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醫生也去開滴滴、送外賣了

挺意外的。

最近,好多人關注到這個話題:

醫生降薪。

以至於不少醫生不得不開滴滴、送外賣來賺錢養家。

有點打破認知,我不知道別人至少在我眼中,醫生屬於靠手藝吃飯的具備相當技術門檻的專業人士。

應該是屬於比較少受經濟波動影響的那一部分人。

但現在看來不是。

為什麼會降薪呢?

看媒體的報導基本有三個原因:

第一,病人少了。

首當其衝的就是產科和兒科,人口趨勢嗎,沒辦法。

當然還有醫生提到了:

居民不願意看病了,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好,乾脆減少去醫院。

這可能跟就業和收入因素有關。

第二,醫保控費

我倒是覺得這一點國家做的挺好的。

按照我的經驗:

越是基層的醫院,過度檢查、過度住院、過度開中成藥的可能就越大。

本質上是把醫保當成創收的來源了。

我說個最離譜的例子:

有一次娃嘔吐,兒科醫生一上來就讓住院,我說還沒檢查呢,她說住院不耽誤,我說先檢查,啥也沒問就讓去抽血,然後才注意到開了三大管血+扎手指+流感拭子+便檢,我怒了跑去質問小孩一次抽這麼多血合適嗎,醫生還不高興要我簽字,後來就是個簡單的腸胃炎,查個小血就行了,最後又開了一堆中成藥,讓我付錢之後再過來拿病例,我沒理她就走了。

幾十塊錢的事情,被搞到1000多,就算是醫保也不能這麼折騰啊。

當然我覺得可能不完全是醫生的問題,他們也是被醫院指標逼的,為什麼呢?

因為醫院有負債。

第三,醫院負債

公立醫院作為公益事業單位,除了一部分差額撥款的,大部分其實是自收自支。

前期一些醫院擴張、引進設備,形成了不小的負債,如今經濟下行疊加政策收緊,現金流一下就緊張了。

怎麼辦?

要不從病人身上出,要不從醫生身上出。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現在醫生多背著住院和開中成藥指標。

前年吧,回老家跟醫生同學吃飯,他說他們醫院半年沒有發工資了,我當時聽了還不敢信,回頭想想醫院嶄新的大樓,好像明白了。

怎麼看這個事情:

我覺得再爭議醫生工資高低已經沒有意義了。

似乎應該換個思路:

醫生都去開滴滴了,如果你的主業突然沒了或者不掙錢了,該怎麼辦?

我覺得這個問題似乎更有現實意義。

也去開滴滴嗎,好像沒那麼好做了。

這麼多年,滴滴可能已經成了一個行業冷暖的溫度計:

2016年,北京房價翻番,我跑回來了,搭計程車遇到一個創業失敗的滴滴師傅,他以前是小老闆,創業失敗賣了兩套房子,跟老婆離婚隔離了債務,靠開滴滴維持生活。

2018年吧,幾大行業整頓,從業人員一時間找不到工作,也都靠開滴滴做為過度階段維持生計的方式。

疫情之後,我們看到有偏遠省份吃財政的基層人員也開始開滴滴了,今年還看到地方公開鼓勵這種行為。

然後女司機也變多了,更多行業的人員加入了,直到最想不到的醫生也加入了滴滴大軍…

其實早就飽和不掙錢了。

想來想去還是那個思路:

降低負債,保證現金流,至少留足半年的失業資金,另外搞點副業吧,如果是興趣相關就最好了。

國外流行的零工經濟,是不是也是這麼來的。

可以留言說一下,你主業之外,有沒有別的賺錢的辦法?

就這樣。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中產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5/230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