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武則天的墓中有些什麼?

陝西乾陵因至今從未遭盜掘,而被推測大量陪葬品仍然倖存下來,有關部門曾打算將其大規模挖掘。近來,有專家表示,乾陵內陪葬品的數量被誇大了,乾陵的規模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龐大。

陝西乾陵因埋葬著唐朝全盛時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且至今從未曾遭盜掘,而在很長時間內被推測至少含有500噸金、銀、字、畫等文物,如能打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1960年代曾參與臨潼秦始皇陵規劃的建築學家陳景元繼不久前提出「秦始皇葬於河北,驪山墓只是衣冠冢」的說法後,日前又提出:根據計算得出的乾陵地宮施工工期來推測,乾陵地宮的規模在以往的傳說中被大大誇大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昨天在接受上海東方早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從漢代到唐代,隨著中國人喪葬觀的進步,墓葬習俗越來越象徵化,重視陵墓地面以上的部分勝於地下,所以乾陵即使被打開,也不一定真有許多貴重的金銀藏於其中。

劉慶柱:陪葬物器被誇大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劉慶柱介紹,1958年,陝西省文管委曾對乾陵部分墓道進行過發掘,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又分別對其周圍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章懷台子墓進行過發掘,從當年出土的墓道和陪葬墓規格來看,整個地宮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唐朝時,洛陽只是陪都,唐朝的19位皇帝中,有18位葬於關中,可見提前建壽陵是當時的習慣。

但是隨著從漢代到唐代,中國人的墓葬習俗越來越象徵化,真實的珍寶作為陪葬越來越少,所以現在即使打開乾陵,也不一定會如許多人聲稱的那樣,找到大量稀世文物,所以即使是從開發旅遊的考慮,也不如讓其深埋地下,作為一個謎給後人留下值得想像的懸念好。

陳景元:地宮只造了七個月

陳景元認為,乾陵地宮的工程規模是否能夠達到人們預測的程度,最關鍵的問題,乾陵地宮施工工期。與任何帝王陵墓的建造一樣,陵墓的工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陵墓的地下建築工程,它包括墓道和地宮的施工;二是陵墓的地上建築工程,它包括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及其他的一系列配套施工。地下建築工程的「主體」,必須趕在帝王入葬之前完成。如果帝王生前,有足夠的預建時間,地宮完全可以搞得盡善盡美。而生前沒有預修陵墓的,一旦駕崩之後,可以先放進冰窖加以冷凍,然後「分秒必爭」地搶建地宮,等到入葬之後,剩下來的地面建築工程,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擴大、增添陵上的設施。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12月,立下「陵園制度,務從節儉」的遺詔後,在洛陽貞觀殿去世。據文獻記載,對高宗後事的安排,朝廷出現過重大的爭論,陳子昂等大臣們竭力主張,因為洛陽是京城,完全應該在當地建陵安葬。由於高宗生前曾經表達過「歸關中故土」的願望,武則天採取回長安的方案,又親自選定以梁山為墓址,命唐睿宗於公元684年5月,護送高宗靈柩,取道崤函故道,返回長安,8月葬於乾陵。從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出:唐高宗在生前,並沒有為自己預修過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築群;而且,選定墓址、組織工匠、準備材料、挖開墓道、穿鑿山岩、形成地宮、主棺入葬、封閉墓門等一系列的實質性工作,前前後後,只有七個多月的時間。這就是乾陵地宮建造的實際工期。

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錘打開鑿的方式去開挖隧洞、形成墓室的話,能夠鑿出多大的地下空間?據陳景元介紹,河北滿城的西漢劉勝墓,墓洞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鑿石體積為2700立方米,至少10年時間才能建成。徐州的龜山漢墓,墓室全長83米,最寬處33米,鑿石的體積為2600立方米,也需要十年的建造時間。由於在山體內部進行人工開鑿,場地很狹窄,工作面也很小,工匠可以分班替換,但在只有兩人並排作業的空間內,調來千軍萬馬都於事無補。按劉勝墓和龜山墓的施工進度,可以大致計算出每天的鑿石量為0.7立方米左右。昭陵工程工期13年、地宮空間也較大,每天的鑿石量大體與此差別不大。如何掌握每天的工程進度?古代的辦法是:工匠每天必須在出口處,向監工交出3.3鬥的石渣,如果達不到定額,就會立即被處死。

他推算,扣除前期準備、後期收尾工作,真正用於乾陵地宮開挖的時間,最多為七個月。按每天開鑿0.7立方米計算,山體中被鑿出的空間,大約只有150立方米左右。應該說,這就是乾陵地宮能夠形成的建築規模,這個規模與唐太宗昭陵地宮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