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人的一生,不過是:看透、看淡、看開、看清

莊子曾言:"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生至境,在於明白何為可改,何為不可改。中年之後,真正的智慧不在於事事如意,而在於培養"四看"的處世態度——看透、看淡、看開、看清。

名利如煙雲,看透方自在

金庸在《俠客行》中寫道:"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人到頭來卻是輸。"這四句詩道破了名利場的虛幻本質。多少人在名利漩渦中迷失自我,得一時風光,卻失一生安寧。

蔡瀾的人生轉折令人深思。作為香港影視界的風雲人物,他監製過20多部風靡亞洲的電影,聲名顯赫。然而在56歲那年,他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轉身投入美食領域。面對眾人的不解,他淡然道:"生命有限,應當追求真正熱愛的事物。"此後四十年,他專注美食研究與寫作,活得更加充實快樂。

林語堂的經歷同樣發人深省。當《京華煙雲》為他帶來國際聲譽和諾貝爾獎提名時,他內心最珍視的卻是鮮為人知的《蘇東坡傳》。正如作家于娟所說:"真正的快樂應建立在可持續的長遠目標上,而非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本無錯,錯在為名利所困,忘卻初心。

得失皆常態,看淡得從容

亦舒曾說:"得失交替,是人生常態,不必耿耿於懷。"人生如江河奔流,何必計較一時得失。古時有一商人攜重金渡河,遇風浪時寧舍性命不舍錢財,最終人財兩失。這故事告訴我們:執著得失,反失更多。

蘇東坡的豁達尤為可貴。宦海沉浮,屢遭貶謫,卻能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被貶黃州時,他研究紅燒肉做法自得其樂;年過六旬流放海南,仍能讚嘆海鮮"未始有也"。他的生活態度告訴我們:得失之間,心態最為重要。心安則生活自在,心亂則處處受限。

過往如雲煙,看開得新生

曾國藩有言:"過去的事不貪戀,眼前的事不糾纏,未來的事不妄想。"人生最大的困擾,莫過於對過去的執念。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婦人因喪夫欲投河自盡,被智者救下。智者問她:"婚前生活如何?"婦人答:"尚可。"智者笑言:"那現在與婚前有何不同?"

楊絳先生的經歷更令人敬佩。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相繼病重時,她日夜照料,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當友人痛哭時,她反而安慰道:"若我先走,他們能承受嗎?深思痛苦,未必是壞事。"此後十多年,她整理丈夫遺稿,寫下《我們仨》,將悲痛轉化為力量。人生如園藝,適時修剪枯枝,才能迎來新的生機。

人心似明鏡,看清得真知

東野圭吾曾說:"世上唯二不可直視之物,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唯有經歷世事滄桑,方能真正看清人心。范仲淹晚年被貶,滿朝故交避之不及,唯有王質抱病相送。當被問及緣由,王質答道:"范公雖處困境,仍是我敬仰之人!"

《菜根譚》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聚有散。培養"四看"智慧——看透名利、看淡得失、看開過往、看清人心,方能活得通透自在。願我們都能不為外物所累,不計較一時得失,不困於過去傷痛,珍惜每一份真心。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墨眼觀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18/22929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