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胡平:關於十七大和差額選舉

也談十七大

中共十七大即將舉行,和五年前的十六大相比,外界對十七大似乎沒有多大的興 趣。這也很好理解。十六大關係到最高權力的交接,江澤民兩屆總書記任滿,在十六大上應該把大權移交給胡錦濤。這次十七大,胡錦濤的總書記剛做滿一屆,還沒 有交斑的問題。十七大不涉及最高權力的交接。所以,十氣大沒有十六大重要。所以,外界對十七大的關注不如對十六大。

但是從另一種角度 看,我們又可以說十七大也很重要,甚至比十六大更重要。十六大雖然上演的是最高權力交接的大戲,但這齣戲是有劇本的。鄧小平早就指定了胡錦濤作江澤民的接 班人。可是,胡錦濤的接班人卻沒有確定。固然,胡錦濤移交權力的大戲要等到五年後的十八大才上演,但劇本現在就要準備。十七大就是為十八大準備劇本。所以 十七大也很重要。

過去,共產黨的接班人都是由政治強人一手指定的,如今黨內已經沒有了政治強人,誰也不能一言九鼎,一錘定音。於是, 如何確定第五代核心,對共產黨來說,就成了"老革命遇到新問題",既無先例,又無成規。十八大的劇本誰來寫?怎麼寫?這是十七大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問 題。事情是很清楚的:誰主導了十七大,誰就主導了十七屆政治局;在很大程度上,誰就主導了未來的十八大,到頭來,誰也就確定了第五代核心。可以說,十七大 是共產黨掌權以來第一次不靠一個政治強人,而靠幾個寡頭們確定最高權力的較量與交易。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十七大甚至比十六大更重要。

隨 著十七大會期日近,有關高層權力的人事安排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各種版本差別很大,有的消息來源自己發出的消息就前後不一致。政治局常委幾個人退幾個人進, 至今仍沒個確定的說法。不消說,在有關十七大人事安排的種種傳言中,有的只是主觀臆測,有的則是黨內某派勢力故意對外吹風,以圖製造出對自己有利的輿論效 果。不過這至少表明上層權力的爭奪很激烈,以至於長期內定不下案,或者是雖然有了定案,但仍然有很多人不滿。以後各方會不會照劇本演出更是仍在未定之天。

毛澤東自己也說:"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如今的共產黨上層集團很像黑社會。一方面他們有著由於共同犯罪而形成的 危機感和抱團意識,所以都不肯把矛盾公開化表面化, 唯恐船沉了大家都掉進水裡。這一點促使各方不得不學會妥協,不敢把事情做得太過分。但另一方面,由於各方的利益衝突以及缺乏規則與程序的約束,這一點又促 使他們在權力鬥爭中挖空心思出毒招出狠招,特別是打出反腐敗的旗號,最能將對手置於死地。陳良宇的垮台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為黨內沒有公開的派別競爭, 也因為大部分官員實際上都是沒有堅定原則的機會主義者,幾乎個個面目不清,民眾看不出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明顯的路線分歧,因此大多數民眾無所謂支持誰反對 誰。這就意味著在宮廷鬥爭中,誰贏了誰算運氣,誰輸了誰算倒霉。又由於在黨內權力鬥爭中,無規則,不透明和沒底線,這同時也意味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 殃。

一黨專制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套平穩有效的權力交接制度。明眼人不難從十七大前夕政治氣氛的曖昧與詭異中看到其權力鬥爭的陰 影。儘管說到目前爲止,中共上層的明爭暗鬥還只涉及權力,不涉及路線,因此我們不應對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在另一方面,專制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又常 常能引出超出當事者主觀意圖的後果,如今的中共上層,並不存在什麼民主派,但是在權力鬥爭的陰差陽錯中,卻未嘗沒有人可能會打出民主牌,所以我們也不該對 之掉以輕心。中國民主事業的成功有賴於民間民主力量的自覺努力,而民間民主力量則必須善於利用矛盾,因勢利導。在 21世界的今天,中國仍然處於一黨專制之下,在關係到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十三億中國人民不但沒有投票選擇的權利,甚至連起碼的知情權都被剝奪殆 盡。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歸根到底,只有進一步喚起億萬民眾共同投入正義的抗爭,中國的自由民主才有希望。

(9月24日 原載人與人權2007年10月號)


關於差額選舉

有消息說,中共十七大將採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舉政治局委員。於是有人評論道這是擴大黨內民主的重大進步,還有不少人聯繫到二十年前的十三大,就是用差額選舉的辦法選下了左王鄧力群,並預言未來的十七大也會把那些保守派選下去。對於這類樂觀的論調,我不敢苟同。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差額選舉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多餘的,累贅的,可笑的。難道還有等額選舉嗎?等額選舉還能叫選舉嗎?選舉而又等額,這在字面上就是自相矛盾的。沒有差額、也就是沒有多餘,怎麼還談得上選擇、怎麼還談得上選舉呢?

不 錯,在實行等額選舉時,選民一般總會被告知:除了正式候選人之外,每個選民也可以填上自己喜歡的其它人。這看來該是比較民主了吧,然而問題是,如果選民在 投票前不能就候選人問題展開較為充分的自由討論.彼此交換意見.到頭來,我選張三,你選李四,他選王五,結果這些非正式候選人因為得票分散而都不能當選。 由於一般人都很容易估計得到這種結局,所以他們通常並不在選票上填寫其它人的名字,除非某人本來就是廣為人知,以致選民相信會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給他/她 投一票(如八七年北大學生選出李淑嫻)。否則,他們寧肯採取敷衍的態度應付選舉——其結果便是,正式名單上的人選往往能獲得勝利。

民 主離不開選舉,但有選舉卻未必就有民主。我們知道,古希臘的斯巴達是一個專制社會。但我們還要知道。斯巴達一向是實行選舉的(這和古代中國大不相同)。在 那裹,享有最高權力的長老會,除開兩個世襲的王以外。其餘二十八個成員均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為什麼斯巴達的選舉制並不能使它成為民主呢!原因在於:在每 一次選舉中,候選人的名單均由原來長老會單方面提出,公民大會只有表決權而已(這和目前中共的選舉很相像)。另外,在斯巴達,沒有自由討論,沒有派別林立 的俱樂部(政黨的雛型)。因此在公民大會上,選民只是表決機器而已。像斯巴達這樣,名義上允許人民享有公共權力,但由於沒有給他們提供一個比選舉箱更大的 活動空間,沒有提供機會讓人們能夠聽到和交換各種不同的聲音,所以窒息了這種公共權力。

由此可見,要使選舉真正具有民主的意義,人們必須要擁有比選舉箱更大的活動空間。具體說來就是:

1、提名權決不能被上面壟斷,候選人不能由上面單方面提出,下面也應有權提出自己認為合適的人選;尤其要鼓勵毛遂自薦。

2、必須要有充分的自由討論和辯論,要允許候選人自由競爭。簡言之,只有採取開放的自由競選的方式,選舉才能名副其實。

也 許有人會說,在二十年前的十三大上差額選舉中央委員,結果是民意極差的"左王"鄧力群落選中央委員。可見中共這套差額選舉固然談不上真正的民主,多少還是 有積極作用的吧。未必,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由於採取了差額選舉的方式,一方面選下了鄧力群這號左王,另一方面不是把朱厚澤這種聲望很高的自由派代表 人物也選下去了嗎?實際上,中共搞的所謂差額選舉,由於它根本不是開放的自由競選,因而到頭來無非是一種清除異己的手段而已,和真正的民主無關。


(8月25日 原載人與人權2007年9月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岩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