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富人靠什麼賺錢

作者:

靠膽識賺錢


     熱愛金錢體現在對財富的嚮往和追求上,這種追求就應該是大膽的,並且用膽識去贏得金錢。「膽」就是膽量,「識」就是見識,對於渴望致富的人來說,兩者是缺一不可的,也是不可分開的。光有膽識沒有見識就會蠻幹亂干。搶銀行的人有沒有膽量?有!但他們沒有見識,不知道搶銀行是犯死罪的。因此,不但富不起來,連小命也給丟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成屋地產熱,許多人一擲百萬到沿海去炒地皮,有沒有膽量?有!但他們不僅沒有因此而致富,反而血本無歸,債台高築。原因何在?是他們不懂得泡沫經濟是不可能持久的。而光有見識沒有膽量也是不行的,許多人才學淵博,技術高超,腦子活,點子多,就是富不起來,其因是他們缺乏膽量。明明是看準了的事情,卻不敢下決心去干,明明想好了的點子,卻不敢付諸實踐,也註定富裕不起來;無數成功致富者的實踐告訴我們:有膽有識的人才有旺盛的進取心和強烈的鬥志,才勇於創新,才能果斷決策,從而走上致富之路。


    在1896年首屆奧運會百米跑道上,美國選手伯克一改當時流行已久的「站立式」起跑姿勢,採用雙手按地「蹲式」起跑,觀眾們見狀笑得前仰後合,都認為他是「瘋了」。然而,就是這種「蹲式」的起跑姿勢縮短了起跑的時間,在出發的瞬間取得了優勢,不僅使他成為冠軍,也使「蹲式」起跑成為田徑場上長久的經典性形象。 


    像伯克一樣,不少商業巨子成功後,在追溯他們的創富過程時,都驚人地發現,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就出手不凡:金花集團總裁吳一堅初涉商海以600元人民幣闖海南,半年賺回3個億;興寶董事長張興民第一次向俄羅斯出口20萬噸積壓白糖,就淨賺4億元;軟體大王宋朝弟第一次營銷。一天淨賺500多萬元。起步的成功,為他們走向巨富提供了雄厚的資金;縮短了成功的距離,使他們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先人一步搶占了市場制高點。


    被譽為中國紅頂商人之一的陳東升,下海經商之前發現,在中國現階段,最好的致富途徑就是「模仿」,看外國有什麼而中國沒有。就可以做起來。很長一段時間,他總是在新聞聯播最後一條看到類似的東西:某某在倫敦索斯比拍賣行買了一幅梵谷的名畫。然後電視畫面上是一位50多歲的長者,站在拍賣台上,「啪」的敲一下槌子。他想,中國也有五千年的文化,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這個一定能做得起來。於是,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具有國際拍賣概念的拍賣公園——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第一次拍賣,銷售額就達1400多萬人民幣。陳東升的成功源於他的膽識,源於他在起跑之前對一種商機的獨到發現。


    靠石油事業一夜之間成為富人的人中,有一位叫保羅?蓋蒂。他在年輕時,也受到許多的挫折。幾經挫敗之後,他以500美元的便宜價格購得一個礦區,終於挖出石油。此處一天可生產7000桶的石油,所以他立刻變成了富人。


    當時。周圍的人都以嫉妒的口吻說:「保羅真是太幸運了!」


    可是這和中獎的幸運不同,因為他以500美元價格購買礦區,是有膽識的舉動。


     實際上,石油的鑽探並沒有那麼容易,鑽1000口井,其中有石油的大約只有200口,而鑽出的石油能夠賣出獲利的只有5口,也就是只有0.5%的機率。當時大多數的鑽油者都抱著一種「投機」的心態,僅僅憑著對土地的靈感去鑽探,「遲早總會出油」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保羅不只對土地有靈感,也努力學習「地質學」,更仔細地聽專家的意見,儘量收集有限的資料選定礦區。從這個角度看來,保羅?蓋蒂是有資格成為富人的。


