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緊急提醒!這4種藥掰開吃有風險,不僅影響藥效,甚至可能導致意外

我猜這個場景你肯定不陌生:家裡的老人看著手裡一大顆藥片,覺得難以下咽,或者覺得劑量太大,順手「咔噠」一下就給掰成兩半,甚至碾碎了混在粥里喝下去。小孩子吃藥,家長也常常把一片藥分成好幾份,取其中一份來餵。

這個動作看起來太自然了,自然到我們幾乎不會去想它有什麼問題。但你知道嗎?就是這個看似貼心又方便的動作,背後可能藏著不小的風險,輕則讓藥效全無,白吃一場,重則可能導致藥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這不是危言聳聽。每一片藥在藥廠被生產出來時,它的「外形」和「內在結構」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確保藥物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正確的速度釋放出來,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你隨手一掰,很可能就把這個精密的設計給破壞了。

今天,我就和你詳細聊聊,哪些藥是絕對「碰不得」的,為什麼不能掰開,以及萬一需要調整劑量,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一、為什麼不能隨便掰?藥片裡的「大學問」

咱們得先明白,藥片不只是一團藥粉壓成的疙瘩。現代製藥工藝賦予了它很多功能:

控制釋放速度:有些藥需要緩慢、平穩地釋放,才能在一整天裡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避免忽高忽低。這就是「緩釋片」或「控釋片」。它們內部有特殊的結構(比如微孔膜、骨架等),來控制藥物一點點地跑出來。

保護藥物本身:有些藥非常嬌貴,胃裡的強酸性環境會把它破壞掉,讓它失效。所以給藥片包上一層「腸溶衣」,這身「衣服」能保護它安全通過胃部,到了鹼性的腸道里才溶解吸收。

保護我們的身體:有些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非常大,直接接觸會引起嚴重不適甚至損傷。腸溶衣或保護性包膜也能起到隔離刺激的作用。

避免首過效應:有些藥如果一開始就被腸道吸收,經過肝臟代謝時會被大量破壞,真正進入血液循環的就沒多少了。所以會做成「舌下含片」或「口腔崩解片」,通過口腔黏膜直接吸收,繞開肝臟。

而你一掰開,就可能把這些精心設計的功能全毀了。

二、這幾類藥是「重點保護對象」,千萬不能掰!

下面這幾類藥,請你務必記在心裡,也告訴家裡的親人。

第1類:所有寫著「緩釋片」、「控釋片」的藥

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出問題的一類。名字裡帶「緩釋」或「控釋」的,比如硝苯地平控釋片、非洛地平緩釋片、美托洛爾緩釋片、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等等。

為什麼不能掰?:你一掰開,就把控制藥物緩慢釋放的骨架或膜給破壞了。結果就是,本該在24小時裡慢慢釋放的藥量,在短時間內「突釋」出來,全部被吸收。這會導致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瞬間飆升,非常容易引起中毒反應。比如降壓藥過量會導致低血壓、頭暈、跌倒;心血管藥過量可能引發嚴重的心動過緩或其他意外。

記住:這類藥片上哪怕有刻痕,也不能掰開!那個刻痕是生產工藝所需,不是為了讓你分劑量的。

第2類:所有寫著「腸溶片」或「腸溶膠囊」的藥

這個名字也很好認,比如阿斯匹靈腸溶片、奧美拉唑腸溶片、胰酶腸溶片、紅黴素腸溶片等。

為什麼不能掰?:你一掰開,就把那層「保護外衣」給破壞了。裡面的藥物核心直接暴露出來。結果就是:

藥效沒了:像奧美拉唑這類藥,在胃酸里就會被破壞,根本到不了腸道,吃了也白吃。

傷胃:像阿斯匹靈,直接接觸胃黏膜,會大大增加胃潰瘍、胃出血的風險。

刺激食道:藥物粉末可能黏在食道上,引起灼傷和潰瘍。

第3類:採用特殊工藝的膠囊

尤其是裡面裝的不是粉末,而是許多小丸粒的膠囊,比如吲哚美辛膠囊、一些微丸技術的緩釋膠囊

為什麼不能掰?這些膠囊里的每一顆小丸粒,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緩釋單元」或「腸溶單元」。你不能打開膠囊把裡面的小顆粒掰開或嚼碎,否則同樣會破壞它們的緩釋或腸溶功能。當然,如果只是需要減少劑量,可以打開膠囊倒出一部分小丸粒,但這必須嚴格遵照醫囑,因為醫生會告訴你倒出多少粒是合適的劑量。

第4類:雙層或多層片

有些藥片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會做成兩層甚至更多層。你從側面看,能看出不同的顏色層。

為什麼不能掰?:每一層都有它的作用。可能一層是快速釋放的,另一層是緩慢釋放的。你一掰開,就把這個組合給藥方案徹底打亂了,破壞了藥物的整體治療效果。

三、那如果吞咽困難,或者需要調整劑量,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絕對不能「一刀切」。正確的做法是:

首先,和醫生或藥師溝通: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開藥的時候,你就應該主動告訴醫生:「這個藥片比較大,我/家人吞咽有困難。」或者「這個劑量我們需要調整。」醫生是最了解藥品特性的人,他會有更好的辦法。

尋找替代劑型:很多藥物都有不同的劑型可選。比如:

液體劑型:口服液、糖漿、混懸液。這是最便於分劑量和服用的。

分散片:可以放在水裡迅速崩解成均勻的混懸液,然後喝下去。

泡騰片:用水泡開後飲用。

更小規格的藥片:有時候換一個小規格的藥片,比掰開一個大規格的更安全。

使用專業的工具:如果確實需要分劑量,且醫生確認該藥可以分(比如一些普通的平片,中間本身就有刻痕),請使用藥片分割器。用手掰非常不準確,誤差會很大,而分割器能儘可能地保證劑量的準確。

最後,多囉嗦一句:吃藥不是小事,它是一門科學。每一個設計背後都有它的道理。我們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改變它。養成一個好習慣:拿到任何新藥時,都不妨多問一句醫生或藥師:「這個藥,怎麼吃最好?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嗎?」

這個簡單的動作,就是對您和家人健康最大的負責。

請注意:本文內容旨在進行科普教育,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個體化診療建議。具體用藥問題請務必諮詢醫生或藥師。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健康一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908/227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