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人們都在想中國是否會將該國製造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更側重消費的模式。現在中國似乎已無法繼續指望世界其他地區來消化該國生產的產品了,在這種情況下,對這種轉變的期盼也與日俱增。
沒有人比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本人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了。而他的答案難以令人安心。
上周,在視察中原城市洛陽的一家國有機械廠時,習近平重申了他以製造業為政策重點的方針。這位中共領導人回顧了歷史,盛讚中國實現了「從過去洋火、洋皂、洋鐵等靠買進來,到現在成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的轉變。
「這條路走對了,」習近平在一次向全國播出的講話中對洛陽軸承集團(Luoyang Bearing Group)的工人們說。「我們要繼續把製造業搞好,堅持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與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有關中國政府日益重視消費的說法看來站不住腳了。這位最高領導人已經明確了優先事項——而且未來仍將如此。
中國的產業和技術變革毋庸置疑,目前正在可再生能源、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AI)等一系列未來產業領域突飛猛進。中國不僅在追趕西方,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正在超越西方。
不予理會
但製造業並非解決中國當前整體經濟困境的良方。事實上,許多核心問題恰恰出在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惡性競爭壓低價格,大量虧損工廠在艱難維持運轉。中國目前已深陷通貨緊縮周期。
習近平對製造業的極度關注,也是北美、歐洲和亞洲許多國家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鋼鐵等各種產品設立貿易壁壘的原因。這些壁壘的設立與川普政府孤立中國的努力幾乎無關。是中國產品的大量湧入讓這些國家對本國的產業和就業感到緊張。
例如,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就一直呼籲中國將其模式轉向擴大國內消費,擺脫對製造業和出口的嚴重依賴。(90天貿易休戰期間,貝森特是否會在華盛頓與北京方面即將進行的談判中將此事作為優先事項,還有待觀察。)
西方公司的執行長們也希望看到中國將重心從工廠轉移到讓中國消費者擁有更多可支配資金上來。對跨國品牌而言,這種轉變可能徹底改變局面,有望為它們帶來一個規模更大、利潤更豐厚的中國市場。
中國國內外的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讓中國經濟像美國那樣更多依靠消費驅動,將能帶來更可持續的長期增長。
但是,決定中國經濟運行方式的是習近平,而他最近的言論清楚表明,上述聲音不會被理會。
正如我們此前報導的那樣,這位中共領導人對製造業的堅定態度,主要源於他對西方式消費驅動增長模式抱有根深蒂固的理念上的反對。習近平認為這種增長是浪費性的,並且對通過刺激措施直接向民眾發放更多現金的做法極為警惕。
圖片來源:greg bake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川普讓美國再工業化的議程,習近平也看在眼裡。對這位中共領導人來說,這再次印證了製造業的重要性。「如果川普想讓美國經濟更像中國經濟,」一位中國官員最近告訴我,「對習近平來說,這就能說明問題了。」
儘管如此,中國與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之間持續的貿易緊張關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中國製造業這部機器受損,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進一步打擊。某些方面可能不得不做出讓步。問題是,中國會被迫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