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丈夫拒簽字 孕婦之死」中的社會悲情

湖南小伙子肖志軍在妻子難產需剖腹手術搶救時,因拒絕同意,眼睜睜地看著妻兒雙亡,實在是醫療實踐中極其少見的悲劇。

在這起事件中,肖志軍「拒絕剖腹產手術生孩子,後果自負」的簽字,是導致悲劇發生的直接原因自不用說,就院方來講,醫院應該是盡了很大告知義務和勸說責任的。據稱,面對身無分文的孕婦,醫院已作出免費入院的決定,在其丈夫拒絕在剖腹產手術通知單上簽字時,在場的多位醫生和護士都反覆盡力勸說。為確認肖精神有無異常,醫院還緊急調來已經下班的神經科主任為其檢查。一位女醫生擔心肖志軍是因為經濟因素不肯簽字,還主動答應,只要他肯簽,就給他1萬元作為獎勵,但肖志軍「不相信醫院會對他那麼好,又免費做手術,還送錢給他」。勸解中,醫院在請110緊急調查該孕婦的戶籍,試圖聯繫她的其他家人的同時,還把情況迅速上報北京市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結果均得到「如果家屬不簽字,不得進行手術」的指示。最後,兩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條件不錯的醫院裡,在醫生護士的焦急注目下痛心地消失了。
    
    在北京,在一個搶救條件一應俱全的醫院,本來可以挽救救的生命卻因為家屬的錯誤決定而失去,對於日益尊重生命的今天,顯然無法讓人接受。目前,關於這一事件的原因討論,焦點集中於兩個層面:第一,就醫療救治來講,醫院按現有法規操作儘管不錯但多有缺憾。國務院1994年2月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在第四章第三十三條中,確實是有「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係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係人同意並簽字」的規定,但是,法規執行必須以保障人的生命為第一準則,醫院不能在這方面過於僵死,把自己的告知責任等同於職業責任,把病人或病人家屬的知情權變成了決定權。也就是說,在病人和家屬不能正確判斷能否手術的緊急情況下,院方有責任以挽救生命為最高準則,先行採取正確的搶救措施;第二,就社會關係來講,當前,改革後的利益分化使醫患矛盾在我國表現得非常尖銳,醫療救治中稍有閃失,矛盾就會一觸即發,引起非常可怕的醫療糾紛,這方面,現實中早已是司空見慣、屢見不鮮甚至觸目驚心。所以,在人命關天的情況下,醫院為防止更大的醫患矛盾產生,是否只能採取按現有規定操作這種「明哲保身」的處理方式?
    
    兩點原因中,第一點屬「技術」因素,第二點我以為才是根本。醫生們都懂救人是天職,他們決不會呆板到連人的生命與一紙規定誰輕誰重都不懂的地步。二十二年前我在部隊當兵,一次到醫院看病,醫生檢查後明確告知需要做一個腹部乙狀結腸切除手術。當時,醫生問我誰在手術單上簽字?我說不用簽了,你們覺得需要做就行。醫院還真不那麼「認真」,隨後就在沒人簽字的情況下真給我做了手術。所以從職業角度看,看著一條鮮或的生命在醫生的眼皮底下能搶救而不便搶救,醫生們那種欲做不能的痛心與痛苦我想他們一定比誰都更強烈。顯然,在這裡,對社會不和諧因素的懼怕,才是導致這次悲劇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這種懼怕不是個例,也不只發生在醫療部門。我電腦收藏夾中還保留著一篇「南京老太太鬧市摔倒,五六分鐘無人問津」的文章。文章來源於今年11月中旬。文中說:「一名七旬老太太摔倒在人行道上,儘管馬路上行人絡繹不絕從她身邊走過,可是前後五六分鐘時間,始終沒有一個人向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直到老太太的侄女趕到,找來三個熟人,老太太這才被扶回了家。」文章還詳細介紹了老太太摔倒後的行人反映:「唐先生想走上前去攙扶,剛準備伸出手,就被旁邊一位『熱心』的男士給攔住了,『你別多事,小心老太太賴你撞她的,讓你賠錢。』唐先生一愣,只好站在一邊。老太太因為體型偏胖,年紀又大,摔倒在地上動彈不得,口中還不住呻吟。這時老太太的周圍漸漸有人圍觀,有一名女青年看不過去了,說『老太太真可憐。』接著便準備上前扶,站在她旁邊的中年婦女趕緊拽了拽她的衣角,搖搖手輕聲說:『你是不是她家裡人啊,如果不是,別好心辦壞事。』女青年猶豫了一下,還是把手縮了回去。整整五六分鐘過去了,眾人眼巴巴地看著老人趴在地上。唐先生說,那時他的內心特別難受,真想幫上一把,可是內心的顧慮也阻止著他的腳步。」
    
    老太太摔倒後遭遇到的冷漠也是事出有因。其背景是發生在去年11月的事情,也是在南京,也是一位老太太摔倒,一名好心的年輕人把老人扶起並送去醫院。不想,老太及家人竟異口同聲指責跌倒為年輕人所撞,還要其承擔數萬元醫療費。索賠未果後,老人向法院起訴,要求其賠償各項損失13萬多元。今年9月,法院判決雙方均無過錯,但責任共擔,彭宇這位救人的小伙子要在判決生效十日內,一次性給付原告人民幣四萬多元,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彭宇救人事件讓社會看到了各式不同的面孔,也聽到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中,助人為樂會不會成為今後社會公德中一個蒼白的詞語,這是不少人表露出來的擔心。還別說,隨後不久當又一位南京老太太在大街跌倒無人相助時,這種擔心就不幸言中。可見,若把彭宇救人與孕婦之死聯繫一起放在當前的社會大背景下對比思考,我們會恍然發現,原來,在我們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已發展到多麼嚴重的程度!
    
    因此,回到本文話題來看,孕婦之死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是社會精神退化枯竭的表現,醫療部門有,其他部門也客觀存在,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孕婦之死,起因雖說死在丈夫拒簽手術的現行救治規定上,根源卻死在社會矛盾的醫患關係緊張中,死在人與人缺乏信任的社會危機里。這一悲劇帶給人們太多的感慨,也帶來太多的悲涼。現在,透過這一悲劇反思現今生命救助機制的不足固然重要,但不忘同時審視我們社會精神倫理的退化,這才是最核心、最急迫、最根本的反思。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關天茶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