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的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宣布要在2031年前將聯邦國防軍打造成歐洲最強常規武力,並把國防預算目標提高至GDP的5%,這項宣示在德國與歐美國家獲得廣泛支持。在北約面臨轉型之際,德國挾其強大的經濟、工業與軍事能力,將成為北約在歐洲最重要的力量,即便美國持續轉向孤立主義,德國仍具備實力來聯合英、法、意等國共同成為歐洲安全體系的要角。
德國重建軍事力量早已議論多年,但一直限於嚴格的債務規範,使得德國擴軍與增加國防軍事投入受到財政上的約束。直到最近德國聯邦議會投票決定豁免國防支出不受嚴格的債務規則限制。而這項突破的主因仍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德國國防軍總監卡斯滕.布魯爾(Carsten Breuer)說,「北約必須採取必要的行動來阻止俄羅斯與普京的威脅,這不是我們需要多少時間做好準備,而是普京給我們多少時間。」他強調:「最快4年內可能發生軍事入侵,北約應該為此做好準備。」
德國是第1與第2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雖然2次大戰結束已經80年,但受到戰爭苦難的德國人避免戰爭的觀念至今仍深植人心,因此人們避談衝突與戰爭,對軍事投資也極少。面對俄羅斯的領土野心,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採取綏靖政策,帶領歐盟用能源貿易來安撫普京,但是普京得寸進尺,賺了賣歐洲能源的錢之後,仍然全面入侵烏克蘭。續任的德國總理蕭茲認清現實投入千億歐元增強國防,但面對不足的武器、彈藥、士兵與軍事設施,這些經費遠遠不夠,直到梅爾茨上台後才做了解除債務限制的重大轉變。
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徹底改變了德國人的思維,而川普2024年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則完全改變了德國人的心態。英國民意調查機構YouGov的民調顯示,79%的德國人認為普京對歐洲和平與安全「非常危險」或「相當危險」,最近的調查則顯示,有74%的德國人對川普也持相同看法。換言之,依靠美國保護歐洲的信任感已絕大部分消失了。
德國自2011年起取消徵兵制改採募兵制,2023年數據顯示有18萬現役國防軍,已低於取消徵兵制時的人數。德國政府估計,大約需要46萬軍人(含預備役)才能保衛德國與北約東翼,因此還至少需要召募10萬名士兵,才能讓常備役人數到20.3萬人的最基本要求。德國國防部長比托里斯(Boris Pistorius)已表態,若志願兵人力補充不足,準備最快在2026年恢復徵兵制,並於2029年前完成軍事現代化建設。德國為防衛俄羅斯入侵而修改兵役政策,也很值得情況可能更危急的台灣做為軍事建設的參考。
除了兵役制度改革,德國在軍事經費上也有整體規劃,前任總理蕭茨已設立了1000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而目前常規國防預算大約為900億歐元,占其GDP約2.1%。若提高到GDP的5%,未來每年預算將超過1600億歐元,規模非常巨大。台灣的國防經費也被要求提高至GDP的5%,除了財政的來源,這些經費該如何規劃顯然更重要多了。就算擠得出5%的經費,如果沒有好好地規劃運用,也只是增加了貪腐與浪費,對台灣整體防衛體系反而有害無益。
面對這場世紀大轉變,德國總理梅爾茨喊出「不惜一切代價」的口號,要重振經濟、加強國防、保衛歐洲,除了千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德國政府在獲得財政擴張支持後,還成立高達5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基金,用於改善交通、能源電網和住房,除了推動經增長,也加強國防需要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大力扶持過去受到壓抑的軍事工業。德國工業體系原就其發達,但近年不少工業企業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而走向下坡,未來也將由政府協助轉型生產軍火與軍品。逐漸被取代的汽車製造與精密機械,或是化工、電子業,將因此找到能發揮技術實力的新賽道。
在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並開始執政後,歐洲把對抗俄羅斯與北約的未來都寄望於德國與其總理梅爾茨(左1)的身上。 Reuters
對於德國此次的決心和行動,許多分析認為這不僅是對俄羅斯的回應,更是對整個世界安全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德國重量級哲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評論稱,歐盟今日的戰略無力與制度脆弱,與德國歷屆政府長期逃避歐洲防衛整合責任有直接關聯,如果歐洲不擺脫對美依賴、建立自主防衛機制,將在全球權力重組中被邊緣化。現在德國正站在歷史轉折點,梅爾茨有機會承擔歐洲安全整合角色,很可能「意外地成長為具歷史分量的人物」,為歐洲的命運帶來關鍵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