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第一次點開「中國女孩哈佛畢業演講」的視頻時,差點以為進入了心靈雞湯頻道。
看完她的演講視頻,我們會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沒有感情,全是技巧」。
視頻中的蔣雨融女士不太像是一個學生,而更像是一個精緻的「價值觀傀儡」。
那些被反覆強調的「戰爭孤兒」「人類共通性」等宏大議題,更像是用標準化模板剪裁出的價值觀拼圖,而非真正紮根於生命體驗的思想結晶。
國內網友對這場演講的感受大致是「一半認同,一半反胃」。
這位被哈佛園高高捧起的「中國聲音」,究竟為何在自家門口遭遇了如此猛烈的塌房?是哪裡出了錯?
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
復旦大學教授沈逸對蔣雨融的哈佛畢業演講評價十分尖銳,直指其本質為中美文化博弈中的「祭品」。
蔣雨融看似演講內容很正能量,但其白左式的高調言論試圖保持超然姿態,最終卻淪為西方價值觀敘事的工具。
「世界上如果任何一個女人買不起一片衛生棉,我便不配稱富足;
如果一個女孩因懼怕騷擾而不敢踏入校門,那便是對我尊嚴的踐踏;
如果一個小男孩死於一場他從未發動也從未理解的戰爭,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
說出這些話時,蔣雨融的面部表情稍顯悲憤,就連哽咽聲都像是在設計之中。
她的演講內容,乍一看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句句高遠,詞詞宏大,卻沒有一個切實的落腳點。
她的語言充滿了口號式的表達,並沒有針對問題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辦法或深入的思考。
這些話雖然讓聞者傷悲,句句正確,但句句空虛。
縱觀蔣雨融的演講,其詞彙量相當豐富,涉及到的內容也十分多。
但有一個致命的通病: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
當她在演講中刻意迴避中美現實矛盾、大談「人類共通人性」時,在經歷了貿易戰、科技脫鉤、留學生安全事件的公眾眼中,這種"價值中立"的姿態反而顯得虛偽。
我們很樂於看見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發聲,但這些聲音應該言之有物、貼近現實,能夠真切反映民眾心聲,而非堆砌華麗卻空泛的辭藻與迎合國外精英階層。
演講內容不求面面俱到,姿態也不必時刻端著,但良知不能懸浮於雲端,視角不能脫離現實。
蔣雨融這種自我感動式的表達,實在沒必要。
嚴格來講,蔣雨融女士並沒有什麼大錯,至少沒有像楊舒平那樣吹噓「美國空氣香甜」。
她作為一名在美留學生,按照西方學術演講的規範進行表達,甚至還展現出了優秀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但公眾的不滿恰恰來源於這種「正確」背後的錯位。
從某種意義上講,蔣雨融女士也算得上「生不逢時」。
她自己估計也納悶,為什麼26年前的初代哈佛女孩劉亦婷不僅被人們追捧,還單獨出了一部書,而到了自己的2.0版本卻不靈驗了?
時代變了。
時代語境早就從「向西方學習」轉向「與西方對話」。
中國人民,尤其是年輕人,早就對西方的精英敘事祛魅了。
蔣雨融的演講依舊停留於「用他者認可的方式證明自己」的舊邏輯里。
當她的演講視頻在國內廣泛傳播後,一些網友開始對她的個人背景進行深入剖析,諸多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蔣雨融女士迎來了三個噩耗。
噩耗一:靠背景上位?
