化衝突,加劇緬甸的人道主義危機。

包括東協、中國和印度在內的許多外部大國都呼籲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儘管他們尚未提出具體條件。但這仍然不現實,主要原因有二。首先,鑑於軍政府的軟弱,抵抗力量和公眾將此視為一個歷史性機遇,最終將緬甸軍方——他們苦難的罪魁禍首趕下台。其次,緬甸的將軍們從未進行過有意義的政治對話,即使是可能威脅其權力的微小讓步,他們都無法容忍。相反,他們強加條件,期望對手屈服,並在一個確保軍事主導地位的框架內行事。即使在三月地震之後,緬甸政權仍優先對反對派武裝進行空襲,並利用國際社會日益增加的參與,尤其是通過人道主義援助,來鞏固其合法性,與此同時,無數受害者仍然困在廢墟之下,得不到任何實質性援助。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堅定支持下,緬甸政權更加膽大妄為,幾乎看不到進行真正談判的希望。

軍政府只有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會接受通過談判結束戰爭。這需要反對派之間加強合作、提升政治凝聚力,以扭轉戰場局勢,對緬甸政權構成決定性打擊,威脅其對緬甸中部地區的控制。北京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無論未來發生什麼,它都將繼續破壞反對派之間的合作,而這種合作對於未來建立一個和平、穩定、聯邦民主的緬甸至關重要。中國對緬甸的和平與穩定毫無誠意,它想要的是戰略主導權。如果北京能夠通過挑起緬甸各派之間的矛盾,使緬甸陷入虛弱、分裂和對中國的依賴,從而最大程度地擴大其影響力,那麼北京就會這麼做。y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26/221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