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學生就業補貼,補出了一筆糊塗帳

作者:

中國社會高度「媚青」,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不但和「青年才俊」、「未來的希望」、「國家棟樑」等等諛詞緊密掛鈎,還受到諸多公共政策傾斜的「呵護」。大學生就業補貼政策就是其中集大成者。

這些年來,數不勝數的補貼名目眼花繚亂。上上下下到底花了多少錢、錢是怎麼花的、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卻是一筆糊塗帳。

放眼望去,一片亂象。

01 挑明的「薅羊毛」

由於大學生就業補貼來自多部門保障、各級政府配套,所以名目繁多、五花八門。

網上可以找到的常見種類就有面試補貼、租房補貼、職業證書補貼、人才引進生活補貼、基層就業補貼、靈活就業補貼、大學生返鄉安家補貼、大學生創業補貼等等,再加上社保系統給應屆大學生開的失業保險、社保補貼等「暗補」,林林總總十多樣。這還沒算上各地基層的「特色」土政策。

這些五花八門的申請部門、審批流程、審批標準、發放方式各異,構成了龐大的「政策利益迷宮」。別說普通大學生了,恐怕大學教授也搞不清楚其中的門道。以至於出現了專業的諮詢仲介服務,手把手教大學生「薅羊毛」。

是的,就是挑明說「薅羊毛」。很多社交媒體平台、校園網上都可以看到以及查到大把「薅羊毛」為題的補貼攻略、補貼指南。還有不少「青年才俊」在社交媒體上曬「薅羊毛」戰果。

一名陳同學就在網上「凡爾賽」自己被補貼出的gap year(間隔年)。他的畢業證還沒捂熱,先申領了12個月失業保險金,每月1620元直接到帳。配合3000元靈活就業補貼和500元租房紅包,硬生生湊出首付買了台Switch遊戲機,最後還很高調地表示:「感謝xx爸爸養我gap year」。

就業補貼沒有補出就業,卻補出了「躺平年」,真是莫大的諷刺。

還有比這更諷刺的是補貼出了騙子。這類騙補事件的涉案金額不大,真正進入司法程序的不多。即便查出來,大都只是退賠、批評的行政處理。但是,再「人性化」的處理,總也有忍無可忍的極限。

比如,2021年47名應屆生集體騙補案。這群應屆生通過仲介掛靠某家公司短暫繳納社保,虛構勞動關係,騙領補貼共計人民幣49萬元。檢察機關起訴了1人,對其餘46人免於起訴、予以訓誡的處罰。

還有一起2022年宣判的騙取人才補貼案也可以在網上查到,犯案的是一個重點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以謊報工作地點、居住地點的拙劣方式騙取3萬元人才補貼,最終判3緩3。如果騙子也算是就業,這錢倒也花得值了。

總之,大學生就業補貼就是一筆糊塗帳。錢來得不明不白,花得不明不白,帳自然也是不明不白。大學生就業補貼一年到底花了多少錢、花在了多少「人頭」上,各地都沒有公開的統計數據。有的地方還有一些零星信息,更多的地方是無跡可尋。

只要是「為了孩子」,中國公眾都會乖乖買帳。可是,這大把的公共資金不明不白地花掉了,真的提高「孩子」們的就業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02 補貼養「巨嬰」

從校園到職場,是現代人真正的「成年禮」,是人生必須邁出的一步。走向職場,需要有足夠的就業動力和就業能力。

就業的主要動力是賺錢。政府發錢代替了賺工資,是增加了就業動力,還是削弱了就業能力?陳同學給出了真實的答案。還沒嘗試過就業,先把失業金領上了,這不是鼓勵就業,而是鼓勵主動失業。不是往職場推,而是往回拽。

補貼更不會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而是要在職業生涯中適應、歷練出來的。初入職場,就業能力的短板是大學生必須面對的現實。認清現實,放低姿態,是職場生涯起點的必修課。

每一位應屆畢業生在這個「碩士不如狗、博士滿街走」的學歷通脹時代,只有儘快放棄「天之驕子」、「集體呵護」的幻覺,才能在職場起跑線上爭得先機。大學生就業補貼對應屆生兩年的「新手保護期」,本意是為他們提供賽道轉換的平滑過渡,實際上卻是延長了他們的心理依賴期。

政策補貼給予了應屆生「全社會都該照顧我」的心理暗示,這非但不能幫助他們面對現實,反而強化了他們身份優越感的錯覺。「脫不下的長衫」、「象牙塔外的躊躇」的自艾自憐,卻是職場起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障礙。

人人為生計奔波操勞,哪有高人一等的「長衫」,又何來「躊躇」的餘裕?正經營生沒幹幾天,連經濟獨立都做不到,成年的門檻都沒邁過,有什麼資格發表「不做牛馬」、」資本萬惡」的高談闊論?

