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走,其實是往心裡去」。
最近,刷到了薛佳凝的短視頻帳號,她正在旅行,修行的路上。
用她的話來說:「在美麗的羊湖雍措,堵車也是一種修行」。
她還說這是來自九月份行走的動態明信片,讓我們一起來看她無兒無女,讓人羨慕的修行生活。
01
從她最新的動態里來看,首先出現的是她溫柔,甜美的聲音。
之後出現的是她在旅途中的美景,所見所聞,還有美麗,溫柔,好像個十八歲小女孩的她。
她一個人來到了大昭寺,她的鏡頭帶著我們一起進入到了大昭寺,好像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鏡頭一轉,她雙手合十在大殿前祈福,她掩蓋不住的笑臉,看得出來她很開心,很享受這種感覺。
她的視頻中,不光有她的美,有風景的美,更美的是她說的那些話。
她說:「金鼎之下,風吹經幡,誦經裊裊,萬千信眾踏過門前的青石板,來此獻上最虔誠的祝福」。
在她的鏡頭下,能看的拄著拐的信徒,能看到全國各地,各種服裝打扮的信徒。
能看到每個人燦爛的笑,包括薛佳凝。
看了現在薛佳凝的生活,這不就是我們最羨慕的,沒房貸,沒車貸,沒孩子的三無生活嗎?
沒有任何壓力,也沒有一個影響自己心情的另一伴,自己想幹嘛就幹嘛,生活的愜意,自在,快樂。
人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而薛佳凝,雖然這幾年在圈內幾乎沒了消息,但是她過得是真的好,是真的讓人羨慕。
從和胡歌分手後,薛佳凝就「消失」了,當時大家都還挺心疼這個小姑娘。
覺得她是受了情傷走不出來,所以一直都沒消息。
後來又爆出薛佳凝因「情商」皈依佛門的消息,大家更心疼,更同情她。
但現在看來,她不見得是為了愛情,不見得是為了男人,也可能是只是為了自己。
是真的喜歡佛教文化,喜歡過著平淡,悠閒自在的生活。
前段時間,薛佳凝還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家裡的「佛堂」,帶著大家一起走進了她的生活。

02
視頻里,薛佳凝穿了一個白色的襯衫,搭配牛仔褲。
頭髮扎了一個半馬尾,臉上也沒怎麼化妝,雖然能看得出來眼角有皺紋,但整個人還是很顯年輕的。
最顯眼的還是她手上戴著的一串串的「佛珠」,看起來很漂亮。
這應該都是薛佳凝自己親手做的,她也分享過這些珠子的相關視頻,她對這類東西是真的喜歡。
她在視頻里說:「今天帶著大家一起看看我的佛堂」。
後來她先是在市集裡淘來的香盒裡拿出線把香給點燃了,說這個香燃燒完剛剛就是一個小時。
時間不多不少,剛好夠她打坐靜心,她每天打坐的時候,都會點上一根香。
緊接著她又忘佛堂的供杯里加水,動作很慢很慢,邊倒水邊念叨說:「水別斟太滿,留點餘地」。
這是為啥呢?她解釋說:「這是不貪,也是過日子的智慧」。
再看她的佛堂,那叫一個樸素啊,一點奢華的裝飾都沒有,就是簡單的白牆木地板,那地板乾淨的都能反光。
佛堂上最顯眼的不是貴重的佛像,反倒是最上面擺著的那厚厚一摞的經書。
這些都是薛佳凝最寶貝的東西,對她來說是無價之寶。
她說:「書本才是真正的佛法智慧,就得供在最高處,天天看著心裡就踏實」。
在佛堂的旁邊還放著了一個小書架,上面全都是薛佳凝平時要看得書。
在書架的旁邊就是個拜墊,她平時就是在這個地方做大禮拜的。
除了這個讓人感覺新奇的佛堂外,還能看到她家裡的茶席,她說每天忙活完就會泡上一壺茶,一個人坐著喝喝茶。
有時候朋友來家裡聚會,就會三五個好朋友坐在一起喝喝茶,日子別提有多愜意了。
她這佛堂日常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每天就在家裡養花,打坐讀書,都是她堅持了很多年的好習慣。
她之前說過,書本是她的精神寄託,修行是為了讓自己心靜,而這些也都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
是單純的角色,日子是過給自己的,就應該怎麼舒服怎麼來。
就是這個短短不到兩分鐘的日常視頻,其實就是簡單的分享視頻罷了,真正吸引人的是薛佳凝。
都知道薛佳凝曾經和胡歌那段轟轟烈烈的感情,一度都以為他倆能走到最後。
磕了那麼久的cp粉來了,我們都難過了那麼久,更別說當時人了。
現在47歲的薛佳凝皈依佛門,無兒無女,也沒有男朋友,更沒有老公,大家都認為她是因為胡歌。
不知道的是,薛佳凝才是真正聰明,真正的人生贏家。
她過著讓人羨慕的「退休生活」,不用面對「喪失婚姻」,不用處理婆媳關係。
不用照顧孩子,沒有雞飛狗跳的生活,自己賺錢自己花,時間,金錢全都是自己的。
這樣的生活簡直不要太爽,現在這個姐真的活成了人間理想啊。
就看她47歲狀態還能這麼好,就知道她每天過得有多開心了,皮膚狀態看起來好像是20.30歲。

03
至於她退出娛樂圈的原因,也不全都是因為胡歌。
她之前就說過,自己退出娛樂圈,是因為自己的年紀到了演員最尷尬的年紀。
而且找自己演戲的也越來越少,與其這樣在圈內苟延殘喘,不如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退圈一個方面是因為年齡,一個方面就是自己的選擇。
2016年,退圈後她就正式皈依佛門,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剃度出家」,而是帶髮修行。
她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去藏地,在高原里尋找清淨,這不最近就又去了。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薛佳凝的選擇可能在大家看來看不懂,但只要她自己喜歡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