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民政局離婚排隊人爆滿,暴露的扎心真相: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或許不少是父母導致的

作者:

上周末,我陪同事去民政局辦事,沒想到一大早,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

很多夫妻面無表情地站著,有人拎著孩子的書包,有人提著文件袋,偶爾有小孩的哭聲打破沉默。

同事苦笑:「以前結婚要挑黃道吉日,現在離婚都要卡時間搶號。」

一句玩笑,卻扎心得很。

1

婚姻,為什麼越來越脆弱?

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近幾年結婚人數逐年下降,但離婚人數卻不斷攀升。

尤其是「閃婚閃離」的年輕夫妻,數量明顯增加。

有媒體報導過一個案例:

上海的一個女孩,結婚不到一年就提出離婚。

原因是——她從小看著父母吵架,母親經常抱怨「為了你我才沒離婚」,這讓她對婚姻始終懷有恐懼。

即便丈夫對她並無惡意,但她總是下意識地覺得:婚姻等於爭吵和犧牲。

於是,一點小矛盾,就成了離開的理由。

這並非個例。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事實上,父母的婚姻就是孩子的第一堂婚姻課。

如果父母彼此尊重、相互體諒,孩子就會相信婚姻值得;

但若父母整日冷戰、互相傷害,孩子自然寧願單身,也不願複製痛苦。

2

「為你好」的背後,多少年輕人被推向婚姻懸崖

除了父母的婚姻陰影,另一大原因是父母的過度干涉。

前不久新聞里報導過一對廣州的年輕夫妻:

妻子因為婆婆堅持要按照「老方法」帶娃,和丈夫起了很大矛盾。

婆婆覺得孩子要捂汗、要喝米湯,夫妻倆堅持科學餵養,結果三天兩頭爭吵。

丈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後兩人決定離婚。

類似的故事在身邊比比皆是:

有人大學剛畢業就被父母催婚,草草進入婚姻,卻發現根本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有人婚後買房,父母硬要插手,最後夫妻二人每天為錢吵到筋疲力盡;

有人孩子剛出生,婆媳矛盾升級,年輕夫妻婚姻直接崩盤。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都是為你好」,可這種愛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窒息。

3

真正的支持,是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婚姻失敗都歸咎於父母。

成年人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但也必須承認,父母的態度和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年輕人對婚姻的信心和體驗。

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應該是孩子的底氣,而不是負擔。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幸福,不妨試著:

不逼婚,不催生,讓他們在合適的時機做決定;

不插手夫妻間的瑣事,讓他們自己磨合;

不用「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而是真心支持他們的選擇。

婚姻不是人生的必修課,生育也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

比起「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否在生活中感到安心與快樂。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害怕承擔,而是因為他們早早看清了:婚姻不是盲目的依附,而是需要相互尊重和共同成長。

當父母學會少一些控制,多一些理解,孩子才有可能重新相信婚姻與家庭。

真正的家,不是催促的地方,而是讓人安心停靠的港灣。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晚讀書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910/227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