大學生在生理已經成年,在心理上至少應該是邁向獨立生活的准成年,卻在「全社會都該照顧我」的蜜糖水裡泡成了「巨嬰」。

補貼是補貼不出大學生主動尋求就業的,更不會增加有效就業崗位。最大的作用,無非是美化應屆生就業的數據,靠的是對企業用工的干預。大學生就業補貼給用工單位很多「優惠」,有直接補貼「人頭費」的明補,還有社保繳納優惠的「暗貼」。

花錢買應屆生就業數據的做法,人為製造了就業市場的多重亂象。

圖由豆包生成

03 人為製造就業不公平

干預市場的補貼從來都不會促進真實需求的增長,只會鼓勵「薅羊毛」的歪門邪道,就業市場的用工單位也是如此。

某寧波創業公司老闆算過一筆帳:招個本科生領1萬補貼,再申請3000元社保減免,實際用人成本比兼職還低。「政府發錢比發傳單還積極,現在招應屆生就是搞錢新賽道。」很興奮、很直白,態度很積極。

可是,這種「用人成本減免」的效應是很短暫的,後果也很不堪。有些地方的企業圈甚至出現了「拿完補貼就裁員」的默契,騰出坑位賺新的人頭費。

企業的確可以從這種短期行為中得利,但是付出的卻是放棄培養熟手的長期代價。這不是正常的市場經營邏輯,因為沒有補貼短期利益的誘導,企業本不會這麼折騰。

這種企業短期行為,對應屆畢業生的職業生涯也是巨大的傷害。失業風險不可避免,但是什麼也沒做錯,只是因為「補貼到期」平白無故就丟了崗位,對職場新手的心理打擊有多大,可想而知。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政策性猝死」的非正常失業加劇了勞資矛盾。「僱傭即剝削」的民粹氛圍濃厚的中國就業市場,供需之間本就嚴重缺乏互信,甚至可以說是天然對立。再加上「定期開除」這一出,對立的種子埋得更深了。

這些在校園裡就被灌輸「資本萬惡」觀念的職場新人,初入職場又遭遇這樣的重創,會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這種陰影將會伴隨他們整個職業生涯。

但是,這能責怪用工企業的「唯利是圖」嗎?用工需求本應是企業自身的經營需求,業務多就多用點人,業務少就少用點人。非要用政策工具往企業塞人,政策優惠還自帶「保鮮期」,能指望企業是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這是政策誤導出的亂象,是政策干預市場的必然結果。

補貼應屆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還製造了更多的就業不公平。

從法理上講,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了公民的勞動權,平等就業屬於勞動權的重要內容。給應屆大學生的就業開「政策小灶」,是對其他社會成員平等就業權的間接侵害。

在微觀層面上,這種厚此薄彼的政策干擾,對其他社會成員的傷害也顯而易見。一個中年失業者,上有老、下有小,經濟壓力更大、就業需求更強,卻因為政策傾斜人為撥動了就業市場的天平,失去了就業機會。這公平合理嗎?有利於社會和諧嗎?

種種保護應屆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傾斜,還在更大範圍內造成了年齡歧視、學歷歧視的副作用。各級政府、事業單位是保障應屆大學生就業的主力,為此人為提高了年齡門檻和學歷門檻,已成積重難返之勢。

這種風氣也蔓延到了整個就業市場。很多中年失業者求職無門,即便他們有更豐富的工作經驗、更好的職業習慣,在就業市場上也一職難求。衙門要完成指標,企業要拿補貼,也就顧不上適崗性的專業標準了。

04 補貼只會製造更多問題

大學生就業補貼政策所費不少,但是經濟效益是很可疑的。勞動力人口的學歷含金量提高,並沒有想像中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經濟的作用。

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最快的階段是1999年到2007年,年增長率從6.4%增長到13.1%。2010年後穩步下降,至2023年降至5.7%。而2010年後正是大學擴招十年的學歷膨脹期,勞動人口的學歷含金量大幅提升,卻沒有提升經濟的「含金量」。以學歷為標準的「高素質人才」並沒有提高勞動生產率。

也許我們的「高學歷」和「高素質」就不是一碼事,抑或是我們的產業結構、經濟環境沒有給高學歷人才施展的空間。無論如何,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由,把其他社會成員的飯碗轉給大學生,也是沒有根據的。

公共政策也要算經濟帳,大學生就業補貼政策執行多年,幾乎年年加碼,卻很少有人質疑。但迴避問題,不等於問題不存在。

在執行層面,政出多門龐雜混亂,資金使用不透明,留下了很多「薅點」。

從效果看,就業增長放緩的趨勢沒有因為大量補貼而改變。「促退就業」、鼓勵躺平的事與願違卻不能不重視。干擾就業市場,造成就業不公平的問題,更應該糾偏。

如此看來,在各地公共財政過緊日子的情況下,還要繼續這一花錢不少、意義不明、副作用頗多的政策嗎?

歸根結底,有效就業從來都不是靠補貼出來的,而是市場經濟發展出來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需求,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香餑餑,到今天需要保障、補貼的「推銷」,落差不可謂不大。這是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教育體系出了問題,抑或是其他因素所致,需要深入思考、對症下藥。

補貼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4/222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