    所以,保羅的經歷告訴我們:為了求得財富,冒險精神是必要的,但絕對不可以衝動。因為冒險精神看起來和衝動差不多,其實本質上卻是天壤之別。財富絕對不會對懦弱的人微笑,同樣,對於有勇無謀的莽漢不會有興趣。


創新是財富的核心


     賺錢有方法,致富有門道。許多人抱怨說:「我想賺錢,想致富,可是現在賺錢的門道都讓別人搶去了。我真的不知道做什麼還能賺錢。」「我知道想致富就得創新,但是.我太缺乏這方面的靈感了。」固然,創新需要一定的眼光,一定的學識,一定的能力,但這些並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創新的意念。即使是從事許多人正在做的事情,你同樣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來。這要靠你看事物的眼光是否敏銳,你處理問題的思維是否活躍。一旦條件成熟,好的創意自然會呱呱墜地。


    美國的寇克旅遊公司事業的發端,就是來自創始人寇克想方設法幫助窮人戒酒的服務創新理念。


    為了幫助人們戒酒,寇克特意組織了一個戒酒會。嗜酒的人,多半精神苦悶、意志消沉。為了幫助他們擺脫精神上的苦惱,寇克決定讓會員們看看外面廣大的世界,接近大自然。於是,他把會期安排在鐵路沿線的幾個重鎮上,讓會員們有一個旅行觀光的機會。為了減輕會員的負擔,他還要求鐵路當局在票價上打折優惠。這就是他發展旅遊事業的起點。


    每次的聚會,成了這些窮人廉價旅行的機會。接近大自然與沉溺醉鄉的生活,判若兩個世界,由此很多人戒酒成功,寇克的名字也就越來越響。戒酒會的成功,使寇克醞釀出發展旅遊事業的計劃。他認為,不但戒酒的人喜歡旅行,其他人也會喜歡。於是,他成立了旅遊服務處,代客人安排交通工具。


    寇克的旅客服務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為旅客講述途中的景物及歷史淵源。例如,沿途都有些什麼好看的地方,應該攜帶些什麼樣的食物等。寇克是個傳教士,口才相當好,用親切的語氣娓娓道來,令人特別神往。


    也許由於他自小就在外面流浪奔波,對出門遠行者的心情了解得特別透徹。在他們生活起居方面,即使是最細微處,他也照顧得很周到。他常說:「出遠門旅行的人。都跟小孩子差不多,需要特別的照顧和關懷。」


    寇克曾說:「雖然觀光旅行是花錢的玩意兒,但作為一個旅行事業的經營者,一定要把客人的錢包當作自己的錢包。替他們能省一文就省一文。萬萬不可因為他們不熟外地的情形,而胡亂開價,拿他們當冤大頭。」


    他所說的這句話.一直被旅遊業的人奉為金科玉律,他的公司也以此話作為宗旨,在開拓各項旅遊業務的同時,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層次顧客的要求。


    經營旅遊代理業務初具規模之後,寇克辭去了傳教士工作,成立了寇克父子公司,專心開拓他的旅行事業。


    1951 年,正值在倫敦水晶宮舉行世界博覽會,寇克抓住這個機會,想大大地做一筆生意,只是感到人手不夠,於是寇克就讓兒子充當他的得力助手。那次的博覽會,寇克父子公司總共帶去15.6萬多名參觀者。他兒子負責在倫敦的接待工作,替客人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做得有條不紊,使客人感到沒有一點兒不方便的地方。每批客人在去博覽會之前,小寇克都扼要地把值得看的東西說明一遍,而且把參觀路線印成小冊子,每位遊客發一本,好讓他們在參觀時「按圖索驥」。另外,小寇克為每位遊客準備一頓廉價的午餐,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因為博覽會裡面的飲食貴得嚇死人,雖然去的人並不一定在乎,但能省錢總是令人高興的。  


    4年之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寇克一次買下了40萬張票,後來遊客太多,他又增訂了10萬張。僅僅4年的時間,他代理的遊客增加了三倍多,這一增長率實在是夠驚人的。


