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弘一法師:《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看過都釋懷了

作者: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無論你遭遇了什麼事,那都是你必經的歷練。 放下不如意,釋懷不順遂,安頓好自己的一顆心,你的生命便處處是淨土。

林語堂說:「弘一法師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他出身富商之家,自幼聰慧過人,是縱橫於繪畫、書法、音樂等多界的奇才。

然而,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後,他竟選擇舍榮華富貴,斷世俗牽掛,隱入佛門中苦修。

世人紛紛表示不解,他卻認為:「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俗的紛擾得失,如枷鎖般束縛自己的身心,唯有放下可得大自在。

作家宋默在《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一書中,便記錄了弘一法師清空雜念後,悟出的人生真諦。

翻開這本書,細細品讀弘一法師的所思所想,你會恍然驚覺:

原來,生活中諸多痛苦、煩惱和憂愁,皆源於想不開,放不下。

1

你所貪戀的,會成為你的枷鎖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樵夫外出打柴時,在大樹底下挖到一具金羅漢。

從此,一無所有的樵夫成了富翁,買田置地,過上了好日子。

可是,他才高興沒幾天,就開始茶飯不思、坐立不安。

妻子問他為何煩惱,他說:「一共有十八羅漢,我才得了一個金羅漢,剩下十七個還不知道埋在哪裡,我怎麼能安心?」

樵夫日思夜想那十七個羅漢,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

他本可以衣食無憂地過完餘生,卻被欲望引入歧途,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未來。

書中說:欲望就像一條鎖鏈,一環扣著一環,永遠不能滿足。

生命有限,欲望無窮,不懂得節制貪念的人,遲早會淪為身外之物的奴隸。

只有懂得修剪欲求,知足常樂,你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安然。

弘一法師出身優渥,又名聲在外,可他選擇放下這些,出家為僧。

在他看來:一個人越是痴迷於外物,縱情於享樂,就離地獄苦海越近。

因此,他拒絕了家人的照拂和信眾的供養,決意要做一個苦行僧。

多年來,他的家當只有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件打了200多處補丁的衲衣。

他的飲食也極為簡單,常用清水煮白菜,還常常把別人扔的蘿蔔撿回來,吃得津津有味。

日子雖然清苦,他的內心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他伴著黃卷青燈,晨鐘暮鼓,一心一意地修行佛法,修得了清淨與自在。

而這世上的大多數人,卻放不下萬千慾念,貪戀著世俗浮華。

有了還想再有,得到了還想要更多,不知不覺間就給自己套上了一層層沉重的枷鎖。

弘一法師抄錄過這樣一段話:

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一旦落入欲望編織的圈套,你就再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你會迷失在眼花繚亂的誘惑中,求而不得時,飽受痛苦的折磨;如願以償後,又陷入新一輪空虛。

唯有懂得知足,戒掉多餘的貪念,你才能解開鐐銬,從欲望的無底洞中解脫出來。

2

你所強求的,會將你引入深淵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籠,就是人內心的執念。」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中提到,年輕時的弘一法師,也曾受世俗執念所困。

出身富商家庭的他,自小師從名士,立志要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抱負。

然而,他的考試之路,遠比想像中坎坷許多。

18歲時,他參加了儒學考試,名落孫山。

19歲時,苦讀一年後的他又去考試,依舊落敗。

面對接連失利,他覺得很不甘心:人人都說自己文采斐然,怎麼偏偏無法高中?

為此,他整日唉聲嘆氣,沉浸在焦慮與迷茫中無法自拔。

哪怕後來家中發生變故,他不得不帶著母親顛沛流離,也執意不肯放棄科考。

23歲時,他再次鼓起勇氣,參加了浙江省的鄉試,結果還是不中。

這一次,他終於認清現實:科舉已經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出路。

與其抓著虛無縹緲的功名不放,不如找點踏踏實實的事情去做。

於是,他加入了先進青年的隊伍,開始寫話劇、編歌曲,為新文化的興起獻力。

展現出過人的藝術才華後,他遠赴日本留學,學習了西洋繪畫、鋼琴與作曲理論。

學成歸來的他,不僅當上了高等學校的講師,還成為知名的藝術家。

正是及時放下執念,讓他撥開重重迷霧,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人這一生,就是如此跌宕莫測,得失禍福全然無法預料。

老話常說,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需要你踮起腳尖去夠的、費盡力氣去爭的,註定與你無緣。

