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探訪閻錫山台北隱居地 一代梟雄秉燭著書的最後十年

很多人都知道山西河邊村的閻家老宅,而台灣北部陽明山——閻錫山最後的居所卻很少有人提及。陽明山山上的閻錫山故居建在斑駁青苔的石階上,那是五間綠頂的石房子,一代梟雄閻錫山就在這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10年。

    如果看過山西閻家老宅的富麗堂皇,很難想像菁山閻氏故居之簡陋。五間斗室,每間都不過十餘平方米,間間相連,分臥室、起居室、會客室、警衛室等。故居年久失修,門楣上閻錫山當年的手書「種能洞」,已被風雨侵蝕得顏色盡失。門旁一石碑上記錄著修建「種能洞」的來龍去脈(「種能」是閻錫山的宇宙觀,即世界萬物的根本是種子,種子功能無窮大)。

    進門的正廳曾是警衛室,現在是簡單的靈堂。閻錫山的黑白遺照前是一張長桌,擺著靈牌、供品。更顯眼的是長桌上兩摞閻錫山的著作——當年閻錫山在這座「窯洞」中所寫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國》以及一些言談思想摘編。靈堂正中掛著孫中山題寫的「博愛」,兩壁有黃少谷題寫的「日星河嶽」、孔德成題寫的「勛望長昭」、郝柏村題寫的「耆德之勛」,以及閻錫山的舊照。

曾經的侍衛仍守護著閻錫山的靈堂

    由於潮濕,放在桌上的書基本都已受潮,裡間的書房兼臥室,書架上也是一捆捆的《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國》。起居室里兩張舊沙發仍在,地上也零亂地放著閻錫山的藏書,幾乎沒有立足之地,所有書籍大多已經發霉

    墓地在距離故居幾百米的斜坡上,峰巒環抱,坐北向南,遠眺台北,為閻錫山生前自己所選。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雕成一個三米多高的「中」字。圓形的墓丘飾以灰綠色的馬賽克貼面,其間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個大字,「世界大同」的間隙處下方,又分別嵌有四個「中」字。據介紹,墓內中線也築有「中」字,取意於閻錫山認為:處事、為人、為政,都要「發於仁,歸於中」。

    閻錫山避居山中後,經常只和秘書、侍衛一起開開小組學習會,深居簡出很少露面。但1960年閻去世時場面卻非常隆重,蔣介石親臨致祭,題頒悼匾,同時還有一千五百多人的送葬隊伍。

    幾十年來,陽明山上的住客越來越多,閻錫山故居的門庭卻依舊冷落。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還一度借修路要徵用閻錫山墓地,後經閻錫山的秘書、警衛多方呼籲和台北市派專家研究論證,認為閻是歷史名人、國民黨元老,台灣政府才放棄修路的計劃。

    而今這座空蕩蕩的故居只有一位守靈人,就是閻錫山曾經的侍衛張日明老先生。原籍山西大同的張老先生二十歲隨閻錫山來到台灣,並遷居陽明山,至此從未離開。故居中沒有衛浴設備,張老先生後來就搬到山下去住,但和上班一樣,每天早晨八點左右都會搭公車上山,晚上六點多再搭公車回家,四十六年從未間斷。「來這裡澆澆花,或者燒燒香。」老先生話不多,談起閻錫山,憨厚的臉上是恭敬和感激:「他待我們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忠誠也是有力量的。2006年10月,李敖曾到閻錫山故居做節目,他特別請工作人員支開張老先生。向來敢說敢罵的李敖,也不好意思在張老先生面前批評其心目中最尊敬的主人。而張老先生堅持不肯離開,一定要聽完李大師如何評價閻錫山。幸而,李敖最後總結評價「閻錫山還有很多長處」,「基本上比起蔣介石這些人,他還是好的」,「在現代的社會裡,我們再也看不到這麼有特色的人了,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蛋」……讓張老先生展顏。

    閻錫山,統治山西省三十多年的一代梟雄把最後閉居於台灣小島的十年時光都用來秉燭著書,暢想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面對隨護,侃侃而談人生道理、潮流思想。回想閻錫山曾在生前為自己作過一幅輓聯:「有大需要時來,終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想必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閻錫山,心中恐怕也有無限感慨吧。(文/孫立極)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星島環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