    寇克服務創新的另外一個花樣:組織旅行團,到有「世界花園」之稱的瑞士去觀光旅遊。在出發之前,寇克派人先去打前站,安排茶水和休息吃飯的地方。


    這是一次很別致的旅行,「它使我們返回到兒童時代,這跟學生們郊遊野餐的情調完全一樣。」這是那次旅行者的共同感受。這次別開生面的旅行。一共花了2l天,每人的費用才100美元。


     由於旅行團辦得很成功,旅客的反應非常好,所以寇克公司以後組織特殊性質旅行團的業務,成了寇克的一個重要服務目標。也成了該公司的特色。寇克父子公司所組織的幾個特殊性質的旅行團,最為人們所樂道,例如,創辦百慕達蜜月旅行、峇里島觀光等,都是很吸引人的旅行活動。


    「經營旅行觀光事業,不僅是帶別人去遊山玩水。更是探求新知識、新事物的先鋒隊。」這是寇克的理想。寇克公司提供了不少很特別的服務,如:


    ◆每年組織一個探險隊去非洲探險;
    ◆提供水上旅遊活動;
    ◆為未來的月球旅行預作安排,而且現在已開始受理訂票。


     寇克的旅遊服務創新,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聲勢,很快地取得了美國旅遊事業的霸權。那時的美國由於內戰結束,美國人都在胼手胝足為建設國家而努力,很少人會想到享樂,所以參加旅行團的人。多半是為了到海外去尋找貿易機會。寇克很了解這一事實。特別叮嚀公司里替旅客服務的人員,要多了解前往地區的商務情形。隨時提供給那些想知道的人。他告誡導遊:「除了使他們感到旅途舒適、招待親切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客人多了解要去的地方的民情風俗和山水名勝。」


    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寇克規定,每一位導遊員要在船上向旅客作幾次簡報式的介紹。就像說故事似的,有時還用圖表畫片做道具,加強旅客的印象。


    由於寇克的做法處處都能使旅客感到新奇,不到幾年的時間.寇克父子公司不僅在美國聲名鵲起,就是在世界各地也逐漸建立起了良好的聲譽。    


     寇克旅遊業的成功經驗表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旅遊業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提高服務質量,關心旅客,不斷地推出新的旅遊業務,敢於開拓新的市場。作為一個旅遊公司的創始人,寇克從旅客的角度出發,替旅客考慮,為旅客著想,並制定一系列服務原則作為公司服務的宗旨。堅持不懈地貫徹。從而使該公司在現今仍能在國際旅遊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發財找冷門


    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所謂的熱門行業已經被人踏破了門檻,較晚踏入熱門行業的人更多的生活在「行業先驅」的技術壓榨之下。更多聰明的商人選擇了所謂的冷門,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事實上,很多大家都不以為然的東西,只要你善於利用—— 善於尋找這種冷門,你照樣可以心安理得地發大財。只要你擁有經濟頭腦和經營意識,即使是在大家看來不會賺到錢的東西你也能依靠它成為富人。


    弗雷德里克?圖德便是有這種本事的人。1783年,圖德出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家庭。他的家境還算殷實。圖德的三個哥哥都畢業於哈佛大學,家裡都期待他繼承這一傳統。但是,他對這種生活並不感興趣,在他13歲時,他決定棄學,並試著學做香料生意。


    1805年圖德參加了他內兄德納舉辦的一次酒會,內兄很有錢。在那兒,他和他的兄弟半開玩笑地設想了從附近的弗雷什龐德將冰運到南部各港口的可能性。在這些港口,冰可以賣高價。接著。他們還進行了幾次討論。並就技術和市場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據此定出了一個計劃。


    1805年年底,圖德給堂兄寫了一封信,大致敘述了他的想法,以及他打算為此做些什麼。「毫無疑問,把冰帶到熱帶的想法會使你感到震驚和驚訝。」他寫道,「但是當你考慮到下列情況時,我想你就不會再懷疑此事的可行性,並接受我即將向你提出的建議。」