倘若你過度執著,只會徒增煩惱;偏要勉強,反而會失去更多。

不妨看開一些,適時放手,以平常心看待功名利祿,以歡喜心接納得失起伏。

順其自然,放過自己,就是對餘生最好的成全。

3

你所怨恨的,會折磨你的靈魂

弘一法師認為,一個放不下仇恨的人,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在23歲時遭陷害,入獄整整9年後,冤案才得以告破。

出獄之後,他依舊放不下仇恨,日復一日地控訴命運不公、咒罵陷害自己的人。

73歲那年,在怨恨中蹉跎一生的他患上了絕症。

彌留之際,牧師見他滿面愁容,嘆氣道:「你真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9年,你卻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

真正能傷害到你的,並非他人刺來的利劍,而是你自己扎在心底的怨念。

你怨恨什麼,什麼就禁錮你;你計較什麼,什麼就會折磨你。

而放下恩怨,不僅是對別人的諒解,更是對自己的救贖。

弘一法師遭受過無數非議、誹謗甚至侮辱,他卻從不因此記恨對方。

他的母親王氏過世時,同族叔叔以「王氏是妾室,不能從正門入」為由,禁止王氏靈柩回家。

在他的百般懇求與堅持下,母親的靈柩才得以進門。

即便叔叔如此刁難自己,弘一法師也沒有說過對方一句不是,見了面照樣以禮相待。

弘一法師說過一句著名的偈語:「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意思是說,別人性情急躁,我便對他們寬容一些;別人行為險惡,我依然坦誠面對他們。

生活中,無論是遭人中傷、被人誹謗,還是受人排擠,都難免會讓你憤憤不平。

大多數人以為,只要報復對方,就能消解內心的苦楚,將一切拉回到原點。

但實際上,我們反而會在冤冤相報中越陷越深,身心傷痕累累,生活也千瘡百孔。

人生苦短,何必背負痛苦與怨恨的包袱,為了不值得的人和事消耗自己?

學會將傷害翻篇,讓怨恨清零,及時從是非中抽身。

你輕裝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對過往傷痛最有力的回擊。

4

你所在意的,會攪亂你的心境

書中談到,弘一法師到寧波雲遊時,夏丏尊居士前去探望他。

見面後,夏丏尊得知他住在一個小旅館,草蓆、毛巾都是破的,房裡還有幾隻臭蟲。

夏丏尊看不過去,責怪店主太過分,便安排弘一法師搬到別處,給他換新毛巾和用具。

弘一法師卻笑著說:「臭蟲也不多,主人待我很客氣呢。」

無論置於多麼糟糕的境地,弘一法師始終都能保持內心的恬淡平和。

他在《格言別錄》中說: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擾亂我們的不是紛擾的世事,而是那顆無法平靜的心。

當我們學會看淡看開,便不會再被環境的好壞所困,不再為生活的嘈雜所擾。

生活紛繁複雜,萬物不隨人心,我們能掌控的部分少之又少。

瑣事的牽絆、環境的限制、人情的糾纏……一樁樁一件件,如一根根藤蔓緊緊束縛著我們。

但處境越是艱難,越要專注自持,周遭越是嘈雜,越要守好內心。

置身滾滾紅塵,誰都躲不過事業的不順、生活的意外、他人的指責……

你若是糾纏不放,反覆咀嚼,很容易把日子攪得天翻地覆。

最明智的做法,是不理會外界紛擾,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無論你遭遇了什麼事,那都是你必經的歷練。

放下不如意,釋懷不順遂,安頓好自己的一顆心,你的生命便處處是淨土。

1918年,弘一法師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剃度出家後,寫下了書法作品《放下》。

他放棄榮華和富貴,拒絕了妻兒的挽留,毅然決然地遁入空門中修行悟道。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中記錄了他的一段話:

出家人的生活在人們看來都是相對清苦的,但對於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們並不會認為苦,而是把苦當成樂,並且從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因為當一個人保持心澄意靜,不受外物所動時,無論置身何處,都能過得悠然自得。

人這輩子短短數十載,或是或非,或好或壞,或得或失,都只不過是轉瞬而逝的片段。

能夠折磨你的,並非外界的人和事,是你自己抓住不放的種種雜念。

鬆開雙手,甩掉負荷,你才能把自己從縱橫藤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往後的日子裡,不放縱於欲望,不拘泥於得失,不沉浸於怨恨。

一旦你學會放下,再沉重的心頭鬱結,也會瞬間輕如鴻毛,隨風而散。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每晚一卷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09/221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