在整個事件中,蔣雨融表現出的最大問題是不成熟。
她的將網絡當作秀場,和網友進行論戰,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隨著輿論愈演愈烈,蔣雨融多次通過社交平台發布「小作文」回應,但其內容呈現出了明顯的情緒驅動特徵。
她是哈佛幾百年歷史上第一位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中國女性代表。
一聽這身份,那是相當了不得。
演講內容也十分「振奮人心」,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整個哈佛園四萬觀眾,全體起立致意。」
「我在哈佛的老教授說,他在哈佛50年,第一次看到一個學生的演講受到這樣的讚譽。」
「整個哈佛園四萬觀眾,全體起立致意。」
「我在哈佛的老教授說,他在哈佛50年,第一次看到一個學生的演講受到這樣的讚譽。」
在「小作文」中,蔣雨融聲稱自己父母離異,從小跟著母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讀初中時,她更是被隨機搖號到一所青島條件很差的學校,同學也都是普通家庭。
而在校時,她遭遇了非常嚴重的校園霸凌。
總結起來就是:隱身的爸,辛苦的媽,破爛的校,勵志的她。
但經網友查證,蔣雨融的成長曆程並非一個勵志故事。
首先,她所就讀的青島第六十五中學,是該市一所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質量突出的重點中學。
而這與蔣雨融的描述形成鮮明對比,她試圖貶低本土教育來凸顯個人成就。
從她的留學經歷來看,費用問題也成為了一個謎團。
蔣雨融高中時就前往海外留學,一直到碩士從哈佛畢業。
這些頂尖學府的學費和生活費都十分高昂,以她所描述的單親家庭經濟狀況,很難承擔得起如此巨額的費用。
緊接著,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蔣雨融的父親蔣志明是綠髮會的專項基金執行主任。
而曾經的一篇推文明確表示:時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的周晉峰推薦了長期志願者蔣雨融進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蔣雨融的父親蔣志明還在文中對此表示感謝。
網友猜測:蔣雨融進入哈佛存在「走後門」的嫌疑,並且她的父親也並非她所描述的那般。
這些矛盾點,讓人們對蔣雨融的自述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她究竟是如自己所說的那樣,憑藉自身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還是背後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噩耗二:學術水平遭質疑
蔣雨融的演講視頻對中國觀眾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因為她的英文口語既不倫敦,也不紐約,反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式英語」。
作為一個長期留學海外的人,這樣的水平實在令人汗顏。
面對這些質疑,蔣雨融作出了回應:
「我差點以為全世界的人——包括美國人、包括哈佛的教授、學生、家長、賓客們——都不如咱們這裡一小部網絡批評家們懂英語,懂演講。」
「我差點以為全世界的人——包括美國人、包括哈佛的教授、學生、家長、賓客們——都不如咱們這裡一小部網絡批評家們懂英語,懂演講。」
洋大人都認可我了,你們這些鄉巴佬不懂英語罷了。
接著,一些網友扒出了蔣雨融在蒙古總理辦公室的實習經歷。
這與公眾對其「學術水平不足」的質疑相關。
蔣雨融對此也進行了回應,但她身為哈佛碩士,連蒙古國的政體都沒弄清楚。
蒙古連海軍都有,但就是沒有首相。
事後,她用「翻譯問題」來解釋。
但這些舉措只會讓她越描越黑。
學術水準的瑕疵,仿佛坐實了「資源咖」的標籤——莫非精英教育只教會了她傲慢,卻忘了常識?
但是,不知是不是蔣雨融接受精英教育得太久了,渾身上下充滿著莫名的優越感和莫名的自信。
噩耗三:真心還是作秀?
根據蔣雨融自己的描述,她仿佛很享受在畢業典禮上演講這個高光時刻。
她在社交平台上宣揚自己的演講視頻有多麼火爆,並稱:
「那一天,感覺自己是全哈佛最受歡迎、最受寵愛的人。非常自豪。」
蔣雨融將網友對她的質疑簡化為「懂不懂英語」的二元對立,卻迴避了核心爭議。
直到現在,她都不明白自己為何翻車。
網友對她的演講不滿意,大多是因為看出了她演講的編排感、套路感,像是完成一場任務一樣,沒有一點「人味兒」。
沈逸教授指出,這場演講不是光榮登台,而是被高高架上去當祭品,去獻祭給政治正確。
這個評價看似刻薄,但一語中的,說中了要害。
真誠的力量永遠大於完美的表演。
畢業典禮上,蔣雨融聲稱自己的衣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但無論怎麼看,都看不出這衣服和56個民族中的哪個民族有關。
她的衣服沒有具體民族服飾的辨識度,反而因金屬亮片、誇張刺繡等元素和「清朝殭屍服」類似。
其本質是西方世界中刻板印象的中國人模樣。
而當蔣雨融因在哈佛園收穫4萬觀眾起立致意而沾沾自喜時,她的演講早就不是個人觀點的表達,而是西方價值敘事的鮮活註腳。
這種被精心設計的「中國聲音」,看似在國際舞台上傳遞著普世價值,實則陷入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失語。
當演講內容必須符合特定的價值框架才能獲得認可時,所謂的「發聲」便異化為一場精緻的價值觀木偶戲。
結語
真正的國際表達,不在於華麗的辭藻或刻板地迎合,而在於植根於真實土地、傳遞人民心聲的力量。
與其做他人舞台上的提線木偶,不如腳踏實地,發出屬於自己的、有溫度、有根基的聲音。
我們不禁要問:當時代語境已從「仰視學習」轉向「平等對話」,那些懸浮於雲端、缺乏地氣的「國際范兒」,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