    別人已開了路,並以行動說明了這個想法是行得通的。圖德舉了一些這類航行的例子。一位美國船長運了一船冰從挪威到倫敦,「他賺了很可觀的一筆錢,儘管他就上稅一事與海關交涉了很長時間。」


     圖德寫了一本《冰窖日記》,記錄了他的想法和這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從日記的字裡行間,展現出一個仔細考慮了風險並努力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的企業家的形象。圖德力圖取得專賣冰的市場。賣這種容易融化的商品,難以同別人競爭,因為在尚未找到合適的隔熱材料的情況下,冰一運到,就得儘快賣掉。圖德經常去逛市場使他認識到在從未使用過冰的人當中,冰的使用不可能自動推廣。圖德還努力尋找取冰的方法,他知道這是很關鍵的一環。


    在得到一位堂兄的個人協助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圖德投資l萬美元,把130噸冰運往馬丁尼克島,波士頓一家報紙特別提到這件事:「這不是兒戲,一艘裝載冰塊的貨船已辦好出港手續駛向馬丁尼克島。我們希望這不會是一宗不可靠的投機買賣。」不久以後,圖德跟著來到此地,他希望向那些也許從未見過冰的未來的顧客們說明怎樣使用冰。運來了足夠多的冰,對他來說想方設法出售一些冰是至關重要的。那些外籍居民看到冰時非常驚奇。經營蒂沃利公園的人堅持說,這個國家做不成冰淇淋,不等他把冰拿回家,它就會全部融化啦!為了回答他的問題,圖德勸他訂購40磅冰,答應第二天上午就在那個人的家裡做冰淇淋。果然,他把冰淇淋製成了。圖德決心全力以赴地使這些人確信,他們不僅能夠獲得冰塊,而且還能像在別的任何地方一樣。在本地生產出冰淇淋這種美味的食品。這位經營蒂沃利公園的男人第一個晚上就賣掉了300美元的冰淇淋。此後,他變得謙虛了。


    就這樣,圖德得到了一些成就和鼓勵,但還不足以贏利。在6周之內,他的存貨逐步融化了,圖德付出努力所得到的一切卻是4000美元的損失。圖德不氣餒,又駛向古巴,圖德並不走運,此外國際上的事變又使他遭受了挫折。1807年,歐戰正在進行,傑斐遜總統企圖保持美國的中立地位,下令實行禁運,這使圖德的計劃遭到挫折。於是他返回波士頓,得知他父親已破產。


    圖德無力償還債務,險些進了債務人的監獄。他便留在自家的農莊,直至禁運結束。戰爭結束後,他又去尋找市場。這一次他不僅在加勒比海,而且還在南部各州尋找市場。他告訴大夫們如何敷用冰袋去減輕病人痛苦。他以同熱飲相同的價格出售冷飲,以使人們習慣喝冷飲。此後,這種經商之道也為其他許多商人所發現,他經常想總有一天美國人會習慣於喝冷飲的。帶冰的冷飲售價一磅l0美分,假如16杯冷飲合一加侖的話,那麼每杯只不過需要花半美分的冷卻費。


    19世紀20年代中期,圖德的生意很好,但仍要堅持奮鬥。在此期間,每年約有3000噸冰用船從波士頓運出,其中有2/3的冰是他運的。競爭在加劇,出售冰的生意前途似錦:取一噸冰花費30美分左右,一磅冰運一英里花費10美分。圖德拼命降低他的價格,並在總體上改進了業務,以便擊敗他的競爭對手。


    到19世紀中期,圖德「冰王」的地位已牢固樹立。1856年,圖德用船運了14.6萬噸冰到下列地方:菲律賓、中國、澳大利亞、西印度群島和南部各州,圖德就這樣依靠誰也不重視的東西發了大財。


    了解了圖德的發跡史,我們應該坐下來思索一下了,他可以找到人們都不屑一顧的「冷門」使自己成為富豪,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從「冷視角」發現財富是很重要的素質,同樣一個環境,從不同的角度去發掘,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發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暢銷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